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京沪限购措施叫好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周以来,北京、上海等地接连推出楼市调控新措施,作为对新版“国八条”的具体政策落实。北京的“十五条”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严”,显示出此次各地政府的积极态度确实异乎寻常。有京沪两地带头表态,可想而知,接下来其他大、中城市也会不乏积极效法者。
  住房问题事关“住有所居”的国策,当然兹事体大,但能否指望通过“限购”毕其功于一役,则要慎之又慎,且慢叫好。特别是,对更严厉的限购措施可能产生的效果不如意,乃至由其引发的副作用,事先要有充分的认识与评估。尤其要避免政策在执行途中,左摇右摆,乃至忽松忽紧。
  这并非杞人忧天。
  首先,京沪的楼市新政简而言之仍是限购,并无太多新鲜的主意。本地人限购三套房也好,外地人限购二套房也罢,还是在限制居民购买能力上动脑筋,并不会在短期内带来有效的住房供给,或者给民间资金一条分流路径。从经验看,这类措施确实可能会在抑制短期成交量上产生明显效果,并引致短期购买需求结构从小户型向大户型转向,但并无助于推动房价回落,更无助于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整改与规范。现实中,楼市的短期供给没有显著增加,手握存量房的开发商优哉游哉地作壁上观、待价而沽,大量性质驳杂的民间资金还流动于房地产领域寻找增值机会。一俟政策限制松动,或者风向变化,房地产市场难免又是一番折腾。这种“三五个月再来一次”的轮回,最近三五年我们见得也不少。这至少提醒大家,对调控的实际效果,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看地方政府一番言行之后的实际效果。
  其次,地方政府主导的楼市调控政策落实工作,没有彻底解决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这就是说,严格执行限购措施,持续打压楼市,让楼价回归合理正常轨道,并不符合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诚然,此前已有上海、重庆等地试行房产税的消息,与此次限购措施叠加,或有所谓“最后一根稻草”的效果。但是,如果解决不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民众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仅仅通过中央的指示和民眾的呼吁让地方政府放弃推高地价,进而获取土地财政收益的做法,显然是苍白和无力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此番调控措施在各地纷纷落实,部分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真能出现一定的回落的话,操作调控的地方政府一定是最忧心如焚的群体,容易出现政策摇摆,甚至自打耳光的做法。因此,新版“国八条”贯彻执行到今天,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需要中央各部门出台丰富政策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建构和各地方政府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巩固楼市调控的实效。
  最后,限购政策毕竟是影响到民众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买房也好,买车也罢,都是国民自由选择权。买多少房子,买几辆汽车,都是居民个人的选择,政府本无干预的绝对正当性。当然,政府可以通过针对资产的税收,针对车辆使用的税费,来调节收入差距,弥补资源和环境成本。但具体到规定一个何种户籍的家庭可以买几套房,一个市民需要通过怎样的摇号方式来取得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则无疑是政府管得过宽的表现。而今,以形势严峻为名出台紧急限购措施,或许看似带有合理色彩,但因此造成的对市场机制的伤害,无疑令人担忧。
  房地产市场的乱象,不仅出在这个行业。扭曲房价数据、控制土地供给,乃至过度超发货币,对房地产市场之乱要负更大的责任。而这些无不与政府管制有关系。
  从上述三点出发,笔者个人对京沪等地新出台的限购措施态度保持谨慎,也并不相信仅靠更严格的限制购买,就能够化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矛盾。
   不仅如此,从最近十多年的经验看,1998年肇始的“房改”已然到了失败边缘,限购之外,急需及时进行政策系统修正。
  修正的关键点至少有两个,一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矛盾,这一问题颇多有识之士已经反复呼吁,在此不赘述。二是鼓励更多主体进入房地产市场,改变住建、规划等部门和开发企业不透明作业的市场现实,从打破区域、产业垄断入手,放手让有条件的单位自建房,有条件的职工集资建房,让更多主体参与到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一方,和国家的廉租房等新增保障房措施形成合力,才可能在中长期内“接过限购令的枪”,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整改向纵深推进。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
其他文献
然而在烟火爆破为传统活动的民族里,这样寻常之事却能在新的时代里再激起人群的激情,蔡国强式的智慧才是重要的引线,重新点燃了人的心。    对于蔡(国强)先生的最初印象是1998年台北市双年展“欲望场域”,那道环绕遮盖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广告墙。当时我正服务于国际唱片公司,随着台湾成为华语流行音乐核心的挣钱力被看重后,那几年几乎周周奔波于机场来回,算计着亚洲各地的市场。我总是一清早途经台北美术馆回转上高速
