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审视与思索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也要求人们必须要深刻认识与掌握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主要社会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格局,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又上升到了新高度.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包含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内容,体现的是全面发展,是主观与客观物质、精神的统一.而不平衡发展具有哲学方面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虽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性质和相关要素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形势以及处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只有精准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够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问题.对此本文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与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哲学角度来分析新时代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内容.
其他文献
期刊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规避爱国主义教育在其环境下面临的挑战,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通过有效整合媒介融合资源、健全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加强融媒体的人才建设以及创新爱国语言表达方式等创新路径,以达到拓宽爱国舆论阵地、确保内容的正确性、提高队伍媒介素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目的,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概念上讲的创新是去除旧事物,构造新事物的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需要启动的是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发散思维、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因为这三种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实践教学是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研究、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的升级和改进,教学内容及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才是从根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融媒体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高校育人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融媒体时代数据多,传播快,大学生个性化,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挑战,使融媒体平台建设不全面,具有媒介素养的教育人才缺乏等问题凸显.为此,必须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向深处挖掘,促进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融媒体新阵地,打造高素质校园融媒体队伍,保证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因此需要各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没有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影响了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文章主要针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案展开探讨.
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反杜林论》,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伦理学维度“休谟问题”的批判与超越,它明确了伦理道德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并在事实领域论述了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进而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成功跨越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这种批判与超越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极高的价值,包含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两项.两项价值不仅存在区别,也存在相关性,属于辩证统一关系.后者虽然十分重要,但前者也很重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想要完成建设工作,必须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二元价值.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有效扭转传统的重视社会价值,轻视个人价值的教育模式.在现代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凸显对社会价值的重视,也需给予个人价值同等重视,保证二元价值均可实现,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好的故事不仅承载着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讲好故事,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故事内容、选准切入角度、提升育人价值,用故事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突发性和扩散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这项治理工作涵盖了不同主体及多个领域,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多元主体协助下的突发事件治理应当在大数据驱动下实现价值共创,即需要市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等多元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的协同治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使用相关技术做好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工作,是全社会非常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大数据时代,在协同治理突发事件时,重点在于持续关注数据收集能力的增强、治理理念的转变及高技能人才能力的培养.
人民是唯一的吗?人民是人还是民?人民是谁?对人民的审视,关联着现代国家的行政合法性与正当性,也构成了公共性的价值根基.基于学术史的梳理,重新将“人民”引入行政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在理论和实践取向上,“人民”总是在形式和口号上成为行政目标的代名词,其价值蕴涵经历了数次内部的分化与流变,最终实现了行政公共性等同于人民权力与价值的理论确认.“人民至上”作为一种行政价值,在实践和价值的双重维度上引领了我国公共生活与行政变革的良序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显示出正当性与确证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