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来源 :学习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间存在耦合共生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指明根本方向,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载体,二者互嵌并耦合于乡村生态治理范式的现代转型中。构建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不仅是实现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引擎,而且是实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现阶段乡村生态治理中仍存在制度体系困境、绿色技术创新困境、生态文化困境与主体参与困境等现实困境,对乡村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构建构成了严峻挑战。
其他文献
自2019年本届议会就职至今,欧洲议会对华非常关注,通过了多份涉华决议,对华强硬态势明显,呈现出多个特点,包括更关注香港民主和新疆人权等敏感议题、更加看重人权因素、更加积极主动,且主要党团在对华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共识.本届欧洲议会的对华态势日趋强硬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自信的议会主义"发展、欧洲议会党团力量对比的变化、欧盟整体对华政策的转变及欧美加紧协调对华立场.上述变化为中欧关系的前景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通过带来不确定性.未来的中欧关系将呈现"合作、竞争和对抗"三种状态共存的局面.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之称,大英帝国和苏联曾在此折戟。在阿进行了近20年反恐战争的美国不仅耗费巨大,且越反越恐,深陷泥潭,拜登政府急于脱身。美国仓皇撤军,给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其局势更加动荡。塔利班的势力和影响力扩大,阿战事恐将陷入拉锯战;恐怖主义势力借机坐大,对区域安全和全球反恐影响深远。主要利益攸关方将围绕阿富汗问题展开新一轮博弈,未来周边国家或许对阿局势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在阿富汗存在多重关切,应妥善应对阿局势变化。
近几年,在政策赋能、资本加持和新冠疫情的助推下,金融科技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但是,如果监管不善,可能对金融稳定、行业竞争、社会公平、资源环境带来风险和冲击。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对金融科技采取“重鼓励、轻监管”的监管取态,这种做法导致监管不平衡、不充分,也难以有效回应社会关切。2019年以来,国际上关于金融科技监管改革的反思和讨论日趋活跃,数据规则、竞争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被视为对金融科技实施有效监管的三大支柱。鉴于大型科技公司已日益成为金融监管面临的突出挑战,可基于实体监管原则,重点推动操作弹性
深入理解“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需要清晰阐明国家治理“效能命题”提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准确认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预设与现实基础,从迈向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保障高水平安全等方面来系统把握其战略意蕴。立足于“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阶性要求,确保稳步高效、系统持续地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应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要正确研判国家治理环境,并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环境来优化国家治理生态;其次,紧扣国家治理的目标体系,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高效能治理格局;再次,全面提升
新媒体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传播技术的媒介形态和平台。新媒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让信息传播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然而,新媒体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播也存在困境,如没有“把关人”的新媒体传播有可能使红色文化缺乏完整性与权威性,新媒体传播受众层级分类模糊,新媒体传播存在公益性与产业性不平衡、国际化传播不足等问题。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要注重科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关注受众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中,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强化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防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国”,关键取决于该国是否符合法治的评价标准。法治的评价标准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具有主观性、阶级性特点。“良法善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在确定我国“良法善治”评价要素时,一方面要考虑“良法”“法治”“善治”之间的内容交叠,借鉴“良法”与“善治”的评价标准作为“良法善治”评价要素的基础参数;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良法”“法治”“善治”三个概念的独立意义及其之间的内涵差异,不能把“良法”与“善治”的评价标准进行简单叠加直接作为“良法善治”的评价要素。“良法善治”的具体评价要素不仅要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