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成为当今的热议话题。本文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提出了利率市场化下加强内部监管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内部监管 建议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多年来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步骤。近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放开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上浮10%以及自贸区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建议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利润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而为了争夺更多的贷款客户又必然会降低贷款利率,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带来银行资产价值与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的不对称变化,银行会面对利差收窄风险,主营业务利润受到巨大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随之上升。
(二)金融创新加快,业务转型风险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缩小,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传统的业务结构已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迫使商业银行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持续不断地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金融创新来分散风险,并保证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但是业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兴金融产品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风险。同时,对于内部监管而言,又意味着监管范围的扩大和监管难度的增加。
(三)资产负债变化,流动性风险加剧
长期以来,流动性风险都较为复杂、隐蔽且难以爆发。但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必将会被推高,出于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资金的流动性会更强,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引发存款“大搬家”和银行间恶性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利率波动与热钱的跨境流动相互影响,银行监管难度加大,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引起宏观经济动荡,危及金融秩序稳定。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建议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为应对利率变动带来的诸多风险,商业银行必然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加快完成业务经营转型,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也必须跟上业务发展变化的步伐,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以降低和控制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一)牢固树立风险监管意识,强化宏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因经营失误而发生倒闭。如果银行内部不转变监管理念,仍停留在以前的合规性、操作性、微观的单笔业务操作监管层面,那将不足以抵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必须从合规监管转向风险监管,从微观单笔监管转向宏观全局监管,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监管过程,从宏观上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控制,以提高抗击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利率管理审计项目,做好微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再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及基差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商业银行要提高主动应对能力,内部监管部门更应起好指导参谋的作用。内部监管部门要将利率管理审计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重点审计利率管理部门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利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风险参数设置的科学性及风险模型设置的合理性等要素,不断提高内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监管,实施有效监控
利率市场化催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经营压力。建议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积极参与金融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了解和掌握产品属性,加强产品风险监控,有效识别金融新产品上市的必要性、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及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查处以创新之名规避监管或者打擦边球的行为,及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对高风险业务的过度追求。
(四)完善非现场监管,转变监管方式
相对利率的频繁变动,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匮乏,已无法对利率波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警。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应建立对利率波动的高频度常态非现场监测体系,并逐步健全对利率市场化后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管理系统。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利率走势异常、存贷利差变化异常等相关风险预警事项,内部监管部门可采取较为灵活的监管方式,不拘泥于项目形式,甚至可以一事一查,及时地进行核实监管。
(五)加强监管人员培训,促进素质提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银行内部监管人员也是如此,但现有的内部监管人员擅长的还只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和财会业务监管。利率市场化后,急需一批既了解金融市场化知识,又具备识别、计量和控制市场化风险的复合型监管人才,这就对监管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专业人才的匮乏,内部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专业人才库,实施持续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大量的监管人员成为利率风险管控和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复合型监管人才,以保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内部监管工作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景红民.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法,2012(14).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银行监管研究,2012(5).
[3]郑科.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防控[J].商界论坛,2012(7).
[4]陈东.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5).
作者简介:陈蜀姗(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内部监管 建议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多年来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步骤。近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放开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上浮10%以及自贸区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建议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利润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而为了争夺更多的贷款客户又必然会降低贷款利率,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带来银行资产价值与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的不对称变化,银行会面对利差收窄风险,主营业务利润受到巨大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随之上升。
(二)金融创新加快,业务转型风险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缩小,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传统的业务结构已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迫使商业银行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持续不断地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以金融创新来分散风险,并保证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但是业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兴金融产品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风险。同时,对于内部监管而言,又意味着监管范围的扩大和监管难度的增加。
(三)资产负债变化,流动性风险加剧
长期以来,流动性风险都较为复杂、隐蔽且难以爆发。但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必将会被推高,出于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资金的流动性会更强,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引发存款“大搬家”和银行间恶性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利率波动与热钱的跨境流动相互影响,银行监管难度加大,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引起宏观经济动荡,危及金融秩序稳定。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建议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为应对利率变动带来的诸多风险,商业银行必然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加快完成业务经营转型,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也必须跟上业务发展变化的步伐,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以降低和控制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一)牢固树立风险监管意识,强化宏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因经营失误而发生倒闭。如果银行内部不转变监管理念,仍停留在以前的合规性、操作性、微观的单笔业务操作监管层面,那将不足以抵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必须从合规监管转向风险监管,从微观单笔监管转向宏观全局监管,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监管过程,从宏观上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控制,以提高抗击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利率管理审计项目,做好微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再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及基差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商业银行要提高主动应对能力,内部监管部门更应起好指导参谋的作用。内部监管部门要将利率管理审计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重点审计利率管理部门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利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风险参数设置的科学性及风险模型设置的合理性等要素,不断提高内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监管,实施有效监控
利率市场化催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经营压力。建议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积极参与金融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了解和掌握产品属性,加强产品风险监控,有效识别金融新产品上市的必要性、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及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查处以创新之名规避监管或者打擦边球的行为,及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对高风险业务的过度追求。
(四)完善非现场监管,转变监管方式
相对利率的频繁变动,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匮乏,已无法对利率波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警。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应建立对利率波动的高频度常态非现场监测体系,并逐步健全对利率市场化后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管理系统。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利率走势异常、存贷利差变化异常等相关风险预警事项,内部监管部门可采取较为灵活的监管方式,不拘泥于项目形式,甚至可以一事一查,及时地进行核实监管。
(五)加强监管人员培训,促进素质提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银行内部监管人员也是如此,但现有的内部监管人员擅长的还只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和财会业务监管。利率市场化后,急需一批既了解金融市场化知识,又具备识别、计量和控制市场化风险的复合型监管人才,这就对监管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专业人才的匮乏,内部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专业人才库,实施持续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大量的监管人员成为利率风险管控和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复合型监管人才,以保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内部监管工作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景红民.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法,2012(14).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银行监管研究,2012(5).
[3]郑科.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防控[J].商界论坛,2012(7).
[4]陈东.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5).
作者简介:陈蜀姗(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