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由X而Y”是现代汉语中出现和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在形式上简洁凝练,但是语用特点比较明晰。“X”、“Y”的词性多种多样,“X”、“Y”的顺序有时候可以互换,但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
关键词:“由X而Y” 词性 顺序表达 语用功能
汉语中有一种“由X而Y”的格式,这一格式它既有固定的成分“由”和“而”,也有可替换的成分“X”和“Y”,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大量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前人对“由”字句的研究有许多成果,但是很少有对“由X而Y”这一格式的顺序及其语用表达做出深入研究。李卫中(2000)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两方面简单分析了“由……而……”这一格式。李卫中(2007)从“介词框架”理论的角度考察了“由”和“而”搭配后形成的介词框架。李卫中(2009)在“框式介词”的理论基础上考察介词“由”与后置方位词配套形成的格式,指出词可以出现在“由……而……”的格式中。这三篇文章对“由……而……”这一格式的考察并不全面,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探讨也并不深入。陈昌来(2002)认为“而”一般是连词,“由……而……”整个结构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从功能上看是谓词性短语。陈昌来、李传军(2012)论述到由不同词性的成分组配而成的是紧缩复句结构,“由……而……”是形成连贯关系的类固定短语。欧慧英(2005)认为“由A而B”这一格式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多用于書面语。陈秀利(2006)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由A而B”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意义范畴。刘凝馨(2014)从构件分析、句法功能分析、语义分析、语用特点分析这四方面对“由A而B”这一格式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释,但这篇文章仅仅是对四字格的类固定短语的分析,不考虑A、B为多音节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由“由”和“而”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后的成分我们用“X”来表示,“而”后成分我们用“Y”来表示。
本文用例部分引自北大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检索的当代新闻报道及网络报道(略有删节),所有用例均标明出处。
一.“X”、“Y”的词性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X”、“Y”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成分。“X”、“Y”的词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X”、“Y”的词性相同时,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比如:
(1)云城是个买卖城,赚几个钱的商人都想把儿子造就起来,由商而官以便增光耀祖;花钱多的学校必是好学校,所以都争着上这里来。(老舍《牛天赐传》)
(2)我也由发怒而怀疑了。(老舍《猫城记》)
(3)此时,你由绿而黄的旗帜与身后的夕阳融为一体,多么辉煌而灿烂的抒情;能与你同唱一首歌吗?(2001年《人民日报》)
“X”、“Y”还可以都是数词或者方位词。比如:
(4)由一而多,你的名字和你自己一样,便代表了真理。(《读书》)
(5)“哈哈……”老张狂笑了一阵,这回确是由内而外的笑,惟其自内而外,是最难测定是否真笑,因为哲学家的情感是与常人不同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当“X”、“Y”的词性不相同时,“X”可以是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词性的,还可以是代词性的。比如:
(6)他正在这么由一只小黄鸟而到喜马拉亚山活动着他的脑子,莫大年忽然满脸含笑的走进来。(老舍《赵子曰》)
(7) 一种无可形容的迷乱,随着左臂的由麻木而疼痛,渐次主有了他的心。他决定不去思索。(老舍《火葬》)
(8)一个不深明白他四围人们的心理的,是往往由善意而有害于人的。(老舍《猫城记》)
(9)想起整个国家近三十年来的苦难,也无不由此而起。(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因为代词具有指代性功能,再加上“由”表示一种状态变化或者来源依据,使代词只出现在“X”的位置。
二.顺序位置
“X”、“Y”词性不相同时,“Y”一般都是由动词性成分构成的。比如:
(10)由婆罗门而来皈依出家的婆悉咤等,听闻佛陀的法音,欢喜信受,当然鼓着更大的勇气,迈向正道真理的前程。(《释迦牟尼佛传》)
(11)“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的经验是说,天下的甜都是由苦而来。(《1994年人民日报》)
当“X”、“Y”的词性相同时,有的时候可以顺序互换。比如:
(12)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妙人儿和罗开之间,这样的欢爱,也不是第一次了,可是罗开有绵绵不绝的劲力,妙人儿有层出不穷的花样,双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倪匡《游魂》)
例(12)是一个“分合”过程的来来回回,形容次数之多,所以“X”、“Y”的顺序可以互换。
但是,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陈秀利(2006)认为,能够进入“由……而……”这一格式的构成形式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因为“由X而Y”这一框式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是变化,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变化最终都是朝着它的对立面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有可分阶段的一个过程,变化的范围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所以可以充当“X”、“Y”的成分便是同一意义范畴的一个阶段,可以是其中的某两个阶段,也可以处于发展变化的两端。同时,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在具体语境中发生变化的事物不可能颠倒或反转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所发展变化的事物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所以,在阐述由于时间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事物时,“X”、“Y”的顺序不能互换。比如:
