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的探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是个体社会在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的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它的形成不仅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环境,也依赖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任何一种品德的形成,都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因此,做好幼儿的品德教育工作,不仅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幼儿园、学校以及社会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
  孩子的社会化最初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家庭中的品德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之间接触中,在家长与同事、邻居、亲友的各种联系中,使孩子逐步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学会正解处理这种关系。
  做父母的如果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品德高尚起来,很难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因为孩子往往是通过父母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来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例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就教孩子如何“对付别的孩子;有的家长对长辈不敬,欺骗同事,损人利己,庸俗不堪等,这种实际生活中的示范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无疑会产生不良。家庭教育中,注重从幼儿起在合理安排的生活制度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
  二、幼儿园是培养孩子的重要场所
  怎样从小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因此,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优良品德的培养,不良品德的矫正,教师是辛勤的培养者,幼儿园是重要场所。
  1、潜移默化在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影响
  教育被誉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举止言谈,对幼儿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就要求教师好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有较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去激发孩子们的心灵中的光和热,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培养,以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为主要任务,使祖国的花朵绚丽开放。
  2、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旨在使孩子树立区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观念,并建立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高尚情操。
  情感在幼年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幼儿园中欢乐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教师要寓品德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不但能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而且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从而使幼儿能够把家庭中养成的爱父母爱亲人的道德情感转移到集体和社会成员的关系中去,扩展到爱同伴、爱老师、爱集体、爱家乡,并进一步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在幼儿时期就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只有律己才能育人,对孩子的缺点毛病,即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迁就姑息,要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苦口婆心地帮助教育,因为幼儿的行为习惯便是教师的一举一动的写照。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小教育幼儿逐渐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督促他们去完成。如小班的时候,让他洗自己的手帕,逐步发展到洗自己的小塑料凉鞋;中班的时候自己摆放玩具,做工作;到了大班,自己擦桌椅,参加园地劳动等,这样做看起来麻烦些,但孩子们从中学会了一些料理日常生活的经验,有助于孩子的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形成孩子尊敬长辈、尊敬老师的习惯,如早起问早问好,乘车时给老人让座等等,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习惯与行为习惯虽然有区别,但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已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是能够较顺利的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
  4、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首先习惯的一条途径就是教育孩子应该为集体中合格成员,他在这个集体中能够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时时处处想到别人,想到集体,以助人为乐、以为集体帮贡献为荣。
  在榜样的作用下,孩子们都能主动地为集体做贡献,早晨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活动室卫生,有的扫地,有的擦桌椅,有的整理图书,午餐时间到了,有的小朋友不声不响地主动为小朋友服务,发小勺端饭菜,午饭后又能小朋友主动帮助老师收拾餐具等等,从中也培养了幼儿的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习惯。
  同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有自信心,具有机智勇敢诚实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孩子们在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生动的事例,不能不说明我们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有成绩的,这些动之以情,行之以趣,晓之以理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是教育孩子的大课堂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社会各方面都要负起培养幼儿的重任,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精神食粮。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学会适应社会及社会的要求,在进入新的社会关系时,起初是把家里养成的那套反应性格特点及社会行为搬出来,但伙伴的反应和家人的反应很不相同,他的办法有的奏效,有的却不灵,这样,幼儿的行为会经历一场变化,开始认识到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可行的,哪些是行不通的。
  幼儿通过一段时期的伙伴交往,以及日益增加的社会活动,但构成了一个幼儿的社会集体,伙伴又是模仿的对象,好的社会行为通过模仿同伴而增加,看到伙伴的利他行为就可引起幼儿的模仿,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早已熟知的现象,并利用它作为教育幼儿形成优良品质的手段。
  总之,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三者密切配合起来,一环扣一环,才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幼儿园和社会的可爱,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他文献
乡土地理是初中阶段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它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国情、国策教育方面,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原始兴趣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是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就是地理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
临床工作中,骨科患者由于非脑源性创伤引发的精神病症状和反应性精神障碍并不少见,因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相关知识和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及专科护理经验,就会使护理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四肢多发性骨折5例,脊柱骨折2例。患者受伤后入院至出现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时间为1~3天,平均2.5天。精神障碍的类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转型和变革也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高校的转型方向是什么?第三部门高校内在属性的探讨为我国高校转型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工程硕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
通过对WE-600A型液压万能试验机液压夹紧活塞杆破坏应力的原因分析, 认为破坏是因杆在交变应力作用下, 由偏心压缩引起的弯曲正应力与压缩产生的正应力叠加, 以及应力集中造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需要关注科学世界观与科学知识观的外显,培植以理性怀疑为内核的科学精神,体现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科学论证方法,反映科学作为人类的事业和科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