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纺企危机之后,一时业内草木皆兵,调低出口关税、提高出口退税的申请在各级协会的努力下上报国务院。然而,若想走出困境,还需靠纺企自身……
6月2日,据媒体报道,在即将到来的7月,国家将上调纺织业出口退税2到4个百分点,以扶持困境中生存的数十万纺织企业。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纺织企业因自身困境而向国家呼吁,希望在棉花配额、滑准税、进口新型纺机设备免税和棉花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等问题上,能够给予政策扶持。
入冬
“2008年,1/3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初,这个消息开始在网络上风传。据官方数据显示,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而更多的纺织企业还要属广大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如果传言属实,这意味着我国至少有十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随后引发的将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因为,纺织企业解决了接近2000万人的就业大军。
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国商务部官员的注意,并随即上报国务院。批示从高层传来,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前往调查。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然而,调查结果对于已然草木皆兵的纺织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调查数据,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事实上,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日子。
2007年,纺织大省山东的纺织出口占全国的8.1%,占山东全省出口的18.4%,是山东省继机电产品之后的第二大类出口商品。但是现在,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也已十分严峻。据测算,2007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账面损失50亿元左右。山东省约30%的出口企业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退税降低面临亏损,30%的企业利润下降1/3左右,40%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下降10%-30%。
孚日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已连续八年保持国内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山东孚日集团贸易公司希望2008年的利润率能保持在5%,与去年的水平相当。前几年,孚日集团的的利润率可达8%甚至10%。去年,孚日集团出口额为2.8亿美元,但人民币升值7%,仅此一项企业利润就损失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不过,企业压力最大的还是棉花的采购成本。2007年,棉价一吨涨了2000元,企业一年要采购6万吨棉花。这意味着成本一下猛增了1.2亿元。
这家拥有1.7万名员工的企业还要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据介绍,由于同行业薪金的提升,2007年企业的工资涨幅达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员工工资约为每月1500元。
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吴江市盛泽镇,情况更为严峻。这里曾经拥有数万台、套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相当于每年为全球每人生产一米面料,古老的丝绸之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级纺织品生产基地。
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盛泽镇的纺织业风云突变,如今,在盛泽镇中小型纺织企业聚集的一条大道,原来的车水马龙已经不再,能看到的,只是偶尔一两辆汽车在宽阔的大街上驶过。像这样的企业在这条大路上还不止这一家。
吴江纺织业商会副会长缪汉根介绍说:“目前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整个中小企业数量的1/3,这些企业大多产品比较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停产数量多达几百家。”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密集的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已然到达了多数纺织企业可以承受的极限;同时,众多纺织企业利润率低下,甚至资不抵债。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业的寒冬已至。
回暖
“国家也在考虑怎样扶持纺织业,最近几个部委都在做工作”,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透露,出口退税将肯定不会再下降了。
6月,正在纺织企业等待批复有关税率调整上书的间隙,从有关协会处获得最新消息,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于7月份将回调2到4个百分点,其他相应合理的保护措施也将陆续出台。
对于困境中挣扎的纺织企业,5、6月间的利好频传,无疑让它们看到了一丝回暖的希望。
在提交给国务院的方案建议中,具体涉及到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回调至2006年、2007年两轮退税大调整之前的水平,即13%,但是现在最新消息是纺织和服装回调的幅度预计不同,其中纺织将从11%回调至13%,而服装将从11%回调至15%,这将给我国面临困境的出口纺织业带来直接而迅速的利好。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出口退税率回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出口总额的1%的金额直接增加到企业利润中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7成,按照年出口增长10%估算,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26亿美元,企业利润将增加176.9亿元人民币。
即将到来的7月,给了数十万纺织企业难得的喘息机会,而今后,如何从逆境中突围并持续发展,还要看纺织企业自身。
驱寒
国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来缓冲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从短期来看,似乎可以让数以十万计的纺织企业增加利润,从而缓解和转化生存危机。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政府不会盲目去保障纺织企业的一切利益。
当出口退税利率上调的作用发挥殆尽,如果众多的纺织企业仍然未能摆脱死亡线,那么被市场淘汰将是无可避免的。
在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首当其冲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
参与了对纺织企业生存困境调研的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现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2007年企业经历了多次调整,不同企业的承受力不同。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面对调整时承受力更强一些。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被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
然而,大中型纺织企业在兼并重组之后,能否做大做强;部分中小纺织企业重组倒闭之后,众多的失业纺织工人如何消化,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对于大型纺织企业来说,山东孚日集团无疑是个典型,在面临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能够通过自身来加以消化。在调查中,孚日集团表示,虽然部分低端产品开始不挣钱了,但企业已经将70%-80%的产能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他们还在尽力降低成本,以便消化自身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基本费用。
山东省外经贸部门的消息称,去年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的50亿账面损失中,企业通过提价和改善管理消化了30亿元。
对于产能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纺织企业来说,目前的窘境完全可以视为发展中的机遇,并通过自身调整驱寒转暖、做大做强;而对于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境况则不容乐观。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虽然相当于直接增加利润,但是对于产业链过长的纺织企业来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商务部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表示,回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所背离。此前两轮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范围调整,本来就是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这类传统制造业转型,提高附加值。
