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石”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郝世明的作品擅于用自己独特的“双勾线条”语言消解和重构中国历史中的文献符号,将“书写性”作为艺术语言方式的基础,一方面追求对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探求吸纳;另一方面对于语言、材料及空间的更多可能进行试验,试图达到与书法相同的表达状态。近年来的创作,不论是题材上从最早的“椅子”系列、“鸟”系列到“花鸟”系列、“山水”系列再到后来书法题材系列的层层递进,还是从绢本——纸——石头,媒介选择的演变,郝世明对于个人形式语言的表达能力愈加熟练,通过自身创作和中国传统甚至世界建立的关系也愈加明晰。
  此次展出的以石头为媒介的创作,是郝世明最新创作的阶段性成果。石头这一媒介本身具有的抽象美,胜过许多具象形象,在传统中国文化和古代文人眼中,石头是极具生命感悟力的表现,历史上对石头的喜爱集纳了中国人的人生思考和看待自然、万物的独特視角,也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重要观念。“石头”在文人画中的出现也通常表明古代文人对于石头的兴味,而郝世明将石头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通过在石头上以解构文字的方式书写甚至轻微雕刻,在保留石头本来属性、结构的同时又以艺术家自我的语言方式使石头出离了其物质性,并介入形式,真正实现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交流。另一方面,此次展出的《大观》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大观帖》,《大观帖》是通过石刻成型后拓本的官刻丛帖,郝世明通过对《大观帖》摹版的拆解重构,用纸本水墨的方式重塑其对于这一古代经典的理解与认识。不同的媒介因石头而“生”,最终在气息中融会,从而更深的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并且以一种修行的方式沟通传统与当代的内在精神关联。
其他文献
黃红涛作品
期刊
布日固德作品
期刊
馮钟云作品
期刊
顏海蓉作品
期刊
激光成型是一种利用激光作为热源的热应力无模成型新技术。介绍了板料激光成型技术的工艺过程及影响激光成型的主要因素 ,通过实验研究了激光能量因素、板料的材料性能及几何
上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理论摆脱了传统上从纯粹语言学层面去探讨翻译,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权力差异对翻译
个人语言的产生都是有内在驱动因,而且有很多机缘巧合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可能设想到的,它只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但有一个事实,我从一开始就将书写性作为语言方式的基调,试图达到与书法相同的表达状态。我是以解构图像开始的,“椅子”和“鸟”是最早的题材选择,在对这种语言方式熟悉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以花鸟和山水为题材的作品,然后到我尝试了树干的抽象元素和山水的抽象元素,继而,产生了《金碧》和《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