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与“全民所有”之辨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零零九年有两件大事笼罩在全人类头上。一是对席卷全球的H1N1流感病毒的防控和应对,二是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期望与失望。尤其是后者,通过发达的、多元化的、普通公众可以接近的现代媒体,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及其交织的利益之争,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问题上,发达国家的霸道、小岛国的无奈、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抗争、中印巴南“基础四国”的互动、中国与列强的冲突、公众的愤怒……都被以放大的或者偏颇的形式,突兀地展示出来。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我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参加“全球时代下的行政契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便游览了圆明园,惊奇地发现,二零零五年争吵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还没有解决,迄今,圆明园多了一处新景观——圆明园防渗工程遗址!被防渗工程破坏的湿地等仍未恢复,甚至那些工程材料还未被清除。我当时站在“圆明园防渗工程遗址”上就想: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公共问题面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引起警觉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对问题的讨论、争论,不能淹没、遮蔽对问题的解决。唾沫淹不死公共问题,对公共问题的解决只能寄望于正确思考和处理公共问题。那么,人类对环境问题是否有了较明确的解决办法呢?我以为,大致的思路已经清晰,即技术解和契约解两条道路而已。这一点,已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人类思想家们所清晰地认识到了。
  二零零三年九月十四日,美国环境思想家哈丁(Garrett Hardin)教授偕夫人自杀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校区的家中。哈丁教授享年八十八岁,自杀的原因是其一九五七年发现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不断恶化身体健康。哈丁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九六八年发表的《公共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Vol. 162, No. 3859.Dec. 13, 1968)一文,再版达一百余次。《公共地悲剧》一文还没有翻译成中文,文章中被中国人反复引用的是这样一段话:
  理性的牧人将得出如下结论:对他来说,唯一明智的做法是为牧群多增加一头牲畜……可是这个结论被每一个人试用,每一个理性的牧人都共享这块儿公共地,因此悲剧发生了。每一个人都陷入到一个迫使他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的机制当中——而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有限的。在一个信奉公共地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追逐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毁灭是所有人奔向的目的地。公共地的自由将毁掉一切。
  哈丁的这段文字具有直观和感性意义,它能对环境恶化提供有力的警醒作用。哈丁教授一生想要处理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生态伦理?第二个问题是,公共地悲剧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美国一家出版社曾经问哈丁教授:“你如何定义伦理?”哈丁回答说,数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共同探索的一个古老问题是:一个人受自私动机(利己主义,egotism)驱动的程度有多大?一个人受不自私动机(利他主义,altruism)驱动,想帮助他人的程度有多大?哈丁通过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念和理查德·道金斯一九七三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的母爱问题,认为单纯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是不能存在的,伦理学的主题就是如何平衡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关于第二个问题,是哈丁教授《公共地悲剧》一文的主旨,他接受了核战争研究专家威斯讷(Wiesner)和约克(York)的专业判断:军备竞赛的困境没有技术解决办法,仅仅从科学技术角度去寻求核阴影下国家安全的办法,将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糕。哈丁教授认为公共地悲剧没有技术解(has no technical solution),“技术解”就是:只要求进行自然科学技术改变,人类价值或道德理念的方式改变是微不足道或者根本无需提及的。在哈丁教授看来,没有技术解决办法的问题首先就是人口过剩问题,《公共地悲剧》一文共有九个小标题,它们是:一、我们应该最大化什么?二、公共地中的自由悲剧;三、污染;四、如何通过立法进行节制?五、自由生育无法容忍;六、良心是一种自我净化;七、良心的病原性效果;八、相互同意的相互强制;九、必要性的再认识。循此思路,哈丁教授的学术主题一直集中在生态、人口理论、生态经济和政治科学领域,并将其拓展到对外援助、移民、堕胎和生育控制等问题上。
  在哈丁教授看来,公共地悲剧发生的领域正是现代人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领域,为了避免悲剧,人类必须放弃靠技术手段的解决办法,转向社会道德和制度领域寻求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公共价值和制度评价系统,道德价值是决定人类行为整个系统的一个函数。例如,哈丁在看待自由而过度生育问题时,不赞成《世界人权宣言》将生育定义为以家庭为基础的个人人权问题,他引用黑格尔的名言:“自由是对必要性的认识”(Freedom is the recognition of necessity),要求重新定义被滥用了的“权利”和“自由”概念。哈丁呼吁道德的限制作用、良心自我净化(Conscience is self-eliminating)以及“相互同意的相互强制”(Mutual coercion mutually agreed upon)。
