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的剑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棠溪宝剑为春秋战国时铸剑鼻祖欧冶子所制,后辗转至韩王,又被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秦王借此威力,制服了荆轲等众多刺客,进而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的始皇帝。因此,棠溪宝剑被秦朝奉为镇国之宝,亦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九大名剑之首。
  据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由于此地有丰富的铁矿、适于做剑鞘的棠棣木、优质的水源等因素,成为历代铸剑师的首选之地,而此地盛产的宝剑也以“生养”它的棠溪而命名。对于棠溪宝剑,《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日棠溪……六日龙泉、七日太阿、八日莫邪、九日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意思是说古代韩国多产宝剑,西平则是韩国盛产宝剑的地方,棠溪、龙泉、莫邪等九大名剑皆出自西平,而棠溪被列为九大名剑之首。此外,《战国策》《吴越春秋》《水经注》《盐铁论》《辞源》等史书典籍皆有对棠溪宝剑的记载。可见,棠溪宝剑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当年,大诗人李白歌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所描绘的场景仿佛就是棠溪的写照。但在唐末平定中原叛乱时,棠溪冶铁城却被夷为平地,工匠也尽数被杀,“十里棠溪”转眼被沦为废墟,流传1700多年的棠溪宝剑的冶炼铸剑绝技也随着铸剑师傅的消失而销声匿迹,从此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诸多遗憾和谜团。直到1986年才被高锡坤、高庆民父子寻回这一绝技。
  高家祖上都是铁匠。到第8代传人高锡坤,他不仅承袭了打铁技艺,而且在上世纪40年代筹建了西平县第一个铁厂——大陆铁工厂。但是作为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冶金专业的高材生,他志不在“商”,而在“工”,立志寻找到棠溪宝剑的锻造秘密。1960年,他带着年仅7岁的高庆民居家搬迁到祖籍地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一边靠打制农具为生,一边继续研究棠溪宝剑的秘密。从1960年在家门口支起打铁炉子开始,历经近万个日日夜夜的锻打、磨制、测试,家中研究棠溪宝剑的资料垒了有一人多高,废弃的剑条在屋外推成了一座“铁山”。直到1986年的一个深夜,高庆民独自在研究,当他一剑砍断钢筋,而剑刃却没有任何损伤时,高庆民激动地一路跑回家。“爸,成功了,成功了!”被他吵醒的父亲看着齐齐断掉的钢筋和完好如初的剑刃,70多岁的父亲一下子泪如泉涌,激动地抱住高庆民:“好,好,成功了就好!”那一晚,高庆民与父亲回忆数十年来的艰辛和往事,一夜未眠。
  千锤百炼磨一剑
  “打造一把棠溪宝剑需要锻工、热处理工、磨工等8大工种,360多道工序,若是一把高档宝剑,细数,可达600多道。仅锻工一道,就可细化为选材、烈炼、锻打等多道工序。”与棠溪宝剑打了半辈子交道,高庆民对于各个工艺流程早已了然于胸。在棠溪宝剑的展示厅里,高庆民随手拿起一把宝剑,用手指一弹,“嗡……”浑厚而悠长的剑鸣声在房间四周久久飘散不去。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具有“强、硬、韧、弹”四大特点,硬可断铁,利可削发,可弯曲到90~140度而不变形、不断裂,这也正是棠溪宝剑得以闻名于世的独特之处。这与“生养”它的棠溪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了证实这一说法,高庆民曾找专业机构检测过,结果发现棠溪水中确实含有锌、锶、锂等多种适合作为淬火介质的微量元素。所以,直到今天,棠溪宝剑淬火用的水依然是数十千米之外的棠溪河水。
  “棠溪特有的铁矿、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独有的锻造技艺。”失传上千年来,想恢复棠溪宝剑锻造技艺的岂止高锡坤、高庆民父子,但最终却只有他们成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锻造技艺的独特。
