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棠溪宝剑为春秋战国时铸剑鼻祖欧冶子所制,后辗转至韩王,又被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秦王借此威力,制服了荆轲等众多刺客,进而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的始皇帝。因此,棠溪宝剑被秦朝奉为镇国之宝,亦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九大名剑之首。
据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由于此地有丰富的铁矿、适于做剑鞘的棠棣木、优质的水源等因素,成为历代铸剑师的首选之地,而此地盛产的宝剑也以“生养”它的棠溪而命名。对于棠溪宝剑,《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日棠溪……六日龙泉、七日太阿、八日莫邪、九日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意思是说古代韩国多产宝剑,西平则是韩国盛产宝剑的地方,棠溪、龙泉、莫邪等九大名剑皆出自西平,而棠溪被列为九大名剑之首。此外,《战国策》《吴越春秋》《水经注》《盐铁论》《辞源》等史书典籍皆有对棠溪宝剑的记载。可见,棠溪宝剑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当年,大诗人李白歌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所描绘的场景仿佛就是棠溪的写照。但在唐末平定中原叛乱时,棠溪冶铁城却被夷为平地,工匠也尽数被杀,“十里棠溪”转眼被沦为废墟,流传1700多年的棠溪宝剑的冶炼铸剑绝技也随着铸剑师傅的消失而销声匿迹,从此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诸多遗憾和谜团。直到1986年才被高锡坤、高庆民父子寻回这一绝技。
高家祖上都是铁匠。到第8代传人高锡坤,他不仅承袭了打铁技艺,而且在上世纪40年代筹建了西平县第一个铁厂——大陆铁工厂。但是作为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冶金专业的高材生,他志不在“商”,而在“工”,立志寻找到棠溪宝剑的锻造秘密。1960年,他带着年仅7岁的高庆民居家搬迁到祖籍地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一边靠打制农具为生,一边继续研究棠溪宝剑的秘密。从1960年在家门口支起打铁炉子开始,历经近万个日日夜夜的锻打、磨制、测试,家中研究棠溪宝剑的资料垒了有一人多高,废弃的剑条在屋外推成了一座“铁山”。直到1986年的一个深夜,高庆民独自在研究,当他一剑砍断钢筋,而剑刃却没有任何损伤时,高庆民激动地一路跑回家。“爸,成功了,成功了!”被他吵醒的父亲看着齐齐断掉的钢筋和完好如初的剑刃,70多岁的父亲一下子泪如泉涌,激动地抱住高庆民:“好,好,成功了就好!”那一晚,高庆民与父亲回忆数十年来的艰辛和往事,一夜未眠。
千锤百炼磨一剑
“打造一把棠溪宝剑需要锻工、热处理工、磨工等8大工种,360多道工序,若是一把高档宝剑,细数,可达600多道。仅锻工一道,就可细化为选材、烈炼、锻打等多道工序。”与棠溪宝剑打了半辈子交道,高庆民对于各个工艺流程早已了然于胸。在棠溪宝剑的展示厅里,高庆民随手拿起一把宝剑,用手指一弹,“嗡……”浑厚而悠长的剑鸣声在房间四周久久飘散不去。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具有“强、硬、韧、弹”四大特点,硬可断铁,利可削发,可弯曲到90~140度而不变形、不断裂,这也正是棠溪宝剑得以闻名于世的独特之处。这与“生养”它的棠溪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了证实这一说法,高庆民曾找专业机构检测过,结果发现棠溪水中确实含有锌、锶、锂等多种适合作为淬火介质的微量元素。所以,直到今天,棠溪宝剑淬火用的水依然是数十千米之外的棠溪河水。
“棠溪特有的铁矿、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独有的锻造技艺。”失传上千年来,想恢复棠溪宝剑锻造技艺的岂止高锡坤、高庆民父子,但最终却只有他们成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锻造技艺的独特。
