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离“皇冠”上的明珠最近的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念高中时,受数学老师沈元影响,陈景润迷上了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 1”),并立志要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上班、下班,甚至走路、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不停地思索和演算,对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进行着艰苦的验证。
  1966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证明: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距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有一步之遥。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 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其后,陈景润对上述定理又做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
  陈景润传奇式的成才之路和研究成果,使人们深刻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起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1978年1月,作家徐迟曾根据陈景润的事迹创作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青年陈景润
  (2)陈景润全家福
  (3)1994年7月10日,陈景润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时与师母华夫人握手问好
  (4) 陈景润和儿子陈由伟
  (5)陈景润和邓小平
  (6)1978年,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陈德泉(从左至右)同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7)20世纪70年代陈景润在工作
  (8)陈景润和同事讨论难题
  (9)1977年,陈景润(右)和博士生张明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图书馆
  (10)陈景润与著名诗人徐迟在一起
  (11)陈景润(中)出席全国人大会议
  (12)1980年,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结婚照
  (13)陈景润在英国剑桥大学
  (14)美籍生物学家许引明教授与陈景润交谈
其他文献
期刊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精髓. 学习数学不仅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数学知识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 本文试对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数据的离散程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加以分析,以期对提高同学们的数学素养有所帮助.  一、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对事物分情况加以讨论的数学思想. 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 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组数据的极差,那么就需要对这组数据的大小情况
期刊
6月29日,打进第七届女足世界杯8强的中国女足姑娘们返京,等待她们的是鲜花、掌声,是热情的呐喊.时隔8年再进8强,这些球迷心中的“国民好女友”和“国民好闺蜜”又一次燃起了
当人们还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新的一年已悄然而至。2010年,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民生、促发展,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努力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与
2002年9月,28岁的亚当·格罗瑟从美国一所著名医学院的儿科毕业,随后作为一名志愿者跟随国际红十字协会下属的一个儿童救助公益组织,来到智利的偏远农村,为那里的孩子开展免费义诊活动。  几天义诊下来,亚当发现很多前来看病的儿童都患有小儿麻痹症,而一查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婴幼儿时,没有按时注射或服用脊灰疫苗或糖丸而引起的。  起初,亚当以为这可能是因为智利这个国家缺医少药,没有足够的脊灰疫苗或糖丸造成
期刊
涵洞台背施工技术的运用情况对于整个公路项目的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就是流质混凝土在涵洞台背回填工程中的使用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