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析影响产妇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结果80例孕妇围产期下肢DVT发生率为18.75%(15/80)。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孕次、早产、吸烟、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而在年龄、胎数、分娩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析影响产妇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结果80例孕妇围产期下肢DVT发生率为18.75%(15/80)。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孕次、早产、吸烟、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而在年龄、胎数、分娩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脑梗塞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效果。方法以82例长期卧床老年脑梗塞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肿痛、DVT发生率分别为4.88%、2.44%,低于对照组19.51%、14.63%(P<0.05)。两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降低或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胆囊炎术后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以100例胆囊炎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未见DVT发生,对照组DVT发生率为8.00%(4/50)。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20.00%(10/50),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
目的探讨抗血栓压力带对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以6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肿胀、压痛、浅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D二聚体(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抗血
目的探究小儿哮喘治疗中不同雾化吸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134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空气压缩泵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则予以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种雾化吸入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住院天数为(5.05±0.92)d,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3.14±0.83)、(1.92±0.51)、(2.46±0.74)d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0、12.951、9.991、16.496,P<0.0
目的探讨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00例骨科卧床患者为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n=18)和非DVT组(n=82)。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年龄、合并慢性疾病、卧床时间、甘油三酯、D二聚体(D-D)、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729)、合并慢性疾病(OR=2.281)、卧床时间(OR=2.043)、甘油三酯(OR=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