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地调查发现,该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与教育部规划的“在2010年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加快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伐的措施,供地方和学校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05-03
2000年,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怎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来了解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并就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促进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全的发展。
2. 调查方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依靠笔者所在单位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到海南省各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辅以教师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通过他们的听课、教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专业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和与学校领导沟通,获取第一手调查材料,并采取填写调查表的方式来了解全省各中小学计算机机房配置、多媒体教室配置、网络配置、教育资源库的配置等情况。
3. 调查范围和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海南省18个县市的98所中小学学校。调查的时间安排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进行,即:2007年4月17日~4月23日的教育见习阶段;2007年5月10日~5月15日的教育实习阶段;2007年7月10日~8月31日的暑期社会实践阶段。
4. 调查数据汇总
表1 为调查数据汇总表。
二、调查数据分析
1. 硬件配置
调查结果发现: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洋浦新英湾小学等70% 的学校计算机硬件配置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他们的计算机CPU一般为:PentiumⅢ800/733、PentiumⅡ300,计算机机房建有局域网络、多媒体系统等。而海口文风小学、儋州英均小学等乡村学校的计算机往往是某些大学校、机关部门赠送或低价购买的设备,随着机器的老化,已经很难正常运行Windows98及以上的操作系统。有相当数量的微机只是一种摆设,放在机房充数而已。另外,琼海市嘉积镇里邦小学、海口市杨佳小学、海口市美傲小学等,目前尚无微机。
2. 生机比
从数据汇总表来看,海南省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平均比例是20∶1。而生机比在20∶1以上的学校达80%之多,如琼海的嘉积中学分校生机比是62∶1;儋州大成中学生机比是35∶1;屯昌进修学校附中生机比是31∶1;万宁海之南实验中学生机比是34∶1;定安中学初中部生机比是32∶1。
3. 多媒体教室配置
从所调查的98所中小学的情况发现,其中配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有79所(占所有调查学校的比例是80.6%),还有19所学校是没有多媒体教室的。
4. 网络环境配置
调查的98所学校中有66所学校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这些学校还可以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这个数字说明了全省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有67.3%的学校是可以上网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学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所调查的31所城市中小学中有三所学校目前还不能上网,即城市地区已经有90%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的67所学校中有26所学校还不能上网,即农村地区有60%的学校拥有校园网。还有大批的农村中小学不能拥有校园网,如琼海嘉积镇的南堀小学、儋州的和庆中学等。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教育部的宏伟规划相差甚远。全面加速推进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三、 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海南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学校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1. 转换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的偏差
转换教育观念,具体地说要做到两个改变:
(1)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
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既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又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的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必须改变旧的课程观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开设随意性强,比如: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因为课程体系紊乱,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存在着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等问题。
所以,当务之急是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小学开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认真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2.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软件建设同步进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特别是利用海南省海外侨胞比较多的优势条件,采取适当合理的办法,建设档次较高、配置合理、资源丰富的计算机环境。
同时还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有硬件支持,又要有软件保证,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调查的学校中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已露端倪,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造成资源的浪费。软件的配置以购买精品教育软件为主,网上下载和自制为辅,同时要于学习资源网建立链接。
但是,考虑到海南省现有行政经费不足的情况,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建设上的事实,各学校也可以因陋就简,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例如,有些教师利用早年给各校配置的VCD机、功放机和音箱等设备,再让学校花几百元买一块带AV(或有S端子)输出端口的显卡,加上一台大屏幕彩电,将这些设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间多媒体教室。算上电脑,整套设备全部配置来还不到一万元。他们采取自己买网线、交换机(或集线器),自己布线,几千元钱就建成了学校的校园小型局域网,让教师能接受到远程教育网的内容。这样既改善了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有效地节约了资金,这种经验值得在农村学校推广。
3. 加强行政监督,成立定期督导小组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教育行政处罚制度及信息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监察、审计等行政内部监督。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明晰学校产权,加强单位财产监督。
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成立督导领导小组,建立系统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各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各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指导,将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校务公开,甚至同等级的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比,以确保和推动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4.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教法、学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显然信息技术教学不宜也不能全部采用讲授法。信息技术课离不开实验和操作,仅凭想象是学不会更学不好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最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上课,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讲练结合方式、边讲边练方式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对于理论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引导和规范各类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5.加大网络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从调查的情况看,如何完善教学资源库和管理信息库,如何利用网上的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是摆在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教学资源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园网发展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三个渠道进行建库。
第一是“拿来主义”,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为教学服务。第二是购买资源库,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水平相当高,很多素材能被老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像K12资源库、科利华、清华同方等的素材。第三是教师自己制作,教师开发课件的量虽然很少,但实用性很强。
6. 改革评价方式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因为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对这门课的学习和考试,使得这门课程难以规范地开设。
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在中小学阶段把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纳入正规考试的轨道,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也有专家主张让信息技术参加高考,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高中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设备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 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
四、结束语
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根据海南省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要真正保质保量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确实应该考虑强烈“参加高考”的观点,而且是越快越好。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的举措。
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就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行政监督,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提高海南省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
[3]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4]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5]蔡建平.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零起点”问题与对策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7):26-28 .
