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弥散对疗效的影响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弥散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7月— 2015年7月单侧穿刺行PKP治疗的12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骨水泥弥散是否超过中线分为单侧弥散组和双侧弥散组。单侧弥散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63~76岁[(69.5±2.6)岁];伤椎分布:L1 38例,L2 20例,L3 11例,L4 2例,L5 1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0.9)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为(32.5±6.3)%,伤椎矢状面Cobb角为(9.2±1.3)°。双侧弥散组55例,其中男22例,女33例;年龄61~80岁[(71.2±2.9)岁];伤椎分布:L1 32例,L2 13例,L3 6例,L4 3例,L5 1例;术前VAS为(7.6±0.9)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为(34.5±5.8)%,伤椎矢状面Cobb角为(9.8±1.5)°。记录两组术后1个月和1年VAS、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后伤椎、非伤椎再骨折和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

单侧弥散组获随访12~16个月[(14.6±0.6)个月];双侧弥散组获随访13~16个月[(15.2±0.2)个月]。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VAS分别为(3.0±0.4)分和(2.2±0.4)分,双侧弥散组分别为(2.1±0.4)分和(1.5±0.4)分。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15.2±3.9)%和(16.3±3.4)%,双侧弥散组分别为(15.6±3.5)%和(16.8±3.9)%;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0.7)°和(3.0±0.6)°,双侧弥散组分别为(3.0±0.7)°和(3.2±0.7)°。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和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弥散组伤椎再骨折率为6.9%,双侧弥散组为0(P<0.05)。单侧弥散组非伤椎再骨折率为5.6%,双侧弥散组为5.5%(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肺栓塞、过敏性休克或术后感染。单侧弥散组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2例,双侧弥散组出现骨水泥椎体前方渗漏1例。

结论

相较骨水泥单侧弥散,双侧弥散的止痛效果更优,可降低伤椎再骨折发生率,且并未增加非伤椎再骨折的风险。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取髌骨内侧及股外侧切口,置入直径1 mm克氏针,将股骨干中段剪断,建立股骨开放性骨折模型。实验组予以吉非替尼(100 mg·kg-1·d-1 ),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甲基纤维素。伤后1,2,3,4,6周行X线检查并获股骨及血清标本,运用Lane-Sandhu
期刊
有效快速止血是降低战伤病死率的关键,也是近年来战术战伤救治(TCCC)关注的重点。随着战场和创伤形式的改变,对创伤止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止血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日新月异。目前,战创伤用局部止血材料或产品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其用途都是针对战时伤情急救、自救及对创面的快速处理。高效的局部止血材料或产品可迅速促进凝血,阻止严重出血,减少战伤死亡,更适合野战环境,因此研发具有高效能和针对不同需求的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膜型CD14(mCD14)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创伤后并发严重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73岁,平均45.37岁。根据是否同意接受CBP治疗,将患者分为CBP组(25例)和非CBP组(25例)。在两组治疗后0,12,24,48,72 h留
期刊
Essex-Lopresti损伤指桡骨头骨折合并前臂骨间膜撕裂和下尺桡关节脱位,伤情比较严重且罕见,容易漏诊。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的治疗效果均较差。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对Essex-Lopresti损伤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急性Essex-Lopresti损伤的治疗关键是重建桡骨头,恢复桡骨长度,防止桡骨向近端移动,同时复位和稳定下尺桡关节,修复三角纤维软骨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7例;年龄63~87岁[(76.3±5.7)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组(A组)、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组(B组)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
目的比较3D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联合前环外固定架与前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6月收治的4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1~68岁,平均44.6岁。骨折按AO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6例,C1型15例,C2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8
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由于其缺乏血液供应和神经组织营养,导致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损伤后难以愈合。多种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都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软骨一旦损伤不予处理,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更严重的关节软骨破坏,加速关节退变。因此,早期诊断软骨损伤是预防和延缓关节退变的关键。笔者从影像学检查、生物学标志物检查、关节镜检查三方面对关节软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作一综述,为临床早期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