这种对于剥夺他人生命的恐惧感,是来源于我们有生以来对于他人生命的敬畏,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价值,是我们人性中的光辉。    2月25日,经过民众热烈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终于出台。  争论已久的“取消部分罪名死刑、醉驾入罪”等问题,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闪烁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修正案,它的出台,在新中国刑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较之以往修正案着重于新类型犯罪的入罪和量刑,它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看歌剧,一般要靠字幕帮忙。《咏·别》却是例外。  这部歌剧于10月17日在上海大剧院进行全球首演,集结了艺术总监余隆、作曲家叶小纲、指挥家张国勇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歌唱家,可谓群星璀璨,美不胜收。  与前不久引起轰动的《指环》不同,《咏·别》带有浓浓的中国风韵与歌剧神采,它是中国的。然而,真正的艺术从来无需翻译,因为她表达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比如《咏·别》,纯爱在悲惨世界里走向毁灭的宿命,会取
策展人说:“我不敢再策展了,画展上放谁不放谁,越来越难决定了,弄不好出了这门后大腿就被人卸了。”    大连收藏家郭庆祥炮轰范曾“流水线作画”的事最近在媒体上闹得动静挺响的,一个向法院递了诉状并要求赔偿名誉损失500万,一个继续写文章猛批痛骂。日前在上海作协参加一个关于文艺批评的座谈会,学习了李长春同志给人民日报写的文章,得知中央领导也注意到了文艺界的不良现象:“现在文艺评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0岁的博古(秦邦宪)是一位戴一副深度眼镜的高个儒雅男子。时至今日,这位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给人的印象似乎仍是模糊的。  24岁,他被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负责人的位置;28岁交出领导大权;39岁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博古的身影永远停留在了1946年。  去年,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对面的一家书屋里采访了博古的儿子秦铁。回溯往事,考证过去,试图追问出他心目中最真实的父亲。
我之喜欢《北京的腔调Ⅱ》,并非因为“冯唐、余世存、陈凯歌、封新城、蒋方舟的跨界推荐”,而因为这本书本身确有腔调。  上海人所说的“腔调”,当作褒义时,大致意思和北京话“范儿”相近,泛指有点来头(师承),出众,很棒,且引领某种潮流的意思。  “最香艳的爱,最炽烈的怒放,最后都会变成灰。所以,请先备好骨灰盒。”随着林兆华工作室推出的话剧《北京的腔调》在京城的风靡,胡赳赳的同名畅销书再次引起阅读关注,近
出生于前苏联的犹太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有一条自己的行事原则:必须讲出完整的事实,不然的话,他便可能认为“那是政治”。    在网上百度“文汇报钟锡知”,仅出现一条回复,还是一位写字老人的博客,回忆十余位帮忙和辅导过他的报人老师,有解放报的,也有文汇报的。点击进去,遗憾了,这个版面已被删除。心有不甘,再点“钟锡知伤痕”,更遗憾了,“网”说:没有相应资讯。  于是,钟锡知先生在网络“钟锡知”那里
这是回顾,也是中国摇滚新长征的开端,黑豹、唐朝、张楚、何勇、许巍、汪峰、黄家强……振臂一呼,四方响应,是摇滚,也是青春的热血,在风中飘扬,如Beyond所唱:“风中挥舞狂乱的双手,写下灿烂的诗篇。”    中国摇滚三十年,荡气回肠。  11月13日,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怒放”演唱会的摇滚风暴将登陆上海,罗大佑连老东家“滚石三十年”的演唱会都不参加,也要赶来上海“怒放”,可见他对这场演唱会的重视程度
“来了!来了!”安静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闪光灯闪个不停。  6月12日,上海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可是阻止不了文学爱好者一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风采的脚步。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午)和上海戏剧学院(下午)的演讲厅里,人山人海,一席难求,秘鲁著名作家、前秘鲁总统候选人巴尔加斯·略萨应99读书人公司、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联合邀请访问中国,这确实是近距离接触这位世界级大师千载难逢的
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 :历史有选择性地被记录,方正县对日本卑躬屈膝的态度,以及对“日本开拓团”的美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年轻人的“哈日”情结,如此下去,再过几十年,方正的年轻人便不知“侵华战争”,只知仰视日本!    “侨乡”见闻:“哈日”写实    用当地人自己的话说:“方正县城里,日本人来了丢不了!”  在几条主干街道上,几乎每一家门市店都书写着经营项目的日文翻译,日语学校、涉日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