  在高庆民的徒弟当中,张耀广算年纪较大的,55岁,已经跟隨他学习制剑20多年。张耀广曾是一名普通的铁匠师傅,从小跟父亲学打铁,主要以铁制农具为主,这经历与高庆民颇为相似。后来铁铺子开不下去了,这才跟高庆民学习制剑。“难得的是他手上的功夫还在,还有对炉温、火色、时间的把控,仅这一点没有10年功夫是学不会的。”高庆民当初对这个徒弟就非常看好,现在已经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如今,张耀广的主要工作是锻打剑条,这是能否成为一把好剑的基础,包括锻打、热处理、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把剑条都要折叠锻打上百次,每次都要锤打上百下,真正称得上是“千锤百炼”。在锻打过程中,炉温、锻打速度、下锤的角度等,任何一个细节的偏差都可能毁掉一把好剑。   “比锻打更难的热处理,即是对剑条进行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的过程。這个过程外行是看不出来的,外行人看到的只是剑条在水里一淬,提起来,好了。哪有那么简单!这要根据钢材的特性、季节气候、介质温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例如,它的火色分为老白火、中自火、小白火、紫火、蓝火等8种火色,不同火色决定了不同的热处理方式。而且火色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一把好剑。这些都需要铸剑师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用高庆民的话说,这才是棠溪宝剑的核心技术。“而这也是我父亲一直未能研究透彻的地方。”
  而一把好的宝剑能否达到寒气逗人、锋利无匹,还取决于打磨。虽然现在机械使打磨抛光更为便捷,但高庆民始终认为,“十年磨一剑”的手艺绝非机械所能替代。“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剑条表面有很多毛细孔,它们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就是金属生锈的根源。而通过手工粗磨、细磨、精磨、研磨养刃,不仅使剑刃更锋利,还可以把毛细孔封住。而机械砂轮替代手工,不但封不住毛细孔,而且因为摩擦发热,剑刃会退火,同时也退去了它的硬度。”如此一来,仅仅完成一把宝剑的打磨就需要一周。
  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剑条的制作部分才算“出炉”,再经过錾图、刻字、组装等,一把完整的棠溪宝剑才算最终制作完成。正因为高庆民一直以来坚持纯手工打造,为其注入了手艺人的溫度,他制作的国威剑、奥运剑等分别被全国人大会议中心、2008奥组委等机构收藏。而早在2001年,高庆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新一代宝剑——天下第一剑,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予以鉴定,并准允他的“棠溪剑业”为“中华第一剑”的监制单位。
  棠溪宝剑
  棠溪宝剑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棠溪河畔,因此处有适于冶铁铸剑的铁矿、水、木等材料,自西周起便成为历代冶铁中心,进而成为盛产宝剑的“天下第一兵工重地”。而历史上以棠溪宝剑为首的九大名剑皆出自此地。后于唐朝末年消失于战乱。1986年,高锡坤、高庆民父子恢复了这项失传的铸剑绝技,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开刃”的棠溪宝剑
  在高庆民的展示厅隔壁,就是制作剑鞘、剑柄及各种饰件的组装车间,10多个制剑师傅正忙于打磨、镶嵌或雕刻,而一旁的设计中心,设计师正在草图上对剑条形状、剑鞘装饰等进行修改。设计成为目前高庆民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宝剑制作是中国最传统的工艺,要保护好这门技艺,需要在设计上别出‘新’裁,而这个‘新’指的文化的‘新’。”这一点可以从摆在展示厅中心位置的轩辕乾坤剑推断。轩辕乾坤剑不仅削铁如泥,而且通过特殊技艺锻造、打磨,使剑身呈现出类似“钧瓷窑变”的奇异花纹。其剑条长99厘米,寓意天长地久;护手与剑柄长33厘米,代表轩辕黄帝的生日;剑鞘以凤为装饰,代表嫘祖;而剑体厚3.6厘米,代表嫘祖的生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将黄帝文化与嫘祖文化融于一体,成为高庆民最喜爱的一把宝剑。
  正是高庆民对设计的重视,不断为棠溪宝剑注入文化内涵,让他的“棠溪剑业”成为宝剑市场的高端品牌。如今,企业年营业额近1亿元,并围绕棠溪宝剑打造了“一坊一厅一廊”,通过铸剑坊的锻造工艺流程、展示厅的宝剑及文化长廊里历史文化的展示,成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研究基地。
  “而且我们正在规划‘四轮驱动销售共赢平台’,希望结合‘网上推广、店面展示、招商加盟、社群营销’4个方面同步营销驱动,打造棠溪宝剑的万亿级市场。”对于棠溪宝剑的未来,高庆民将现状比喻为“还未开刃”。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这么乐观,自2012年以来,河南的宝剑市场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在郑州经营棠溪宝剑近10年的赵宜鸣透露:“那时,10多万元的高档宝剑一年还能卖几把,而现在一年也不一定能卖一把。因为太贵,送礼人家不敢收。”2012年,月销售额最高的时候可超过20万元,可如今,已少得可怜。而且,由于他卖的宝剑当中有开过刃的,曾被当地公安部门查处,尽管他一再解释“开刃是应顾客要求展示其内在质量和工艺”。
  “一个月房租、人力、税收支出近5万元,这样下去,我这生意是没法做了,就算把一个企业搞垮也说不定。”而这个企业也包括高庆民的“棠溪剑业”在内。
