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猪产业发展与市场结构判断

来源 :养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tongli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猪育种是我国猪肉产业链最为关键的环节,迫切需要打好“翻身仗”.文章对种猪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涵、历史沿革、资源保护、联合育种、产业组织和企业类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生猪育种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事业,只能成功;我国生猪育种历史悠久,发展路径清晰;保护地方生猪遗传资源的关键是摸清家底和开发利用;生猪联合育种极其重要但是效果不佳,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种猪市场集中度提升,产业组织形式逐步从垄断竞争向寡头转变;种猪企业的永续发展需要实施差异化战略.
其他文献
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法模拟干旱逆境,对1年生木棉(Bombax ceiba)盆栽苗进行不同程度的胁迫处理,测定干旱胁迫时其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木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初始荧光(Fo)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差异显著;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变化不显著.干旱胁迫导致木棉植株出现光抑制,植株可通
运用我国19个玉米主产区省份的2004~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民种粮收入的影响,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价补分离政策抑制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农民种粮收入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效应机制对农民种粮收入增长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和市场联动机制对农民种粮收入有促进作用,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建立农民合理增收机制,加大玉米产业链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开放玉米市场化收购资金筹集方式,是促进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的切入点.
为了提高竹炭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能力,采用交联法设计合成新型的磁性壳聚糖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进行表征,同时开展不同Cu2+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pH和温度等因素对Cu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效率与Cu2+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成正效应;吸附平衡时间约8 h;在作用温度范围内,吸附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pH为7时吸附效果最好.振荡条件吸附效果优于静置处理.该结果为废水重金属深度处理及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以14批不同来源金线莲药材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栽培及野生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ii)的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分析,探讨金线莲与银线莲(Goodyera hachijoensis)的差异.结果表明,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金线莲苷和葫芦巴碱、鼠李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Batatasin-Ⅲ等6个共有峰.除3批药材外,其余11批相似度均高于0.910,相似度总体较好.银线莲
为了解武功山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及毒性特点,有效保护与利用武功山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共有有毒植物75科179属240种;形成以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4科为主的数量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以紫堇属(Corydalis)为主的数量优势属(含5种及以上).该区有毒植物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以海拔400~499 m区域内
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牡丹根皮的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0(g/mL),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4℃,超声时间65 min,陕西商洛和陕西略阳产野生牡丹皮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达64.035 mg·g-1,云南昆明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最低,仅30.439 mg·g-1.
以深圳市杨梅坑山地两个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重要值的变化,探讨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植物群落经过7年演替后,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有所增加,且种类组成出现明显差异,两个植物群落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自然景观不一样.群落科、属、种的数量差异明显.原鸭脚木-九节-铁线蕨群落2013年共有26科36属39种,2018年共有19科29属30种,2019年共有32科51属61种;原绒毛润楠-瓜馥木-团羽铁线蕨群落2013年共有25科30属33种,2018年共有24科33属
报道福建北部山区三明地区及台湾中部南投山区所采集的真菌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显微构造及ITS序列分析与鉴定,确认为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干巴菌的生长分布范围在21°N~27°N之区域.此发现提供了干巴菌在中国新的分布地区,丰富了中国干巴菌的分布资料.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苔藓植物进行研究,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苔藓的科、属、种数量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科数最少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石漠化类型,比潜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苔藓科数分别降低70.00%、57.14%、33.33%;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真藓科、青藓科、丛藓科、曲尾藓科等包含属数较多,占总属数34.62%;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基本一致,随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苔藓植物在潜在石漠
在广东大亚湾海岛植物调查中,发现广东省被子植物新记录2个物种——芸香科(Rutaceae)光叶山小橘[Glycosmis craibii var.glabra(Craib)Tanaka]和山茶科(Theaceae)保亭杨桐(Adinandra howii Merrill&Chun).凭证标本存放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AU).新记录既丰富了广东省植物多样性,也为海岛植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