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
一、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近年的大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2)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自我内部调节,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自我发展比较快,但还没有实力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管理层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经营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而后者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则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2)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目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操作规范流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出现问题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致使无法追究责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弹性过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较差,误导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3)考核企业高管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高管的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是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贡献的考核。这些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能使自己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经济指标等。(4)内部控制评价不系统、不全面。首先,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我国有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评价,但对评价活动本身怎样进行并没有规范,没有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实质性的指导,这使得不同企业的管理层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全面。大部分企业将重点放在“内部会计控制”而非“内部管理控制”上。(5)风险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对策
1.改进内部控制的治理基础,完善内部环境。(1)强化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学习。(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变为对公司的管理和对内部控制作分析、评价,提出内部控制建议。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内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3)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的第一责任人,从而加强自我约束。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通过制度而不是仅凭对某一个人品德的信赖,来防止和发现各项经济业务中所存在的错弊;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其参加多种形式的财会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2.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努力强化风险意识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的员工进行风险的教育,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对企业应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做到风险可控。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机制的企业,应依法强化其执行力度,并继续完善。
3.完善内部控制措施。(1)建立健全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机制。(2)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企业应严格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并进行及时、准确的会计披露。(3)加强绩效考评控制。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特别是应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传递,公司的所有员工应当充分理解和执行现行制度和程序并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还要保证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传递,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具体来讲,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搭建信息平台,畅通沟通渠道。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发布,口径统一,做到信息采集科学准确、信息披露全面及时、信息质量客观公正。
5.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法律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点,提高内部审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邸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8(7)
[2]张海兰,冯建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
[3]沈庆.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其对策[J].会计师.2010(6)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
一、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近年的大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2)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自我内部调节,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虽然我国上市公司自我发展比较快,但还没有实力完全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不高。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部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氛围,反映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体现了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重要性的态度。由于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企业管理层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经营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而后者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则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2)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目前,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操作规范流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出现问题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致使无法追究责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弹性过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较差,误导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3)考核企业高管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高管的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是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贡献的考核。这些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能使自己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经济指标等。(4)内部控制评价不系统、不全面。首先,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我国有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评价,但对评价活动本身怎样进行并没有规范,没有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实质性的指导,这使得不同企业的管理层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全面。大部分企业将重点放在“内部会计控制”而非“内部管理控制”上。(5)风险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对策
1.改进内部控制的治理基础,完善内部环境。(1)强化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学习。(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变为对公司的管理和对内部控制作分析、评价,提出内部控制建议。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内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3)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的第一责任人,从而加强自我约束。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通过制度而不是仅凭对某一个人品德的信赖,来防止和发现各项经济业务中所存在的错弊;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其参加多种形式的财会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2.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当努力强化风险意识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的员工进行风险的教育,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对企业应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做到风险可控。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机制的企业,应依法强化其执行力度,并继续完善。
3.完善内部控制措施。(1)建立健全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机制。(2)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企业应严格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并进行及时、准确的会计披露。(3)加强绩效考评控制。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特别是应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传递,公司的所有员工应当充分理解和执行现行制度和程序并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还要保证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传递,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具体来讲,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搭建信息平台,畅通沟通渠道。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发布,口径统一,做到信息采集科学准确、信息披露全面及时、信息质量客观公正。
5.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法律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点,提高内部审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邸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8(7)
[2]张海兰,冯建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
[3]沈庆.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其对策[J].会计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