  哈丁教授的环境思想深深触及了公共哲学的精髓问题,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面对复杂的公共问题时,人类社会的哲学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罗尔斯的“新契约论”还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或者高塞尔的“协商而致的道德”(David Gauthier, Morals By Agree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都认为人类是能够进行社会合作的。共识(consensus)的重要性不可以被忽视,“共识”就是指一个协定或者共同的情感(威廉斯:《关键词——文明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二零零五年版,82页)。面对公共地悲剧问题,我们没有技术解决办法,公共悲剧问题只有一个“契约解”或者“合作解”。
其他文献
初见钢子,是在他北京的家里。此前,钢子的司机来到约定地点,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带入了这处较为私密的小区。一进门是宽敞的客厅,一边是大大的办公桌,上面杂乱地摆放着电脑和十几部手机;另一边是大大的鱼缸,几条金龙鱼逍遥地游着,“这几条金龙已经长大了很多,买的时候3万,现在应该能值60万吧。”  钢子身形彪悍,端坐在桌后。在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聊天的几个小时里,他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都是找我捐款的”,他抱歉
巴西网友@Jim:里约奥运会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海湾和环礁湖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关于安全问题,谁敢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一人出行?我住在圣保罗,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很安全。大家抱怨的交通问题很荒谬。这边交通出行信息很全面,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多语种场馆间往返方案。购买奥运门票很方便,我已经收到了差不多所有的票,剩下的票也快到了。@Uzi Nogueira:里约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我一点也不吃惊。如果这些
认错 但不能重赛今年1月5日,火箭队主动撤回了圣诞节前和快船队比赛对错误判罚的申诉,这意味着他们提出的重赛要求没有得到NBA官方支持。事情缘起于去年12月23日。那天,西部联盟有一场重量级较量:火箭主场迎战快船。主队大当家詹姆斯·哈登表现异常出色,打出51分、8次助攻,火箭却以118比128输掉了比赛。火箭输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后时刻裁判的判罚帮助了快船。那场比赛结束前3分10秒,哈登向篮下突破时
大家知道,按照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是根据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的建议,由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菲尔兹奖。中国旅美数学家丘成桐获得一九八二年度的菲尔兹奖,成为得到这项殊荣的第一位华人学者。  丘教授获菲奖时,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校教授,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于是,一些作者“想当然”地把他说成是美籍数学家。其实,直到一九八七年赴哈佛任职时,丘教授
春寒料峭时节,记者从雾霾中的北国“飞”进鹭岛厦门,这里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蓝天碧水,花红草绿。清新温润的空气,不由得让人想多吸几口。在这样的环境里,要走进一家食品饮料企业,只想一想就会让人产生食欲。  在美丽的厦门岛五缘湾南岸,坐落着一幢宏伟壮观的建筑,它就是以生产八宝粥闻名的银鹭集团办公大楼,也被称为“银鹭全球运营总部”。以国际视野办企业的银鹭集团董事长陈清渊,2011年有个影响中国食品行业格局的
一九二七年,湖南迎来了一个火红的五月。这一月的开端被当时的革命政府命名为“红色纪念周”,从“五一”劳动节、“五四”纪念日、“五五”马克思生日到“五七”国耻纪念日,纪念活动层出不穷。这个分外耀眼的“五四”落幕后,成功实现北伐的国民政府开始尝试强化“国家”话语,一种“大一统”的“五四”宣传与纪念模式已在酝酿之中。对于刚刚取得北伐胜利的国民政府而言,曾是大革命风暴中心的湖南自然成为这场特殊宣传战中的重点
去年是英国长跑运动员莫法拉(又称法拉赫)的双喜之年。他入选国际田联最佳运动员三人名单,又接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骑士勋章,成为当年英国最红的田径明星。黑人爵爷在英国,获得骑士勋章,也就是获得爵士称号,这是一件异常荣耀的事情。尽管英国有一批优秀运动员获此殊荣,但是黑人获得爵爷称号的并不多见。2017年11月,莫法拉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穿黑色燕尾服,系上蓝色领带,下身细条纹长裤,来到伦敦白金汉宫
在朝鲜半岛,眼下战争的可能性似乎比什么时候都来得真实。尽管朝鲜的语言风格一向很独特,常夹杂点“火药味”,但最近一段时间,朝鲜的姿态和狠话,以及外界的应对,似乎在将局势一步步推向战争临界点。  2013年4月6日晚,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应约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王毅说,中方对朝鲜半岛当前的紧张事态表示严重关切。我们的立场十分明确,不管局势如何变化,都应坚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坚持推进半岛无核化,坚
阅读近年来日益丰富的外国人参与中国革命的书籍与传记,缅怀过去的那个时代,不能不为当时那些人知行一体的实践精神感动,人们为自己相信的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知识分子的国际性格使他们跨越了国界而直接行动。然而所有一切,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却仿佛都成了梦魇,知识分子的国际性格已告消失,西方知识分子已重新进入他们“国家”的掌握之中,他们不再为后进国献身,反而沦为西方重建其再支配性之一环。这是个实践上的人道主义凋
一九九四年《读书》第六期上谭立铸君发表了很有见地的大作《大隐隐于市》。在这样一个神圣价值日渐失落的时代,作为个体的我们至少可以否定当下的价值,超越生活近便之处使人日渐下沉的东西,追忆过去曾经有过的神圣,命运地期望未来,使心灵的境界得以提升。“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度残春”(佛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此乃大隐。  在一个精神匮乏,神圣价值日渐失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