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语文教学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语言,它的运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反映并决定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学语言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有声语言 声调 语速 节奏 形象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081-01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学习目标:以美文感知人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文的传授中,应在语言艺术上多下功夫。美文也需美妙的讲读和谐共生共处,才能相得益彰,提高教学的效果。
1 声调的控制
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工具语言(即普通话)的基本素质,要做到普通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其次才是力求其他技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一种效应叫同频振荡。即人的听觉长时间处于一种声音模式中,即产生了单调疲乏之感,听者就会昏昏欲睡。避免同频振荡效应产生的唯一做法,就是“变频”。教师上课,常常是在同一场合,面对同一对象,如果形体、服饰、动作、语言、表情没有“变频”的机会,常常容易造成学生“感觉疲劳”。在教师的讲课中,“变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声调控制。有研究数据表明,音调的表情达意一般超过口头具体用语。语文教师的课堂声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疏密相间,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语音风格与独特魅力。据研究证明,当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信息的表达与传递通过肢体、声调及具体用语的大致比例分别为:肢体语言为55%,语音语调为38%,具体用语为7%。
2 语速的调整
有了合理的音调,还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语点拨来实现。因此,教师的讲课语速应快慢适中。著名历史学家尚铖记录他听鲁迅先生上课时的感受:“他的语言,虽然还有点浙江绍兴的语尾,但由于他似乎怕有人误解而缓慢清晰的字音,和在用字方面达到人人能懂的词句,使全教室在整个时间中都能保持着一种严肃的静。”由此可见,语速稍慢声音柔美的确是教师语言的又一个特色。这样的语言便于创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柔和稍慢的语言,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3 节奏的整合
抑扬起伏的声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是大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节奏也很重要,它可以避免教师授课中的枯燥乏味,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语音、语速、节奏三位一体,构成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快慢、强弱、断续等的抑扬、刚柔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区别教材内容的轻重缓急,确定语言的节奏和长短停顿,才能给学生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昂,但那旋律既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节奏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等,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纲微级(遇)。全诗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往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老师在授课中,依照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调整自己语言上的节奏,既切合诗情的起伏,又传递出了音韵美感,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呢?
(1)控制讲课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驰。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课文中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地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浅显易懂或节奏明快的地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越等基调的,可用快节奏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哀伤等基调的,可用慢节奏的语言,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究疏密相间,张驰有度,语文课堂上的信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疏给人轻松,舒缓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会给学生以堆积感,啰嗦繁冗,学生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洞感,枯燥乏味,学生过于松懈。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授课内容,讲究讲述中语言分布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地说,重点难点说细些是为“张”,次轻处则简略些是为“驰”。要让学生在紧张中见松驰,激越之中见舒缓。
(3)追求讲课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语言艺术魅力。如赏析《听听那冷雨》,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体验作者的经历。
4 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授课语言的形象也很关键。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充满活力。充满活力的语言配合相应的表情、手势等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留下深的印痕,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语文教师如果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联珠,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学生在增强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同时,又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堂有声语言悦耳动听、富于变化、生动形象,能大大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大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音,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声语言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有声语言 声调 语速 节奏 形象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081-01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学习目标:以美文感知人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文的传授中,应在语言艺术上多下功夫。美文也需美妙的讲读和谐共生共处,才能相得益彰,提高教学的效果。
1 声调的控制
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工具语言(即普通话)的基本素质,要做到普通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其次才是力求其他技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一种效应叫同频振荡。即人的听觉长时间处于一种声音模式中,即产生了单调疲乏之感,听者就会昏昏欲睡。避免同频振荡效应产生的唯一做法,就是“变频”。教师上课,常常是在同一场合,面对同一对象,如果形体、服饰、动作、语言、表情没有“变频”的机会,常常容易造成学生“感觉疲劳”。在教师的讲课中,“变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声调控制。有研究数据表明,音调的表情达意一般超过口头具体用语。语文教师的课堂声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疏密相间,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语音风格与独特魅力。据研究证明,当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信息的表达与传递通过肢体、声调及具体用语的大致比例分别为:肢体语言为55%,语音语调为38%,具体用语为7%。
2 语速的调整
有了合理的音调,还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语点拨来实现。因此,教师的讲课语速应快慢适中。著名历史学家尚铖记录他听鲁迅先生上课时的感受:“他的语言,虽然还有点浙江绍兴的语尾,但由于他似乎怕有人误解而缓慢清晰的字音,和在用字方面达到人人能懂的词句,使全教室在整个时间中都能保持着一种严肃的静。”由此可见,语速稍慢声音柔美的确是教师语言的又一个特色。这样的语言便于创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柔和稍慢的语言,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3 节奏的整合
抑扬起伏的声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是大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节奏也很重要,它可以避免教师授课中的枯燥乏味,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语音、语速、节奏三位一体,构成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快慢、强弱、断续等的抑扬、刚柔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区别教材内容的轻重缓急,确定语言的节奏和长短停顿,才能给学生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昂,但那旋律既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节奏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等,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纲微级(遇)。全诗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往复,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老师在授课中,依照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调整自己语言上的节奏,既切合诗情的起伏,又传递出了音韵美感,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呢?
(1)控制讲课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驰。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课文中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地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浅显易懂或节奏明快的地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越等基调的,可用快节奏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哀伤等基调的,可用慢节奏的语言,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究疏密相间,张驰有度,语文课堂上的信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疏给人轻松,舒缓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会给学生以堆积感,啰嗦繁冗,学生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洞感,枯燥乏味,学生过于松懈。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授课内容,讲究讲述中语言分布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地说,重点难点说细些是为“张”,次轻处则简略些是为“驰”。要让学生在紧张中见松驰,激越之中见舒缓。
(3)追求讲课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语言艺术魅力。如赏析《听听那冷雨》,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意境,让学生体验作者的经历。
4 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授课语言的形象也很关键。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充满活力。充满活力的语言配合相应的表情、手势等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留下深的印痕,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语文教师如果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联珠,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学生在增强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同时,又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堂有声语言悦耳动听、富于变化、生动形象,能大大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大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音,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声语言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