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企业收购国外企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各个学科对该领域的研究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各学科对此问题的研究各执一词,缺乏一个综合系统的分析框架。文章试图整合各个学科对此问题的研究,从协同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并购问题。
本研究从一个整合的视角来分析品牌的收购与并购,尝试以协同效应的实现为核心解释机制来融合各学科对于品牌收购与并购的研究。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单独的企业在并购和收购后的绩效表现大于并购之间的单独绩效之和。
有关M&A的理論(如资源基础观)都强调收购与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能产生协同效应的资源。这些并购的预期效应包括生产效率提高、企业销售市场更广、R&D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如通过替换CEO来调整企业治理结构)、风险分担。正是这种并购的可能性存在才能为企业的运作带来企业效率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企业之间的并购动机。对于企业联盟的研究发现,联盟品牌之间的治理结构分为两种形式,即正式的合同制和非合同制,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两者之间的联盟关系是否以资产作为联盟基础,对正式的合同和非合同制直观的认识即二者的关系建立在是否存在责任遵循一维度上。基于资产的企业联盟之间的两个企业之间的治理结构多保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运作独立性,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规范的结构和治理机制,而不是基于资产为基础的联盟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多非正式化。非资产为基础的治理结构因为没有正式的治理规范和结构则反而会促进两个企业之间的内部融合,减少企业之间的沟通摩擦。
并购可能性除了影响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在收购后的治理结构,还会和企业的收购动机一起影响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选择。跨国并购与收购背景下对目标企业的选择更是企业做出战略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决定了并购完成后企业的技能、资源、知识的是否能有效渗透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应对未来竞争的挑战。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取决对收购方的动机和战略需求。另外,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强化目前的地位或者多元化)也会影响收购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对于企业出于强化目前地位的动机,实现多元化的预期会更加注重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目标企业与收购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技能、知识和资源的互补效应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相对于收购方企业出于多元化的动机,实现强化目前地位的动机会使得目标企业成为收购方的替代,将目标企业的技能、知识和资源充分为目标企业使用。
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和收购潜在可能性会共同影响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在前文中我们指出跨国并购中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包括强化目前的地位和实现多元化,且收购动机会影响目标企业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收购方收购动机和收购潜在可能性对目标企业选择影响的交互效应,也就是说企业的收购动机需要同时考虑到企业收购的潜在可能性。收购方的收购动机体现了收购企业的单方需求,而并购情境下的收购可能性体现了收购方、目标企业乃至竞争者的元素。目标企业的选择意味着收购方在收购后所能获得的资源、技能、人力,目标企业的选择同时还会对收购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形成重大影响。协同效应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这些绩效表现为企业的经济利润、股票市场价格、员工的协同合作、品牌资产的增加等等。协同效应是整合这些变量的有效机制。协同效应已经被证实能为并购后的企业带来良好的企业绩效。实现协同效应的企业能产生最小的企业冗余,形成企业之间各种资源合作效应的最大化。在并购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对跨国并购与收购的研究认为,跨国并购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即并购引起员工的个人和集体反抗。 协同效应的实现能有效降低收购后企业的资源冗余,提高运营效率。基于前文的论证,协同效应的实现还能正向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和组织整合并降低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员工抵制行为。
本研究整合了各个学科对企业国际化并购与收购研究的成果,以一个整合的视角来统筹各个学科对企业国际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加速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有效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Anand, Jaideep and Harbir Singh .“Asset Redeployment,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 Declining Indust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Summer Special Issue),1997.
[2]Datta, Deepek K., George E. Pinches, and V.K. Narayanan.“Factors Influencing Wealth Creation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January),1992.
(作者简介:王洋(1986-),女,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战略管理与审计;张田田(1986-),女,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战略管理与审计。)
本研究从一个整合的视角来分析品牌的收购与并购,尝试以协同效应的实现为核心解释机制来融合各学科对于品牌收购与并购的研究。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单独的企业在并购和收购后的绩效表现大于并购之间的单独绩效之和。
有关M&A的理論(如资源基础观)都强调收购与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能产生协同效应的资源。这些并购的预期效应包括生产效率提高、企业销售市场更广、R&D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如通过替换CEO来调整企业治理结构)、风险分担。正是这种并购的可能性存在才能为企业的运作带来企业效率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企业之间的并购动机。对于企业联盟的研究发现,联盟品牌之间的治理结构分为两种形式,即正式的合同制和非合同制,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两者之间的联盟关系是否以资产作为联盟基础,对正式的合同和非合同制直观的认识即二者的关系建立在是否存在责任遵循一维度上。基于资产的企业联盟之间的两个企业之间的治理结构多保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运作独立性,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规范的结构和治理机制,而不是基于资产为基础的联盟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多非正式化。非资产为基础的治理结构因为没有正式的治理规范和结构则反而会促进两个企业之间的内部融合,减少企业之间的沟通摩擦。
并购可能性除了影响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在收购后的治理结构,还会和企业的收购动机一起影响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选择。跨国并购与收购背景下对目标企业的选择更是企业做出战略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决定了并购完成后企业的技能、资源、知识的是否能有效渗透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应对未来竞争的挑战。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取决对收购方的动机和战略需求。另外,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强化目前的地位或者多元化)也会影响收购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对于企业出于强化目前地位的动机,实现多元化的预期会更加注重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目标企业与收购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技能、知识和资源的互补效应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相对于收购方企业出于多元化的动机,实现强化目前地位的动机会使得目标企业成为收购方的替代,将目标企业的技能、知识和资源充分为目标企业使用。
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和收购潜在可能性会共同影响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在前文中我们指出跨国并购中收购方的收购动机包括强化目前的地位和实现多元化,且收购动机会影响目标企业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收购方收购动机和收购潜在可能性对目标企业选择影响的交互效应,也就是说企业的收购动机需要同时考虑到企业收购的潜在可能性。收购方的收购动机体现了收购企业的单方需求,而并购情境下的收购可能性体现了收购方、目标企业乃至竞争者的元素。目标企业的选择意味着收购方在收购后所能获得的资源、技能、人力,目标企业的选择同时还会对收购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形成重大影响。协同效应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这些绩效表现为企业的经济利润、股票市场价格、员工的协同合作、品牌资产的增加等等。协同效应是整合这些变量的有效机制。协同效应已经被证实能为并购后的企业带来良好的企业绩效。实现协同效应的企业能产生最小的企业冗余,形成企业之间各种资源合作效应的最大化。在并购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对跨国并购与收购的研究认为,跨国并购最容易导致的问题即并购引起员工的个人和集体反抗。 协同效应的实现能有效降低收购后企业的资源冗余,提高运营效率。基于前文的论证,协同效应的实现还能正向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和组织整合并降低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员工抵制行为。
本研究整合了各个学科对企业国际化并购与收购研究的成果,以一个整合的视角来统筹各个学科对企业国际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加速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有效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Anand, Jaideep and Harbir Singh .“Asset Redeployment,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 Declining Indust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Summer Special Issue),1997.
[2]Datta, Deepek K., George E. Pinches, and V.K. Narayanan.“Factors Influencing Wealth Creation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January),1992.
(作者简介:王洋(1986-),女,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战略管理与审计;张田田(1986-),女,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战略管理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