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苹果长了耳朵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yong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院陪护岳母的时候,我见到了邻床那个患了肺癌的中年女人。
   因为化疗,她的头顶光光的,脸上却不像其他病人那样愁苦,反而常常挂着笑容。仿佛在灰恹恹的病房里,忽然冒出来一抹春色来,让我不禁眼前一亮。
   她跟我们聊天,说她曾经有一架很漂亮的钢琴,并教会了很多孩子弹钢琴,有的孩子还拿过奖呢!她骄傲地给我们看她修长的手指——那双白皙修长的手,上面布满了针孔。和她熟络后,知晓了为了给她治病,丈夫把她的钢琴卖掉了,同时卖掉的还有房子。丈夫让她安心治病,说钱还可以慢慢再挣。
   她说自己很幸福,没有像被虫蛀蚀的苹果一样被抛弃。说如果上苍怜悯她,让她再多活几年,她一定好好地为丈夫和孩子多做几顿美味的食物,为他们弹世上最好听的曲子。
   女儿去看她,手里拿了一个大大的苹果。那个大约五六岁的孩子很是乖巧可爱,她举着手里的苹果说最大的要给妈妈吃。
   看著妈妈大口大口地吃掉整个苹果之后,孩子说,她对着苹果许了一个愿望,就是妈妈可以早点儿好起来,陪她一起吃饭,一起弹琴,一起手拉着手,回家。
   “妈妈,你说,苹果会听到我心里的话吗?”小女孩天真地问。“会的,因为苹果长了耳朵,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女人说着,在女儿的小脸蛋儿上亲了一下。小女孩开心地笑了。
   夜里,女人接连不断的咳嗽声似把夜撕成一块块布片。我看到她强忍着病痛下了地,到走廊里,又进了消防通道。那里僻静,她大概是想着能隔一点儿音吧?她怕自己的咳嗽声,吵到了同病房里的人。
   女人的咳嗽声在走廊里若隐若现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她轻轻地推开病房门回来。看见我睁着眼睛,她苍白的脸上充满了歉意:“对不起啊,害你没睡好觉。”
   病入膏肓,还在替别人着想。我心里一酸:上苍为什么偏偏就把厄运泼给了她呢?
   天亮后,她的丈夫和女儿又是很早地给她送饭来。见她难得地睡着,他们父女俩蹑手蹑脚地坐到她身边。
   疼痛似乎在睡着的女人身上狠掐了一下,她倏地醒了。丈夫马上帮她踩背,小女孩也在一边帮她揉着胳膊,他们像是要把疼痛从她身体里挤出去。
   小女孩亮着嫩嫩的小嗓子说:“妈妈,你看我自己梳的头,好看吗?”
   女人立刻说:“好看,我的宝贝是天底下最美的宝贝!”
   她坐起来,把女儿抱在怀里,在她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然后,他们彼此会意地眨眨眼睛,拉了钩!
   一天一天,女人在无边的疼痛里熬着,刚挺过一阵,接着又来了更猛烈的下一阵。疼痛让她常常满头大汗,看着让人揪心不已。她却总是咬着牙说:“孩子还等着我,和她手拉着手回家呢!”
   拉着孩子的小手回家,这在平常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可是在她,已渐渐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她最终还是离去了。
   那个早晨,小女孩的眼泪成串成串地掉下来,却一直没有哭出声。我看到她紧咬着嘴唇,小小的身影孤独而无助地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就怜惜地走过去,蹲下身问,那一天,妈妈在你耳边说了什么?
