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一起被称为心理治疗的三大派系,其心理治疗技术被最为广泛地应用。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模仿法等具有独特风格的治疗方法,在行为矫正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矫正,在的实施中,也体现出许多优势。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由于早期科学教养的缺失,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由于现在年青父母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多年轻的家长在投入事业的同时难以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养。对于老人的包办孙辈教育,既不能认同,又摆脱不了依赖,两代人的教养冲突堆积,造成了孩子不仅仅是孩子行为能力上的滞后,更严重的是形成了很多顽固的不良情绪与行为习惯。而且往往这些问题当被家长认识和重视到的时候,用简单的说教等方式已经难以矫正。
行为主义的一些疗法借助系统的心理学技术对现实的行为进行干预,采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采用阳性强化、系统脱敏等技术,对孩子具体的不适行为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矫正,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行为主义的主要技术原理
(一)阳性强化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要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进行阳性刺激,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
阳性强化法适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培养孩子安静阅读、自己整理玩具、有礼仪的进餐等。当孩子出现适当行为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给予评价与奖励。以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的出现。常用的奖励办法有“增强法”、“惩罚法”、“消退法”、“代币管制法”等,对于孩子的奖励承诺要有计划性,注意即刻兑现。
1.增强法
增强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前者是给予孩子正性强化物,即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给予他喜欢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鼓励和表扬等精神层面的,这视幼儿的年龄及具体情况。 “负强化”则是撤销孩子厌恶的刺激,如可以免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如孩子破坏图书,被停止阅读,那么当孩子主动修补书籍的时候,这一项禁止就可以被取消了。
2.惩罚法
惩罚法分为两种,一是在孩子有不适行为时给予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如孩子争抢玩具,可以让他(她)停止游戏而去完成一份作业或劳动,二是撤消孩子正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如正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动手打了同伴,那么就停止玩当前的游戏。
3.消退法
消退法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以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例如孩子为达到某个目的无理取闹,借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吸引成人尤其是祖辈的注意。这时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不予以理睬,因为不管是劝说还是打骂都可能成为孩子继续哭闹的强化因素,冷处理一段时间后孩子间哭闹无效,无理取闹的行为自然满满减弱,直至消失。
4.代币管理法
代币管理法对孩子良好行为正面鼓励,以及延时满足,巩固孩子好行为的有效方法。可以在某一范围内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其良好行为的证券,也可以是我们常用的小红花、五角星等,让孩子自行保管,到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以用来兑换一样喜欢的东西或实现一个愿望。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也可以设定一个分层满足的机制,如5颗星星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而10颗星星得到的奖励远大于5颗,鼓励孩子自我延时满足。
(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主要运用于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用放松替代焦虑。
幼儿期的孩子主要的焦虑来源于分离和安全感的缺失。最明显的是部分孩子由于家长的不适引导或其它因素,怕上幼儿园、怕黑以及一些并不存在的想象。对于这些问题,采用系统脱敏是比较温和的方式。通过鼓励让孩子身心放松,在时间和频率上逐步加大对不适对象的接触或场景的逐步介入,从而消除恐惧与焦虑。
同样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的方式。
如孩子整理玩具这一习惯,首先建立等级:
一级:要求孩子每次游戏后将玩过的玩具全部收回一个整理箱。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的整理方法,对于孩子一开始学习规整也没有太大难度,不会因为完不成而轻易放弃。当孩子多次练习后,基本养成这一习惯后,及时鼓励并进入下一级别。
二级:游戏后将玩具分类如按毛绒玩具、木质玩具、书籍等分别放入几个整理箱或柜。在这个级别开始前要帮助孩子学习分类的技能,孩子操作中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待孩子熟练掌握后予以表扬和肯定,进入更高级别。
三级:为孩子建立专门的玩具柜,为了帮助孩子整理,可以为每一层的玩具选定固定的摆放地点,有条件的可以拍摄打印小照片贴在柜子响应位子。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要求孩子每次取固定数量的玩具,如不超过2-3件,玩好后及时归位。