在高庆民的徒弟当中,张耀广算年纪较大的,55岁,已经跟隨他学习制剑20多年。张耀广曾是一名普通的铁匠师傅,从小跟父亲学打铁,主要以铁制农具为主,这经历与高庆民颇为相似。后来铁铺子开不下去了,这才跟高庆民学习制剑。“难得的是他手上的功夫还在,还有对炉温、火色、时间的把控,仅这一点没有10年功夫是学不会的。”高庆民当初对这个徒弟就非常看好,现在已经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如今,张耀广的主要工作是锻打剑条,这是能否成为一把好剑的基础,包括锻打、热处理、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把剑条都要折叠锻打上百次,每次都要锤打上百下,真正称得上是“千锤百炼”。在锻打过程中,炉温、锻打速度、下锤的角度等,任何一个细节的偏差都可能毁掉一把好剑。
“比锻打更难的热处理,即是对剑条进行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的过程。這个过程外行是看不出来的,外行人看到的只是剑条在水里一淬,提起来,好了。哪有那么简单!这要根据钢材的特性、季节气候、介质温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例如,它的火色分为老白火、中自火、小白火、紫火、蓝火等8种火色,不同火色决定了不同的热处理方式。而且火色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毁掉一把好剑。这些都需要铸剑师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用高庆民的话说,这才是棠溪宝剑的核心技术。“而这也是我父亲一直未能研究透彻的地方。”
而一把好的宝剑能否达到寒气逗人、锋利无匹,还取决于打磨。虽然现在机械使打磨抛光更为便捷,但高庆民始终认为,“十年磨一剑”的手艺绝非机械所能替代。“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剑条表面有很多毛细孔,它们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就是金属生锈的根源。而通过手工粗磨、细磨、精磨、研磨养刃,不仅使剑刃更锋利,还可以把毛细孔封住。而机械砂轮替代手工,不但封不住毛细孔,而且因为摩擦发热,剑刃会退火,同时也退去了它的硬度。”如此一来,仅仅完成一把宝剑的打磨就需要一周。
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剑条的制作部分才算“出炉”,再经过錾图、刻字、组装等,一把完整的棠溪宝剑才算最终制作完成。正因为高庆民一直以来坚持纯手工打造,为其注入了手艺人的溫度,他制作的国威剑、奥运剑等分别被全国人大会议中心、2008奥组委等机构收藏。而早在2001年,高庆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新一代宝剑——天下第一剑,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予以鉴定,并准允他的“棠溪剑业”为“中华第一剑”的监制单位。
棠溪宝剑
棠溪宝剑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棠溪河畔,因此处有适于冶铁铸剑的铁矿、水、木等材料,自西周起便成为历代冶铁中心,进而成为盛产宝剑的“天下第一兵工重地”。而历史上以棠溪宝剑为首的九大名剑皆出自此地。后于唐朝末年消失于战乱。1986年,高锡坤、高庆民父子恢复了这项失传的铸剑绝技,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开刃”的棠溪宝剑
在高庆民的展示厅隔壁,就是制作剑鞘、剑柄及各种饰件的组装车间,10多个制剑师傅正忙于打磨、镶嵌或雕刻,而一旁的设计中心,设计师正在草图上对剑条形状、剑鞘装饰等进行修改。设计成为目前高庆民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宝剑制作是中国最传统的工艺,要保护好这门技艺,需要在设计上别出‘新’裁,而这个‘新’指的文化的‘新’。”这一点可以从摆在展示厅中心位置的轩辕乾坤剑推断。轩辕乾坤剑不仅削铁如泥,而且通过特殊技艺锻造、打磨,使剑身呈现出类似“钧瓷窑变”的奇异花纹。其剑条长99厘米,寓意天长地久;护手与剑柄长33厘米,代表轩辕黄帝的生日;剑鞘以凤为装饰,代表嫘祖;而剑体厚3.6厘米,代表嫘祖的生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将黄帝文化与嫘祖文化融于一体,成为高庆民最喜爱的一把宝剑。
正是高庆民对设计的重视,不断为棠溪宝剑注入文化内涵,让他的“棠溪剑业”成为宝剑市场的高端品牌。如今,企业年营业额近1亿元,并围绕棠溪宝剑打造了“一坊一厅一廊”,通过铸剑坊的锻造工艺流程、展示厅的宝剑及文化长廊里历史文化的展示,成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研究基地。