如此看来,对于生产力低下,资不抵债的纺织企业,破产重组也不失为好的结局。不久的将来,谁也不敢保证它们不会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的寒流中销声匿迹。
6月2日,据媒体报道,在即将到来的7月,国家将上调纺织业出口退税2到4个百分点,以扶持困境中生存的数十万纺织企业。而就在两个多月前,纺织企业因自身困境而向国家呼吁,希望在棉花配额、滑准税、进口新型纺机设备免税和棉花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等问题上,能够给予政策扶持。
入冬
“2008年,1/3纺织企业濒临倒闭。”1月初,这个消息开始在网络上风传。据官方数据显示,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而更多的纺织企业还要属广大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如果传言属实,这意味着我国至少有十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随后引发的将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因为,纺织企业解决了接近2000万人的就业大军。
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国商务部官员的注意,并随即上报国务院。批示从高层传来,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前往调查。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然而,调查结果对于已然草木皆兵的纺织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调查数据,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事实上,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日子。
2007年,纺织大省山东的纺织出口占全国的8.1%,占山东全省出口的18.4%,是山东省继机电产品之后的第二大类出口商品。但是现在,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也已十分严峻。据测算,2007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账面损失50亿元左右。山东省约30%的出口企业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退税降低面临亏损,30%的企业利润下降1/3左右,40%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下降10%-30%。
孚日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已连续八年保持国内同行业出口创汇第一名。山东孚日集团贸易公司希望2008年的利润率能保持在5%,与去年的水平相当。前几年,孚日集团的的利润率可达8%甚至10%。去年,孚日集团出口额为2.8亿美元,但人民币升值7%,仅此一项企业利润就损失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不过,企业压力最大的还是棉花的采购成本。2007年,棉价一吨涨了2000元,企业一年要采购6万吨棉花。这意味着成本一下猛增了1.2亿元。
这家拥有1.7万名员工的企业还要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据介绍,由于同行业薪金的提升,2007年企业的工资涨幅达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员工工资约为每月1500元。
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太湖流域的吴江市盛泽镇,情况更为严峻。这里曾经拥有数万台、套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相当于每年为全球每人生产一米面料,古老的丝绸之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级纺织品生产基地。
但是从去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盛泽镇的纺织业风云突变,如今,在盛泽镇中小型纺织企业聚集的一条大道,原来的车水马龙已经不再,能看到的,只是偶尔一两辆汽车在宽阔的大街上驶过。像这样的企业在这条大路上还不止这一家。
吴江纺织业商会副会长缪汉根介绍说:“目前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整个中小企业数量的1/3,这些企业大多产品比较单一,规模相对较小,停产数量多达几百家。”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加征出口关税……密集的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已然到达了多数纺织企业可以承受的极限;同时,众多纺织企业利润率低下,甚至资不抵债。
种种迹象表明,纺织业的寒冬已至。
回暖
“国家也在考虑怎样扶持纺织业,最近几个部委都在做工作”,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透露,出口退税将肯定不会再下降了。
6月,正在纺织企业等待批复有关税率调整上书的间隙,从有关协会处获得最新消息,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于7月份将回调2到4个百分点,其他相应合理的保护措施也将陆续出台。
对于困境中挣扎的纺织企业,5、6月间的利好频传,无疑让它们看到了一丝回暖的希望。
在提交给国务院的方案建议中,具体涉及到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回调至2006年、2007年两轮退税大调整之前的水平,即13%,但是现在最新消息是纺织和服装回调的幅度预计不同,其中纺织将从11%回调至13%,而服装将从11%回调至15%,这将给我国面临困境的出口纺织业带来直接而迅速的利好。
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出口退税率回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出口总额的1%的金额直接增加到企业利润中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7成,按照年出口增长10%估算,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26亿美元,企业利润将增加176.9亿元人民币。
即将到来的7月,给了数十万纺织企业难得的喘息机会,而今后,如何从逆境中突围并持续发展,还要看纺织企业自身。
驱寒
国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来缓冲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从短期来看,似乎可以让数以十万计的纺织企业增加利润,从而缓解和转化生存危机。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政府不会盲目去保障纺织企业的一切利益。
当出口退税利率上调的作用发挥殆尽,如果众多的纺织企业仍然未能摆脱死亡线,那么被市场淘汰将是无可避免的。
在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首当其冲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纺织企业。
参与了对纺织企业生存困境调研的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现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2007年企业经历了多次调整,不同企业的承受力不同。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面对调整时承受力更强一些。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被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
然而,大中型纺织企业在兼并重组之后,能否做大做强;部分中小纺织企业重组倒闭之后,众多的失业纺织工人如何消化,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对于大型纺织企业来说,山东孚日集团无疑是个典型,在面临人民币升值,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仍然能够通过自身来加以消化。在调查中,孚日集团表示,虽然部分低端产品开始不挣钱了,但企业已经将70%-80%的产能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他们还在尽力降低成本,以便消化自身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基本费用。
山东省外经贸部门的消息称,去年人民币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的50亿账面损失中,企业通过提价和改善管理消化了30亿元。
对于产能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纺织企业来说,目前的窘境完全可以视为发展中的机遇,并通过自身调整驱寒转暖、做大做强;而对于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境况则不容乐观。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虽然相当于直接增加利润,但是对于产业链过长的纺织企业来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商务部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表示,回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所背离。此前两轮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范围调整,本来就是为了推动纺织服装这类传统制造业转型,提高附加值。
如此看来,对于生产力低下,资不抵债的纺织企业,破产重组也不失为好的结局。不久的将来,谁也不敢保证它们不会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的寒流中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