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总结小肠憩室几种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经验。 方法 对21例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不论小肠憩室出现何种并发症与否,手术切除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结论 小肠憩室并发症是急腹症不常见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是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小肠憩室;Meckle憩室;急腹症
腹部外科手术中,对没有症状的小肠憩室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与总结21例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讨论有关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6~55岁,20岁以下3例,50岁以上4例。
1.2 术前诊断:3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出血均由纤维胃镜诊断(其中憩室炎2例,出血1例)。
18例空、回肠憩室并发症均在腹部手术中确诊。其中,术前X线发现膈下游离气体7例,发现腹腔内高密度结石影1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小肠梗阻6例。
1.3 治疗:2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及1例憩室出血患者行憩室切除术。有并发症的18例空、回肠憩室均给予切除。
2 结果
2.1 病理报告:21例被切除的小肠憩室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膜充血水肿、坏死,可见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粘膜下层的肌纤维肿胀断裂和坏死;3例空肠憩室粘膜和1例回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胃粘膜组织;2例空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胰腺组织。
2.2 随访与疗效:手术切除的21例小肠憩室,术后分别随访2.5~7年,除3例失访外,其余病例的腹痛、腹胀、嗳气、黑便和交替出现的稀便症状均全部明显缓解、消退。
3 讨论
小肠憩室常见并发症类型有:炎症、出血、结石、穿孔、肠梗阻等。我们依据憩室所在部位,将小肠憩室分为十二指肠憩室、空肠憩室、回腸憩室3类。这样分类对于认识和分析各段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有一定的意义。
3.1 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小肠憩室,可以认为是小肠壁上的一种畸形赘生物,即小肠壁局限性凸起形成的囊袋。囊袋壁可能含有小肠壁的各层组织,也可能仅为粘膜和粘膜下层,而肌层缺如。憩室内容物的滞留、嵌入、摩擦或冗长型憩室粘连带的形成是引起常见并发症或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憩室壁的组织学特点、憩室粘膜异位组织类型、憩室形态和内容物的成分等因素有关。
3.2 小肠憩室并发症临床表现、诊断与病理关系:憩室壁内肌肉层组织是否缺如,或由于憩室粘膜异位组织成分不同,或因憩室腔内潴留物的种类、形态、性质不同,使不同小肠段的小肠憩室的并发症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但是,总结本组病例发现,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消化功能紊乱等是小肠憩室并发症的共同临床表现。炎症、出血、结石、穿孔、肠梗阻是本组小肠憩室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有症状的小肠憩室的粘膜含有异位组织比例达61%。其中含胃粘膜组织占88%,含有异位胰腺组织的占7%。本组病例病检中发现,2例空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胃粘膜组织,1例并发穿孔、1例未穿孔。另外3例并发穿孔的小肠憩室,2例为鱼刺骨刺破所致(术中确诊),1例术前腹部X片提示腹腔内钙化,术中发现空肠憩室内有一2.5cm结石。说明小肠憩室并发穿孔可为憩室内容物机械刺激或压迫引起。本组中6例小肠憩室并发小肠梗阻,1例为空肠憩室内容物压迫引起高位肠梗阻,2例为回肠憩室引起肠套叠,另3例为回肠憩室顶端与后腹膜或肠系膜形成粘连索带压迫引起肠梗阻。
十二指肠憩室主要依赖纤维胃镜检查或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鉴别诊断。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空回肠憩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最后还是根据剖腹探查和术后的病理学结果。
3.3 小肠憩室的治疗:本组切除的小肠憩室病例,都是在小肠憩室出现明确的并发症症状、体征后进行的,所有切除的小肠憩室效果良好。我们的经验表明,小肠憩室一经诊断,不论是否出现并发症,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进行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存留腹腔内的小肠憩室是存留隐患。对于十二指肠憩室,应该视病情和手术技能条件、经验而慎重选择切除。因为十二指肠是间位或半间位脏器,位置特殊,周围毗邻许多重要脏器,解剖关系复杂。因此,在切除十二指肠憩室时,要警惕意外损伤和预防术后十二指肠瘘的发生,否则后果严重。应该注意,在寻找十二指肠憩室有困难时,可能是憩室嵌入胰腺中,手术切除易出血。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容易(术前通过胃镜)而切除相对困难;空回肠憩室切除容易而术前诊断困难。我们认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空回肠憩室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克成.孟宪镛.消化道憩室病[A].见: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11。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5.
