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后代生产性能的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猪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母猪存栏量急剧下降,三元母猪留种成为许多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首选,为了解山西本地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其后代的生产性能,本研究对大同同铁生活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大南养殖基地所养殖的自繁自养二元母猪和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同时对三元母猪所产后代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统计,并对其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元母猪第一胎发情的日龄明显比二元母猪晚(P<0.05),平均大约推迟了12 d;三元母猪发情持续的时间极显著短于二元母猪(P<0.01),三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均重显著低于二元母猪所产28日龄断奶均重(P<0.05),三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窝重极显著低于二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窝重(P<0.01).三元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PSY显著低于二元母猪(P<0.05),三元能繁母猪的淘汰率极显著高于二元母猪(P<0.01).三元母猪后代生产性能无论是平均日增重还是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二元母猪的后代(P<0.01).由此表明,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均不及二元母猪.因此,三元母猪仅可用于应急,在养殖场尽量避免使用三元母猪.
其他文献
hrcN是植物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基因(T3SS)的结构基因之一,对病原菌的致病力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克隆青枯雷尔氏菌CBM613的hrcN基因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长度为1320bp,共编码439个氨基酸,预测HrcN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整体呈弱亲水性,该蛋白为ATP酶,定位于细胞内膜和细胞质.基因敲除结果显示,菌株CBM613的hrcN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在富营养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差异不明显,而在贫营养培养基上前者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后者.敲除hrcN基因后,青枯雷尔氏菌的运动能力无明显变化
2021年生猪期货合约上市,“保险+期货”模式在国内各个省(市、区)落地.本文介绍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特征以及通过该模式转移生猪市场风险的运行机制和重要意义.目前生猪“保险+期货”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生猪期货市场交易容量不足、风险管理公司代交易风险高等问题,同时交易所和地方政府针对项目的补贴目标各不相同,国家层面缺乏补贴指导政策等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年伴随着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尤其是中小生猪养殖企业亏损严重,同时该群体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缺乏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为此,本文基于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中小养猪企业融资能力为目标,在生猪“保险+期货”的模式基础上,构建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合作机制,探索生猪“保险+期货+银行”的合作模式.通过保单收益权优先赔付银行和保险公司利用期权规避风险的方式,提升银行的放贷意愿、放贷规模和保险公司的担保意愿,以期助力中小养猪企业探索融资新方式的目的.随着该
2021年国庆节后,生猪现货价格在国家二次收储,进入冬季家庭消费增加以及腊肉制作提前等情绪及消费因素刺激下,开启了反弹之路.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观点看,消化完2021年生猪产能过剩的情况,至少要到2022年4月份,养殖企业担忧春节会因近期的压栏导致2022年1月现货价格回落风险增加,因此不少企业考虑在生猪LH2201合约上做套期保值.本文将结合当前行情,用期货以及场外期权2种方案探讨分析可行的套期保值方案,以期为期货投资者提供参考.
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持续蔓延,给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使我国生猪的产能急剧下降,我国生猪市场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方的努力使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非洲猪瘟也在我国“扎下了根”,非洲猪瘟防控成为了持久战.文章回顾了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总结分析了2020年至今我国生猪生产与价格走向,从生猪市场与现状探讨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对当前形势下恢复生猪生产提出建议.
基于江苏“苏农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对实现全国猪价监测预警区块链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介绍了“苏农云”大数据平台、区块链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全国猪价监测预警“大数据+区块链”在中央、经济、产业、民生等4方面的必要性,对依托“苏农云”大数据模式搭建的猪价监测预警区块链架构提出一个构思方案.并针对基础大数据指标池构建难度大、猪价影响因子模型涉及变量多的难点展开深入分析,结合“苏农云”大数据云平台实施情况,建议选取江苏为试点省,以“苏农云”为大数据基础依托,探索建立起创世区块,为后续构建全国猪价监测预警联盟区块链打
丰富的地方猪品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物质体现;数千年来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化层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优秀种猪的改良过程中做出过不可或缺的贡献.但随着国外瘦肉型猪在国内市场的普及及推广,国内市场上地方猪数量大幅缩减,部分品种濒临灭绝,地方猪种质资源的地位受到威胁.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相关的畜禽遗传改良政策,支持国内地方猪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猪,成为增加品种多样性,扩大种群数量的前提.针对国内地方猪的变化,综述了地方猪的品种特点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发生后,短时间在我国多地散发,使我国生猪养殖业遭受极大损失.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的考验,一些猪场损失惨重,清场停养;而另一些猪场却能够运筹帷幄,逆境重生.在非洲猪瘟发生前,我国的养猪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且专业分工不明显;养殖模式也较为传统,没有形成有主导地位的龙头育种企业.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对我国养猪生产工艺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养猪业界在经历早期惨痛的教训后便做出响应,迅速摸索出成功的防控技术.在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中,各大养殖企业对养猪
通过对杜洛克母猪分娩胎次、配种月份和分娩月份产仔数、仔猪初生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影响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用以指导实际生产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通过分析,母猪生产胎次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3胎母猪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最高、1胎最低,死仔数以2胎最低、7胎最高,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配种月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活仔数以3月份配种最高、8月份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死仔数以2月份最少、5月份最多,且差异极显著(P<0.01);健仔数以3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差异极显著(P<0.
为探索瘦肉型猪组合配套杂交方法和效果而进行试验.试验采用HN121(温氏杜洛克猪)、HN212(法系皮特兰♂×温氏杜洛克♀)为父本,以HN204(温氏大白♂×美系长白♀)为母本,对HN323(HN121×HN204)和HN424(HN212×HN204)两个组合配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N424组合与HN323组合相比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仔猪初生窝重、21日龄仔猪成活率、21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HN424组合仔猪的体重、背膘厚降低5.63%(P<0.05),瘦肉率提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