(13)××茶馆里,一群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喝茶,救护车报警器的鸣叫由远而近,老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残雪自选集》)
关键词:“由X而Y” 词性 顺序表达 语用功能
汉语中有一种“由X而Y”的格式,这一格式它既有固定的成分“由”和“而”,也有可替换的成分“X”和“Y”,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大量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前人对“由”字句的研究有许多成果,但是很少有对“由X而Y”这一格式的顺序及其语用表达做出深入研究。李卫中(2000)从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两方面简单分析了“由……而……”这一格式。李卫中(2007)从“介词框架”理论的角度考察了“由”和“而”搭配后形成的介词框架。李卫中(2009)在“框式介词”的理论基础上考察介词“由”与后置方位词配套形成的格式,指出词可以出现在“由……而……”的格式中。这三篇文章对“由……而……”这一格式的考察并不全面,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探讨也并不深入。陈昌来(2002)认为“而”一般是连词,“由……而……”整个结构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从功能上看是谓词性短语。陈昌来、李传军(2012)论述到由不同词性的成分组配而成的是紧缩复句结构,“由……而……”是形成连贯关系的类固定短语。欧慧英(2005)认为“由A而B”这一格式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多用于書面语。陈秀利(2006)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由A而B”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意义范畴。刘凝馨(2014)从构件分析、句法功能分析、语义分析、语用特点分析这四方面对“由A而B”这一格式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释,但这篇文章仅仅是对四字格的类固定短语的分析,不考虑A、B为多音节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由“由”和“而”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后的成分我们用“X”来表示,“而”后成分我们用“Y”来表示。
本文用例部分引自北大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检索的当代新闻报道及网络报道(略有删节),所有用例均标明出处。
一.“X”、“Y”的词性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X”、“Y”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成分。“X”、“Y”的词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X”、“Y”的词性相同时,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比如:
(1)云城是个买卖城,赚几个钱的商人都想把儿子造就起来,由商而官以便增光耀祖;花钱多的学校必是好学校,所以都争着上这里来。(老舍《牛天赐传》)
(2)我也由发怒而怀疑了。(老舍《猫城记》)
(3)此时,你由绿而黄的旗帜与身后的夕阳融为一体,多么辉煌而灿烂的抒情;能与你同唱一首歌吗?(2001年《人民日报》)
“X”、“Y”还可以都是数词或者方位词。比如:
(4)由一而多,你的名字和你自己一样,便代表了真理。(《读书》)
(5)“哈哈……”老张狂笑了一阵,这回确是由内而外的笑,惟其自内而外,是最难测定是否真笑,因为哲学家的情感是与常人不同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当“X”、“Y”的词性不相同时,“X”可以是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词性的,还可以是代词性的。比如:
(6)他正在这么由一只小黄鸟而到喜马拉亚山活动着他的脑子,莫大年忽然满脸含笑的走进来。(老舍《赵子曰》)
(7) 一种无可形容的迷乱,随着左臂的由麻木而疼痛,渐次主有了他的心。他决定不去思索。(老舍《火葬》)
(8)一个不深明白他四围人们的心理的,是往往由善意而有害于人的。(老舍《猫城记》)
(9)想起整个国家近三十年来的苦难,也无不由此而起。(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因为代词具有指代性功能,再加上“由”表示一种状态变化或者来源依据,使代词只出现在“X”的位置。
二.顺序位置
“X”、“Y”词性不相同时,“Y”一般都是由动词性成分构成的。比如:
(10)由婆罗门而来皈依出家的婆悉咤等,听闻佛陀的法音,欢喜信受,当然鼓着更大的勇气,迈向正道真理的前程。(《释迦牟尼佛传》)
(11)“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的经验是说,天下的甜都是由苦而来。(《1994年人民日报》)
当“X”、“Y”的词性相同时,有的时候可以顺序互换。比如:
(12)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妙人儿和罗开之间,这样的欢爱,也不是第一次了,可是罗开有绵绵不绝的劲力,妙人儿有层出不穷的花样,双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倪匡《游魂》)
例(12)是一个“分合”过程的来来回回,形容次数之多,所以“X”、“Y”的顺序可以互换。
但是,在具体的事物发展的语境中,一般情况下“X”、“Y”的顺序是不能互换的。陈秀利(2006)认为,能够进入“由……而……”这一格式的构成形式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因为“由X而Y”这一框式结构所表示的意义是变化,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的变化最终都是朝着它的对立面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有可分阶段的一个过程,变化的范围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所以可以充当“X”、“Y”的成分便是同一意义范畴的一个阶段,可以是其中的某两个阶段,也可以处于发展变化的两端。同时,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在具体语境中发生变化的事物不可能颠倒或反转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所发展变化的事物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所以,在阐述由于时间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事物时,“X”、“Y”的顺序不能互换。比如:
(13)××茶馆里,一群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喝茶,救护车报警器的鸣叫由远而近,老人们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残雪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