“而且我们正在规划‘四轮驱动销售共赢平台’,希望结合‘网上推广、店面展示、招商加盟、社群营销’4个方面同步营销驱动,打造棠溪宝剑的万亿级市场。”对于棠溪宝剑的未来,高庆民将现状比喻为“还未开刃”。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这么乐观,自2012年以来,河南的宝剑市场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在郑州经营棠溪宝剑近10年的赵宜鸣透露:“那时,10多万元的高档宝剑一年还能卖几把,而现在一年也不一定能卖一把。因为太贵,送礼人家不敢收。”2012年,月销售额最高的时候可超过20万元,可如今,已少得可怜。而且,由于他卖的宝剑当中有开过刃的,曾被当地公安部门查处,尽管他一再解释“开刃是应顾客要求展示其内在质量和工艺”。
“一个月房租、人力、税收支出近5万元,这样下去,我这生意是没法做了,就算把一个企业搞垮也说不定。”而这个企业也包括高庆民的“棠溪剑业”在内。

据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由于此地有丰富的铁矿、适于做剑鞘的棠棣木、优质的水源等因素,成为历代铸剑师的首选之地,而此地盛产的宝剑也以“生养”它的棠溪而命名。对于棠溪宝剑,《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日棠溪……六日龙泉、七日太阿、八日莫邪、九日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意思是说古代韩国多产宝剑,西平则是韩国盛产宝剑的地方,棠溪、龙泉、莫邪等九大名剑皆出自西平,而棠溪被列为九大名剑之首。此外,《战国策》《吴越春秋》《水经注》《盐铁论》《辞源》等史书典籍皆有对棠溪宝剑的记载。可见,棠溪宝剑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当年,大诗人李白歌咏“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所描绘的场景仿佛就是棠溪的写照。但在唐末平定中原叛乱时,棠溪冶铁城却被夷为平地,工匠也尽数被杀,“十里棠溪”转眼被沦为废墟,流传1700多年的棠溪宝剑的冶炼铸剑绝技也随着铸剑师傅的消失而销声匿迹,从此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诸多遗憾和谜团。直到1986年才被高锡坤、高庆民父子寻回这一绝技。
高家祖上都是铁匠。到第8代传人高锡坤,他不仅承袭了打铁技艺,而且在上世纪40年代筹建了西平县第一个铁厂——大陆铁工厂。但是作为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冶金专业的高材生,他志不在“商”,而在“工”,立志寻找到棠溪宝剑的锻造秘密。1960年,他带着年仅7岁的高庆民居家搬迁到祖籍地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一边靠打制农具为生,一边继续研究棠溪宝剑的秘密。从1960年在家门口支起打铁炉子开始,历经近万个日日夜夜的锻打、磨制、测试,家中研究棠溪宝剑的资料垒了有一人多高,废弃的剑条在屋外推成了一座“铁山”。直到1986年的一个深夜,高庆民独自在研究,当他一剑砍断钢筋,而剑刃却没有任何损伤时,高庆民激动地一路跑回家。“爸,成功了,成功了!”被他吵醒的父亲看着齐齐断掉的钢筋和完好如初的剑刃,70多岁的父亲一下子泪如泉涌,激动地抱住高庆民:“好,好,成功了就好!”那一晚,高庆民与父亲回忆数十年来的艰辛和往事,一夜未眠。
千锤百炼磨一剑
“打造一把棠溪宝剑需要锻工、热处理工、磨工等8大工种,360多道工序,若是一把高档宝剑,细数,可达600多道。仅锻工一道,就可细化为选材、烈炼、锻打等多道工序。”与棠溪宝剑打了半辈子交道,高庆民对于各个工艺流程早已了然于胸。在棠溪宝剑的展示厅里,高庆民随手拿起一把宝剑,用手指一弹,“嗡……”浑厚而悠长的剑鸣声在房间四周久久飘散不去。高庆民介绍,棠溪宝剑具有“强、硬、韧、弹”四大特点,硬可断铁,利可削发,可弯曲到90~140度而不变形、不断裂,这也正是棠溪宝剑得以闻名于世的独特之处。这与“生养”它的棠溪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了证实这一说法,高庆民曾找专业机构检测过,结果发现棠溪水中确实含有锌、锶、锂等多种适合作为淬火介质的微量元素。所以,直到今天,棠溪宝剑淬火用的水依然是数十千米之外的棠溪河水。
“棠溪特有的铁矿、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独有的锻造技艺。”失传上千年来,想恢复棠溪宝剑锻造技艺的岂止高锡坤、高庆民父子,但最终却只有他们成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锻造技艺的独特。