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训练矫正,孩子良好的规整习惯基本可以养成了。
(三)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孩子进入问题解决的环境中,让孩子持续一段时间在他们需要适应的环境中或面对他们需要直面的实物不加以干预,直至孩子情绪好转。这种方法与系统脱敏正好相反,是直接给孩子最大的刺激帮助孩子适宜环境、消除恐惧及其他。也比较适宜孩子入园适应等问题。但使用时要注意控制好环境,保证造成孩子创伤性的恐惧结果不会发生。
(四)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孩子在进行不适行为的同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孩子在不适行为时会联想到厌恶的体验,从而终止或放弃不适行为。这种方法对于纠正孩子如破坏书籍、发脾气、暴食等不良行为比较有效,常用的方法如为孩子手腕佩戴皮筋环,在想发脾气是弹动一下手上的皮筋,产生刺痛的厌恶反应,或对过度饮食的孩子观看呕吐的实物或图片,使其产生联想而抑制食欲。此方法在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避免有体罚孩子的倾向。
(五)模仿法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基本原理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向幼儿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其他幼儿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孩子学习文明礼仪、谦让玩具、安静聆听等习惯的养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故事的形式向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学习。
如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做客礼仪的时候,可以通过故事《小熊请客》来学习主人和客人应该怎样相互使用礼貌用语和文明礼仪的。
二、行为主义的矫正注意事项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已经养成的比较顽固的不良习惯,矫正时要逐个进行,不宜同一时间对多个习惯进行矫正。
除了冲击疗法外,其他的方法如系统脱敏、阳性强化等对孩子行为要求都要建立逐步提高的等级,一开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在第一个等级的行为习惯养成巩固后再提高到下一层次的要求,设计等级要均匀。
在每一种方法实施前都要充分观察孩子,确定问题及适应的方法。在采取如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等方法时尤为要谨慎,在环境的创设和刺激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成人良好的习惯和适应的家庭、学校生活学习环境都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反之,及时通过技术矫正了孩子的习惯,不良的环境仍然会使得孩子的坏习惯反复出现。
行为主义的方法在孩子行为矫正中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合理使用,适当关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请教专业人士。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由于早期科学教养的缺失,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由于现在年青父母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多年轻的家长在投入事业的同时难以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养。对于老人的包办孙辈教育,既不能认同,又摆脱不了依赖,两代人的教养冲突堆积,造成了孩子不仅仅是孩子行为能力上的滞后,更严重的是形成了很多顽固的不良情绪与行为习惯。而且往往这些问题当被家长认识和重视到的时候,用简单的说教等方式已经难以矫正。
行为主义的一些疗法借助系统的心理学技术对现实的行为进行干预,采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采用阳性强化、系统脱敏等技术,对孩子具体的不适行为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矫正,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行为主义的主要技术原理
(一)阳性强化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要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进行阳性刺激,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
阳性强化法适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培养孩子安静阅读、自己整理玩具、有礼仪的进餐等。当孩子出现适当行为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给予评价与奖励。以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的出现。常用的奖励办法有“增强法”、“惩罚法”、“消退法”、“代币管制法”等,对于孩子的奖励承诺要有计划性,注意即刻兑现。
1.增强法
增强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前者是给予孩子正性强化物,即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给予他喜欢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鼓励和表扬等精神层面的,这视幼儿的年龄及具体情况。 “负强化”则是撤销孩子厌恶的刺激,如可以免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如孩子破坏图书,被停止阅读,那么当孩子主动修补书籍的时候,这一项禁止就可以被取消了。
2.惩罚法
惩罚法分为两种,一是在孩子有不适行为时给予不喜欢的强化物或厌恶刺激,如孩子争抢玩具,可以让他(她)停止游戏而去完成一份作业或劳动,二是撤消孩子正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如正在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动手打了同伴,那么就停止玩当前的游戏。
