新生儿颅内出血外科治疗28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i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类型的不同,对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分别实施抽吸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治愈13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14例进行了随访。有智能、语言、肌力障碍等脑损害后遗症者5例,完全康复者9例。结论: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维生素K1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不仅能引起脑积水、皮质广泛软化、癫痫和智能障碍等脑损害后遗症,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我院1995年6月-2005年6月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950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7例,女11例。出生天数:1~10天4例,11~20d12例,21~33天例。围产期因素:足月儿21例,早产儿7例;有宫内窒息6例,助产lO例,剖宫产5例。临床表现:嗜睡5例,浅昏迷14例,中、重度昏迷9例;高热16例,惊厥15例,肌张力和先天性反射消失6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呼吸不规则3例;全部病例都有前囟饱满和不同程度的贫血。CT:所有患儿均行CT扫描,呈现颅内巨大血肿为主的混和性出血,主血肿30~55ml,脑内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9例,小脑血肿3例,合并缺氧性脑病8例,术前已有脑梗塞改变4例。
  方法:抽吸引流:对近前囟处的血肿、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及小脑血肿进行置管抽吸引流治疗,引流时间3~5天,共19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巨大的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或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脑疝表现的患儿,实施开颅术,血肿清除后骨瓣原位固定,共9例。
  
  结果
  
  本组28例中,治愈13例,好转6例,术后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对14例患儿进行了8月-9年随访,有不同程度智能、语言、肌力障碍等脑损害后遗症者5例,完全康复者9例。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难产、窒息的患儿,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更加重脑损伤,产生严重的缺氧及缺血状态;早产儿出生第1周内凝血功能尚不完善,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而这些因子均需有足够维生素K方能合成。新生儿肝内维生素K储备不足,加之母亲哺乳期偏食摄入不足,肠道内缺乏细菌,致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的损伤,脑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极易发生颅内广泛出血。
  临床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兴奋症状和抑制症状,或交替出现。早期可见到贫血、体温改变、惊厥、嗜睡,严重时出现意识恶化、前囟隆起,骨缝开裂,呼吸不规则,瞳孔散大等危重表现。CT扫描可见到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出血范围广,有时形成巨大血肿。
  对早产儿凝血因子缺乏患儿,常规注射维生素K1预防颅内出血,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预后不良的重症患儿,由于观念的影响多数家属难以配合外科治疗,选择了放弃。我们对28例患儿实施了手术治疗,治愈好转率达67.8%。新生儿手术耐受性差,术中必须尽量减少失血,并适量输血,控制手术时间,不宜去除颅骨瓣减压。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菌种结构及其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检测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从住院患者中(1387人)分离出病原菌475株。位居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2%)、白色念珠菌(6.5%)、金黄色葡萄球菌(6.1%)、克雷伯杆菌(5.7%)、铜绿假单胞菌(5.7%)。超广谱B-内酰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4:1.15例均为不同程度发作性双上下肢及躯干软瘫,以下肢瘫痪更为常见,发作时血清钾均低于3.1mmol/L,15例FT3、FT4均升高,TSH均下降。结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补钾后迅速缓解症状,积极有效的控制甲亢是预防周期性麻痹的关键。  关键词 甲状腺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7倒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85%。结论:改良S
期刊
吉妮环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肉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自2003年试用于临床,并对60例人流术的自愿即时放置IUD者进行观察、随访,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受术者平均年龄24~37岁,均为已婚健康妇女,妊娠<10周,术前常规检查及妇科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术前签知情同意书。行负压吸宫术,确认已刮干净,子宫收缩好、出血不多,术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长春地区10个县(市)、区,按国家统一要求,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逐级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结果:2002~2006年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共96例。其中因产科出血死亡34例,占死亡的35.41%。而在产科出血死亡中,因产后宫缩乏力死亡的孕产妇22例;因家庭分娩死亡孕产妇2倒;因转院途中死亡孕产妇4例。结论:加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8例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评价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延误诊断,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绝经后官腔出血的病理类型,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中,非器质性病变61例,占12.15%:良性病变占77.14%:恶性病变占19.97%。患者年龄>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nma者,恶性肿恶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DIC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6倒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DIC的主要诱发病因为妊高征、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羊水栓塞等。及时祛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抗凝是阻止D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DIC是关键,及时祛除病因选择性应用小剂量肝素,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切除子宫是治疗DI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