在高庆民的徒弟当中,张耀广算年纪较大的,55岁,已经跟隨他学习制剑20多年。张耀广曾是一名普通的铁匠师傅,从小跟父亲学打铁,主要以铁制农具为主,这经历与高庆民颇为相似。后来铁铺子开不下去了,这才跟高庆民学习制剑。“难得的是他手上的功夫还在,还有对炉温、火色、时间的把控,仅这一点没有10年功夫是学不会的。”高庆民当初对这个徒弟就非常看好,现在已经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如今,张耀广的主要工作是锻打剑条,这是能否成为一把好剑的基础,包括锻打、热处理、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把剑条都要折叠锻打上百次,每次都要锤打上百下,真正称得上是“千锤百炼”。在锻打过程中,炉温、锻打速度、下锤的角度等,任何一个细节的偏差都可能毁掉一把好剑。

而一把好的宝剑能否达到寒气逗人、锋利无匹,还取决于打磨。虽然现在机械使打磨抛光更为便捷,但高庆民始终认为,“十年磨一剑”的手艺绝非机械所能替代。“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剑条表面有很多毛细孔,它们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就是金属生锈的根源。而通过手工粗磨、细磨、精磨、研磨养刃,不仅使剑刃更锋利,还可以把毛细孔封住。而机械砂轮替代手工,不但封不住毛细孔,而且因为摩擦发热,剑刃会退火,同时也退去了它的硬度。”如此一来,仅仅完成一把宝剑的打磨就需要一周。
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剑条的制作部分才算“出炉”,再经过錾图、刻字、组装等,一把完整的棠溪宝剑才算最终制作完成。正因为高庆民一直以来坚持纯手工打造,为其注入了手艺人的溫度,他制作的国威剑、奥运剑等分别被全国人大会议中心、2008奥组委等机构收藏。而早在2001年,高庆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新一代宝剑——天下第一剑,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予以鉴定,并准允他的“棠溪剑业”为“中华第一剑”的监制单位。
棠溪宝剑
棠溪宝剑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棠溪河畔,因此处有适于冶铁铸剑的铁矿、水、木等材料,自西周起便成为历代冶铁中心,进而成为盛产宝剑的“天下第一兵工重地”。而历史上以棠溪宝剑为首的九大名剑皆出自此地。后于唐朝末年消失于战乱。1986年,高锡坤、高庆民父子恢复了这项失传的铸剑绝技,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开刃”的棠溪宝剑

在高庆民的展示厅隔壁,就是制作剑鞘、剑柄及各种饰件的组装车间,10多个制剑师傅正忙于打磨、镶嵌或雕刻,而一旁的设计中心,设计师正在草图上对剑条形状、剑鞘装饰等进行修改。设计成为目前高庆民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宝剑制作是中国最传统的工艺,要保护好这门技艺,需要在设计上别出‘新’裁,而这个‘新’指的文化的‘新’。”这一点可以从摆在展示厅中心位置的轩辕乾坤剑推断。轩辕乾坤剑不仅削铁如泥,而且通过特殊技艺锻造、打磨,使剑身呈现出类似“钧瓷窑变”的奇异花纹。其剑条长99厘米,寓意天长地久;护手与剑柄长33厘米,代表轩辕黄帝的生日;剑鞘以凤为装饰,代表嫘祖;而剑体厚3.6厘米,代表嫘祖的生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将黄帝文化与嫘祖文化融于一体,成为高庆民最喜爱的一把宝剑。
正是高庆民对设计的重视,不断为棠溪宝剑注入文化内涵,让他的“棠溪剑业”成为宝剑市场的高端品牌。如今,企业年营业额近1亿元,并围绕棠溪宝剑打造了“一坊一厅一廊”,通过铸剑坊的锻造工艺流程、展示厅的宝剑及文化长廊里历史文化的展示,成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研究基地。
“而且我们正在规划‘四轮驱动销售共赢平台’,希望结合‘网上推广、店面展示、招商加盟、社群营销’4个方面同步营销驱动,打造棠溪宝剑的万亿级市场。”对于棠溪宝剑的未来,高庆民将现状比喻为“还未开刃”。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这么乐观,自2012年以来,河南的宝剑市场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据在郑州经营棠溪宝剑近10年的赵宜鸣透露:“那时,10多万元的高档宝剑一年还能卖几把,而现在一年也不一定能卖一把。因为太贵,送礼人家不敢收。”2012年,月销售额最高的时候可超过20万元,可如今,已少得可怜。而且,由于他卖的宝剑当中有开过刃的,曾被当地公安部门查处,尽管他一再解释“开刃是应顾客要求展示其内在质量和工艺”。
“一个月房租、人力、税收支出近5万元,这样下去,我这生意是没法做了,就算把一个企业搞垮也说不定。”而这个企业也包括高庆民的“棠溪剑业”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