[6]陈立佳, 王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 .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05-03
2000年,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怎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来了解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并就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促进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全的发展。
2. 调查方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依靠笔者所在单位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到海南省各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辅以教师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通过他们的听课、教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专业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和与学校领导沟通,获取第一手调查材料,并采取填写调查表的方式来了解全省各中小学计算机机房配置、多媒体教室配置、网络配置、教育资源库的配置等情况。
3. 调查范围和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海南省18个县市的98所中小学学校。调查的时间安排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进行,即:2007年4月17日~4月23日的教育见习阶段;2007年5月10日~5月15日的教育实习阶段;2007年7月10日~8月31日的暑期社会实践阶段。
4. 调查数据汇总
表1 为调查数据汇总表。
二、调查数据分析
1. 硬件配置
调查结果发现: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洋浦新英湾小学等70% 的学校计算机硬件配置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他们的计算机CPU一般为:PentiumⅢ800/733、PentiumⅡ300,计算机机房建有局域网络、多媒体系统等。而海口文风小学、儋州英均小学等乡村学校的计算机往往是某些大学校、机关部门赠送或低价购买的设备,随着机器的老化,已经很难正常运行Windows98及以上的操作系统。有相当数量的微机只是一种摆设,放在机房充数而已。另外,琼海市嘉积镇里邦小学、海口市杨佳小学、海口市美傲小学等,目前尚无微机。
2. 生机比
从数据汇总表来看,海南省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平均比例是20∶1。而生机比在20∶1以上的学校达80%之多,如琼海的嘉积中学分校生机比是62∶1;儋州大成中学生机比是35∶1;屯昌进修学校附中生机比是31∶1;万宁海之南实验中学生机比是34∶1;定安中学初中部生机比是32∶1。
3. 多媒体教室配置
从所调查的98所中小学的情况发现,其中配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有79所(占所有调查学校的比例是80.6%),还有19所学校是没有多媒体教室的。
4. 网络环境配置
调查的98所学校中有66所学校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这些学校还可以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这个数字说明了全省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有67.3%的学校是可以上网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学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所调查的31所城市中小学中有三所学校目前还不能上网,即城市地区已经有90%的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区的67所学校中有26所学校还不能上网,即农村地区有60%的学校拥有校园网。还有大批的农村中小学不能拥有校园网,如琼海嘉积镇的南堀小学、儋州的和庆中学等。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教育部的宏伟规划相差甚远。全面加速推进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三、 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海南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学校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1. 转换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的偏差
转换教育观念,具体地说要做到两个改变:
(1)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
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既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又富于创造性和时代的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必须改变旧的课程观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开设随意性强,比如: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因为课程体系紊乱,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存在着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等问题。
所以,当务之急是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小学开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认真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2.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软件建设同步进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特别是利用海南省海外侨胞比较多的优势条件,采取适当合理的办法,建设档次较高、配置合理、资源丰富的计算机环境。
同时还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有硬件支持,又要有软件保证,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调查的学校中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已露端倪,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造成资源的浪费。软件的配置以购买精品教育软件为主,网上下载和自制为辅,同时要于学习资源网建立链接。
但是,考虑到海南省现有行政经费不足的情况,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建设上的事实,各学校也可以因陋就简,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例如,有些教师利用早年给各校配置的VCD机、功放机和音箱等设备,再让学校花几百元买一块带AV(或有S端子)输出端口的显卡,加上一台大屏幕彩电,将这些设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间多媒体教室。算上电脑,整套设备全部配置来还不到一万元。他们采取自己买网线、交换机(或集线器),自己布线,几千元钱就建成了学校的校园小型局域网,让教师能接受到远程教育网的内容。这样既改善了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有效地节约了资金,这种经验值得在农村学校推广。
3. 加强行政监督,成立定期督导小组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教育行政处罚制度及信息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监察、审计等行政内部监督。加强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明晰学校产权,加强单位财产监督。
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成立督导领导小组,建立系统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各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各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指导,将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校务公开,甚至同等级的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比,以确保和推动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4.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教法、学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显然信息技术教学不宜也不能全部采用讲授法。信息技术课离不开实验和操作,仅凭想象是学不会更学不好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最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上课,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讲练结合方式、边讲边练方式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对于理论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引导和规范各类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5.加大网络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从调查的情况看,如何完善教学资源库和管理信息库,如何利用网上的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是摆在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教学资源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园网发展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三个渠道进行建库。
第一是“拿来主义”,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为教学服务。第二是购买资源库,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水平相当高,很多素材能被老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像K12资源库、科利华、清华同方等的素材。第三是教师自己制作,教师开发课件的量虽然很少,但实用性很强。
6. 改革评价方式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因为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对这门课的学习和考试,使得这门课程难以规范地开设。
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在中小学阶段把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纳入正规考试的轨道,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也有专家主张让信息技术参加高考,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高中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设备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 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
四、结束语
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根据海南省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要真正保质保量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确实应该考虑强烈“参加高考”的观点,而且是越快越好。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尴尬局面的最重要的举措。
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就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行政监督,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方式,真正实现提高海南省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
[3]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4]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5]蔡建平.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零起点”问题与对策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7):26-28 .
[6]陈立佳, 王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