[3] 赵玉沛.胰腺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4.
【关键词】 小肠憩室;Meckle憩室;急腹症
腹部外科手术中,对没有症状的小肠憩室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与总结21例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讨论有关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6~55岁,20岁以下3例,50岁以上4例。
1.2 术前诊断:3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出血均由纤维胃镜诊断(其中憩室炎2例,出血1例)。
18例空、回肠憩室并发症均在腹部手术中确诊。其中,术前X线发现膈下游离气体7例,发现腹腔内高密度结石影1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小肠梗阻6例。
1.3 治疗:2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及1例憩室出血患者行憩室切除术。有并发症的18例空、回肠憩室均给予切除。
2 结果
2.1 病理报告:21例被切除的小肠憩室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膜充血水肿、坏死,可见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粘膜下层的肌纤维肿胀断裂和坏死;3例空肠憩室粘膜和1例回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胃粘膜组织;2例空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胰腺组织。
2.2 随访与疗效:手术切除的21例小肠憩室,术后分别随访2.5~7年,除3例失访外,其余病例的腹痛、腹胀、嗳气、黑便和交替出现的稀便症状均全部明显缓解、消退。
3 讨论
小肠憩室常见并发症类型有:炎症、出血、结石、穿孔、肠梗阻等。我们依据憩室所在部位,将小肠憩室分为十二指肠憩室、空肠憩室、回腸憩室3类。这样分类对于认识和分析各段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有一定的意义。
3.1 小肠憩室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小肠憩室,可以认为是小肠壁上的一种畸形赘生物,即小肠壁局限性凸起形成的囊袋。囊袋壁可能含有小肠壁的各层组织,也可能仅为粘膜和粘膜下层,而肌层缺如。憩室内容物的滞留、嵌入、摩擦或冗长型憩室粘连带的形成是引起常见并发症或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憩室壁的组织学特点、憩室粘膜异位组织类型、憩室形态和内容物的成分等因素有关。
3.2 小肠憩室并发症临床表现、诊断与病理关系:憩室壁内肌肉层组织是否缺如,或由于憩室粘膜异位组织成分不同,或因憩室腔内潴留物的种类、形态、性质不同,使不同小肠段的小肠憩室的并发症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但是,总结本组病例发现,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消化功能紊乱等是小肠憩室并发症的共同临床表现。炎症、出血、结石、穿孔、肠梗阻是本组小肠憩室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有症状的小肠憩室的粘膜含有异位组织比例达61%。其中含胃粘膜组织占88%,含有异位胰腺组织的占7%。本组病例病检中发现,2例空肠憩室粘膜含有异位胃粘膜组织,1例并发穿孔、1例未穿孔。另外3例并发穿孔的小肠憩室,2例为鱼刺骨刺破所致(术中确诊),1例术前腹部X片提示腹腔内钙化,术中发现空肠憩室内有一2.5cm结石。说明小肠憩室并发穿孔可为憩室内容物机械刺激或压迫引起。本组中6例小肠憩室并发小肠梗阻,1例为空肠憩室内容物压迫引起高位肠梗阻,2例为回肠憩室引起肠套叠,另3例为回肠憩室顶端与后腹膜或肠系膜形成粘连索带压迫引起肠梗阻。
十二指肠憩室主要依赖纤维胃镜检查或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鉴别诊断。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空回肠憩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最后还是根据剖腹探查和术后的病理学结果。
3.3 小肠憩室的治疗:本组切除的小肠憩室病例,都是在小肠憩室出现明确的并发症症状、体征后进行的,所有切除的小肠憩室效果良好。我们的经验表明,小肠憩室一经诊断,不论是否出现并发症,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进行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存留腹腔内的小肠憩室是存留隐患。对于十二指肠憩室,应该视病情和手术技能条件、经验而慎重选择切除。因为十二指肠是间位或半间位脏器,位置特殊,周围毗邻许多重要脏器,解剖关系复杂。因此,在切除十二指肠憩室时,要警惕意外损伤和预防术后十二指肠瘘的发生,否则后果严重。应该注意,在寻找十二指肠憩室有困难时,可能是憩室嵌入胰腺中,手术切除易出血。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容易(术前通过胃镜)而切除相对困难;空回肠憩室切除容易而术前诊断困难。我们认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空回肠憩室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克成.孟宪镛.消化道憩室病[A].见: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11。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5.
[3] 赵玉沛.胰腺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