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分型是区分菌株并研究其相关性的手段,是疫情调查、监测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工具。早期的分型技术基于被测细菌的表型,如抗生素敏感性(耐药谱分型)、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噬菌体分型)和表面抗原(血清分型)等进行区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基于DNA的分型方法得到了普及。相比于检测表型,DNA的稳定性使得测定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后期质谱与振动光谱的发展使得检测更为快速和简便。本文将对常用细菌分型技术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进行简要阐述。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142株,细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药敏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rmtF、rmtG、rmtH、npmA)。结果14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72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这72株菌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曲南的耐药率均
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日趋增高是对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对其快速检测、定量分析及结合抗菌药物管理,是控制耐药性出现和传播的关键干预措施。但目前临床微生物工作中使用更多的还是表型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AST),多为肉汤微量稀释法、纸片法等。这些方法需要较长的孵育时间,不能及时指导抗感染治疗。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的技术应用于耐药菌检测,现将相关的新兴检测技术综述如下。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口腔鳞癌的诊疗水平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无显著改善,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推动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和更新诊治指南.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口腔鳞癌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鳞癌的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MDT模式用于指导开展并优化口腔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