3.消退法
消退法是指对不良行为不予以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例如孩子为达到某个目的无理取闹,借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吸引成人尤其是祖辈的注意。这时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不予以理睬,因为不管是劝说还是打骂都可能成为孩子继续哭闹的强化因素,冷处理一段时间后孩子间哭闹无效,无理取闹的行为自然满满减弱,直至消失。
4.代币管理法
代币管理法对孩子良好行为正面鼓励,以及延时满足,巩固孩子好行为的有效方法。可以在某一范围内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其良好行为的证券,也可以是我们常用的小红花、五角星等,让孩子自行保管,到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以用来兑换一样喜欢的东西或实现一个愿望。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也可以设定一个分层满足的机制,如5颗星星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而10颗星星得到的奖励远大于5颗,鼓励孩子自我延时满足。
(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主要运用于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用放松替代焦虑。
幼儿期的孩子主要的焦虑来源于分离和安全感的缺失。最明显的是部分孩子由于家长的不适引导或其它因素,怕上幼儿园、怕黑以及一些并不存在的想象。对于这些问题,采用系统脱敏是比较温和的方式。通过鼓励让孩子身心放松,在时间和频率上逐步加大对不适对象的接触或场景的逐步介入,从而消除恐惧与焦虑。
同样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习惯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的方式。
如孩子整理玩具这一习惯,首先建立等级:
一级:要求孩子每次游戏后将玩过的玩具全部收回一个整理箱。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的整理方法,对于孩子一开始学习规整也没有太大难度,不会因为完不成而轻易放弃。当孩子多次练习后,基本养成这一习惯后,及时鼓励并进入下一级别。
二级:游戏后将玩具分类如按毛绒玩具、木质玩具、书籍等分别放入几个整理箱或柜。在这个级别开始前要帮助孩子学习分类的技能,孩子操作中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待孩子熟练掌握后予以表扬和肯定,进入更高级别。
三级:为孩子建立专门的玩具柜,为了帮助孩子整理,可以为每一层的玩具选定固定的摆放地点,有条件的可以拍摄打印小照片贴在柜子响应位子。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要求孩子每次取固定数量的玩具,如不超过2-3件,玩好后及时归位。
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训练矫正,孩子良好的规整习惯基本可以养成了。
(三)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孩子进入问题解决的环境中,让孩子持续一段时间在他们需要适应的环境中或面对他们需要直面的实物不加以干预,直至孩子情绪好转。这种方法与系统脱敏正好相反,是直接给孩子最大的刺激帮助孩子适宜环境、消除恐惧及其他。也比较适宜孩子入园适应等问题。但使用时要注意控制好环境,保证造成孩子创伤性的恐惧结果不会发生。
(四)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孩子在进行不适行为的同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孩子在不适行为时会联想到厌恶的体验,从而终止或放弃不适行为。这种方法对于纠正孩子如破坏书籍、发脾气、暴食等不良行为比较有效,常用的方法如为孩子手腕佩戴皮筋环,在想发脾气是弹动一下手上的皮筋,产生刺痛的厌恶反应,或对过度饮食的孩子观看呕吐的实物或图片,使其产生联想而抑制食欲。此方法在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避免有体罚孩子的倾向。
(五)模仿法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基本原理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向幼儿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其他幼儿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孩子学习文明礼仪、谦让玩具、安静聆听等习惯的养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故事的形式向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学习。
如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做客礼仪的时候,可以通过故事《小熊请客》来学习主人和客人应该怎样相互使用礼貌用语和文明礼仪的。
二、行为主义的矫正注意事项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已经养成的比较顽固的不良习惯,矫正时要逐个进行,不宜同一时间对多个习惯进行矫正。
除了冲击疗法外,其他的方法如系统脱敏、阳性强化等对孩子行为要求都要建立逐步提高的等级,一开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在第一个等级的行为习惯养成巩固后再提高到下一层次的要求,设计等级要均匀。
在每一种方法实施前都要充分观察孩子,确定问题及适应的方法。在采取如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等方法时尤为要谨慎,在环境的创设和刺激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成人良好的习惯和适应的家庭、学校生活学习环境都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反之,及时通过技术矫正了孩子的习惯,不良的环境仍然会使得孩子的坏习惯反复出现。
行为主义的方法在孩子行为矫正中有其积极作用,但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合理使用,适当关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请教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