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成本-收益分析”的伦理学考量——哲学、经济学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in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心的一个热点,既牵涉到经济社会问题,也牵涉到哲学伦理问题。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应当互相学习。哲学家既要从经济学家那里借鉴“成本一收益分析”之类的理论方法用以构建气候变化的伦理学,同时也应当通过影响在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经济学家来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言。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时,经济学家应当意识到,要决定正确的贴现率离不开伦理考量。面对科学的不确定性,人们应当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即使那个可能非常之小。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其中一个严重后果是人口锐减甚至人类灭绝,如何对生命失去以及未能出生作出估价,也是伦理学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理念和智慧,或许能给当代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启迪。
其他文献
昆廷·斯金纳与菲利浦·佩迪特是当代著名的共和主义理论家。根据他们的观点,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乃是一种独特的自由观。从这一立场出发,他们对其他学者(尤其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作为自由主义领军人物的约翰·罗尔斯也受到了批判。在斯金纳看来,罗尔斯忽视了公民美德的作用和必要性,从而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私倾向和包容这种倾向的制度设计,并进而支持一种对公民生活实施最少干预的国家。而在佩迪特看来,与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不同,罗尔斯持有的是一种消极的、“无干涉”的自由观。后者满足于实际干涉的阙如,而前者则要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
一、教育投入机制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入成效、基本经验与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教育投入,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推进了教育公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郜元宝认为,今天仍然弥漫着鲁迅与之搏斗的各种“文字游戏”;只有在“文字游戏”停止的地方,我们才可能与鲁迅真实相遇,才会发现,原来他是怎样的无法绕过。孙郁认为,浙东文化对鲁迅早期思想和精神底色有多方面的辐射,而鲁迅的现代眼光则颠覆了这一传统并赋予浙东文化另一种隐含。刘绪源认为,《两地书》是仅次于《野草》的、最能反映本真的鲁迅的书,那种把对虚无与黑暗的反抗作为生命本体的实践,和“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自省,是理解鲁迅的一把重要钥匙。袁盛勇认为,鲁迅思想及其话语实践中的正面和负面因素是难以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应采取
为推进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充分体现教育优先地位;在推进改革中,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在加大投资中,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在落实政策中,稳步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将先天之物等同于形式之物,将质料之物等同于感性内涵,被舍勒认作是康德哲学的基本谬误,并且此谬误根源于康德的两种成见:思维的自发性与感觉世界的混乱无序性。舍勒认为这些成见反映了康德对现象世界的敌视态度和统治世界的心理动机,并据此指责康德的先天性标准具有主观因素。在拒绝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的基础上,舍勒认为,现象世界的被给予之物本身就存在着本质的先天内涵,进而人类情感本身就具有先天结构。如此,质料先天所建立的情感先天论就与康德的形式先天所建立的理性建构论相对抗。在这种对抗中,对“先天”概念之理解已然从康德哲学向
王国维所用的“互相参证”法,基于“外来之概念与固有之材料”,可谓一种跨文化参证法。用此方法来参证境界“为探其本”的要义,需要概念追溯与二次反思,这样就会发现王国维所言的境界,在思想资源上一方面比照的是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另一方面则借鉴了席勒的“审美状态说”,叔本华的“直觉观念说”和康德的审美观念说,属中西会通的结晶,或称“旧瓶装新酒”的产物。究其根本,境界的生成有赖于“能观”,涉及“直观”与“观念”,在根本意义上在于直观宇宙人生之真谛,其目的性追求在于从诗人创造境界和读者欣赏境界的过程中体悟宇宙
审美主观形式是奠定美学理论第一块最重要的基石。只有这种特殊的既与对象相关又不同于现实对象的审美主观形式,才能标识出审美活动与知识活动、伦理活动以及人类物质实践的差异。都市美学在整体上隶属于美学研究,其逻辑起点与“审美主观形式”密切相关。作为对当今审美经验与审美活动的理论总结,都市美学与它的诸种历史形态又有重要区别。都市化进程在聚居空间、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观念、文化生态等方面引发的现实变化,直接影响并改变了都市人以及受都市化进程影响的乡村与申小城市居民的“审美主观形式”,使其主观方面的“形式感”与客观
“九十年”与“五四”新文学传统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从文学的角度看,把“五四”新文学作为一座高峰仍然是学界的共识。学术界探讨的“五四”新文学是流动的,发展变化的,即把“五四”新文学放在晚清至20世纪末的历史中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