其他文献
蛙坐溪石,蜓留長空,宁静美好。  年轻漆艺家冯晓娜,用传统夹纻技艺制胎,形若卵石。  以螺钿镶嵌出飞舞的蜻蜓,在光照下显现出奇幻色彩。  光滑的翅膀与漆做的石头肌理形成对比,呈现一种别样的美。  小物,小器,触动人心,带来安宁。
了解大漆特性的人都知道,并非所有人都有与大漆亲近的缘分。邵磊磊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儿,学雕塑的他第一次接触大漆后,发现自己竟然没有过敏,便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地对漆艺专业毕业的爱人说:“大漆不咬我!我们可以一起做漆艺。”  2008年,夫妻俩前往位于江苏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任教。陶都浓厚的紫砂文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在两人心中萌芽:紫砂工艺的诞生已有几百年,大漆的使用更
在手艺网(www.91craft.com)学习、交流手工制作,在深圳观澜湖手艺工场,用DIY的方式把理想變成现实。
老一代苗绣传人龙秀洁  2008年4月27日,阴,时有小雨。清晨,细雨如丝,呼吸着有些甘甜的清新气息,心神怡然。远处铅灰色的山峦裹挟着淡淡的白雾,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仿佛悬在山中,此时的苗寨犹如朦胧缥缈的人间仙境。微风吹来,不时带来了新鲜的或是陈年的猪粪、牛粪的味儿,此刻才觉得我们在山寨农家。9时许,我们随着苗语翻译沿着陡峭的青石小路缓缓而行,路边伴有幽深的沟壑,行进的队列里有人发出尖厉的叫声。约摸一
“110万元,成交!”随着木槌敲定,花珀“鼻烟壶”终究身落名家。在沈阳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的“2014·辽宁四宝大师精品专场拍卖会”上,由著名雕刻大师王树森制作的抚顺花珀“鼻烟壶”拍出了惊人高价。这次拍卖中,琥珀拍品占据近半,散发出淡淡的松脂清香,怡情悦性。人们绕其左右,让平日大受追捧的岫岩玉、阜新玛瑙也黯然失色。  记载于纸上的琥珀雕刻技艺不过百年历史,它的发展历程坎坷曲折,曾经几乎被人们所遗弃。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到“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而且在第十五条中对“非遗进校园”进一步做了详细阐释: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这份文件是对“非遗进校园”强有力的保障和补充,充
“月亮”一直是古诗里形容的美妙意象,而来自台湾的Acorn Studio工作室却把“月亮”做成了灯,取名为Luna。它的球体采用玻璃纤维材质,质地轻盈而坚固,外表涂抹天然乳胶,让其更接近月球真实的样子,同时也让光线更加温润。Luna的7个尺寸,也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约2 500元
“缘”木紫檀  凡是上了年纪的“老上海”,都知道繁华的陆家嘴隐藏一座道教宫观——太清宫。因其地处地铁6号线源深体育中心站附近,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许多人慕名前往。而到太清宫的人一定会进老君堂,进老君堂的人一定会驻足瞻仰一尊由千年紫檀圆木雕刻而成的老子君像——《道德天尊——老子立像》。  这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檀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屠杰雕刻。据屠杰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有了创作老子君像
五彩斑斓的鱼  当珠宝与大自然相结合,便有了华裔珠宝设计师Wallace Chan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珠宝品牌。他将中国深厚的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设计慢慢传递。这款鱼形配饰让五颜六色的钻石布满饰品全身,各色钻石形态各异,争奇斗艳。巧妙的设计与精致的手工镶嵌制作,让这条“鱼”仿佛活了起来,带领人们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遨游。  www.wallace-chan.com  约12000元  迷人的
陈正松雕刻龙头拐杖的铺子,在从峨眉山脚到万年寺的步道旁。一根根造型精美的龙头拐杖成排挂在屋檐下,在清晨的徐徐凉风中不停摇晃。陈正松挽着袖子,坐在铺子外用刀剥树皮。除了耳朵有些背,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的他,全然看不出已经78岁了。他笑着说,峨眉山山好水好,养身;每日雕刻龙头拐杖,不受俗事纷扰,养心。身心俱养,所以不显老。  乍听之下,让人觉得陈正松像一位隐士。  潜心雕龙  回到铺子里,陈正松坐在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