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指构成学校各部分、各方面因素的动态平衡,即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结构、环境等要素不断优化;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同岗位之间相互协作、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形成合力;校园秩序井然,教学科研秩序良好;师生精神面貌与校园环境相宜,学校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和合理对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充分发挥和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建设发展实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着导向性作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引导广大学生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指导其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
科学发展观对和谐校园的指导意义,首先在于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大学生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建设有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工作大局,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将这一根本目的贯彻好、落实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和谐校园建设上,就是要实现学校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学科发展的相互协调,学校的中心工作与各职能部门、院(系)的工作相互协调,内外部各种关系相互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就是立足高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历史和现实、校内和校外、个体和群体、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和谐理念和系统性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协调、促进的状态;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协调、促进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两方面着手,通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有机协调和整体优化。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同时,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第四, 认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统一起来,学校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带来的实际困难和困惑,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并且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打一”的事业,离不开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制订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消除内部体制障碍。
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有效载体,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之中。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和谐校园建设是不相适应的。可以说,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关系到学校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党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巩固和谐校园建设的群众基础,认真研究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尊重和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听取和反映师生的意见,满腔热情地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着力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感化作用。学校应加强引导师生员工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在解决好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上下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整体推进学校工作的发展。
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激励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本质的功能之一,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内驱力,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根据不同部门教师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师生员工的潜在智慧有效地开发出来,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帮助师生员工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促进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实现学校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责任编辑:闵之杰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建设发展实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着导向性作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引导广大学生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指导其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
科学发展观对和谐校园的指导意义,首先在于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大学生的身心潜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建设有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工作大局,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将这一根本目的贯彻好、落实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和谐校园建设上,就是要实现学校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学科发展的相互协调,学校的中心工作与各职能部门、院(系)的工作相互协调,内外部各种关系相互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就是立足高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历史和现实、校内和校外、个体和群体、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和谐理念和系统性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协调、促进的状态;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协调、促进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两方面着手,通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有机协调和整体优化。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同时,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第四, 认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统一起来,学校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带来的实际困难和困惑,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并且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打一”的事业,离不开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制订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消除内部体制障碍。
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有效载体,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之中。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和谐校园建设是不相适应的。可以说,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关系到学校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党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巩固和谐校园建设的群众基础,认真研究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尊重和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听取和反映师生的意见,满腔热情地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着力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感化作用。学校应加强引导师生员工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在解决好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上下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整体推进学校工作的发展。
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激励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本质的功能之一,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内驱力,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根据不同部门教师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师生员工的潜在智慧有效地开发出来,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帮助师生员工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促进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实现学校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责任编辑:闵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