   她眼睛里闪着倔强的泪花,说,妈妈告诉她,记得每天一定要吃一颗苹果,想对妈妈说的话都可以对苹果说。吃完了苹果,妈妈不论在哪里,都听得到她说的话。
   我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约定,小女孩深信不疑。因为我看到,她正把一颗苹果搂在怀里——那是靠近心脏的位置。
   而那颗又大又圆的苹果,一定是她许了愿的苹果,长了耳朵的苹果。
  选自《家庭》
其他文献
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作者王尔德写到:“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发现确实如此。”   的确,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俗事,家人孩子的日常开销,还是投桃报李的人情往来,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纯粹的,谈钱,就觉得伤感情。其实,再纯粹的感情,最后还是会落实到吃、喝、穿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这时你会发现,没有钱的感情,就像建在沙
这两年,有两位亲人去世,我曾在床边守候。虽然并非肝脏的病症,但也伴有器官的衰竭。弥留之际的情形,到现在想来仍然很难受。尤其是外婆,受过民国时代教育,生前生活一丝不苟的人,最后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尊严全失,每次想起,都不由得泪流满面。所以,看到先生家人拒绝插管的消息后,我倒是能大概猜想到当时其状况。我的感觉不一定准确,但毫无疑问,一定非常糟糕,非常痛苦。也更因为如此,知道有个人,为了你未来的生活付
日前,为了讨口好吃的,专门去了一家特别的川菜館子——“天下盐”,老板叫二毛。   本打算去过个口瘾,吃点麻辣,没想到坐下来聊天,老板二毛却大谈起酸,谈起醋来,这让我始料不及。一开始,是我向他请教做川菜的诀窍,他说,“你们都知道辣和麻,却忽视了川菜的一样重要调味品——醋,比如宫保鸡丁等菜品,全都是要靠醋来调味的。”我特别好奇,就继续请教,知道了一些和醋有关的故事与知识。   就像中国很多其它的事一样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与土产随地各有不同,因为一直缺少人纪录,有许多值得也是應该知道的事物,我们至今不能知道清楚,特别是关于衣食住的事项。我这里只就点心这个题目,依据浅陋所知,来说几句话,希望抛砖引玉,有旅行既广,游历又多的同志们,从各方面来报道出来,对于爱乡爱国的教育,或者也不无小补吧。我是浙江东部人,可是在北京住了将近四十年,因此南腔北调,对于南北情形都知道一点,却没有深厚的了解。据我的观察来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寝室里喝凉啤酒,嘴里啃着从学校清真餐厅打包的烤馕。   很奇怪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却格外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面饼,那种牙齿撕咬谷物的感觉对我来说是再真实不过的享受,那是米饭所缺乏的。所以我常常在学校的清真窗口出没,因为那里一整天都有我最喜爱的面饼,无论是豆沙饼还是葱花饼,我来者不拒。但是在众多的选择当中,最被我青睐的还是两块钱就能买一个的烤馕,好吃便宜分量足。假如你
曾有一次,与友人喝茶。   水刚注入壶中,便先侃侃而谈这泡茶叶之昂贵,攀比茶器之稀罕,并有各色仪式,一一做齐。然后再冲出茶汤,又做一番品饮的讲解。待到这杯茶到嘴边时,已经凉了。末了,友人还要求每个人分享感受,不可不讲,希望人人皆能从一杯茶中品出禅意。爱茶之心固可以理解,但在那一刻顿生困惑:什么时候喝茶变成一件这么复杂的事?   茶,人在草木间。喝茶,本就是一件小事。对于潮汕人来说,泡茶就是一件非常
钱钟书先生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钱先生的这段话,成了经典,被广为引用。然而,如果钱先生是南宋人,哪怕是清朝人,肯定有人会跟他抬杠、较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曰:“至于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吃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清代袁枚也有类似的主张:“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
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其实,校办工厂并非是今天的新事物。当年我的小学母校就有校办工厂,不过规模很小罢了,专从民间收集橘皮,烘干了,碾成粉,送到药厂去。所得加工费,用以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   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那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
上一个最喜欢的BBS论坛,读到名叫“真心小骗子”的网友的一个贴子,感动莫名。回到家,我居然从父亲那里讨要了一杯白酒,一饮而尽。父亲说:“心情不赖呀?”我说:“是啊,因为我看了一个好看的帖子。”那帖子是这样的:那天我在阅览室随意翻看杂志,见一个人径直走进来,被管理员叫住:“登记名字和卡号!”那人停住,有点不知所措:“我没有卡号。”“是这学校的吗?”管理员没有抬头,只是继续着手上的活。“不是。”“哪儿
这几天,我开始整理我爸写的回忆录。老人家因腰椎盘突出,下肢常疼痛难耐,已无法挪步。握笔的手,也虚弱得很。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形下,他硬是一笔一画,手写出四五万字的回忆录来。信纸上,繁体字与简体字混杂着,有的字,明显着力不够,飘浮着,我看得吃力。却也利于我放缓速度,一步一步,走在他曾走过的路上。“笃笃”声响,回荡在逝去的岁月里,也激荡在我的心里……曾经,他那么拼命和努力,为的只是三个字:活下去。一个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