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对于中国高校而言,“钱学森之问”是一个难解的困局。
  那么有效的破局手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电气类专业来说,当前的高等电气工程教育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平均素质没有达到公司、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一道良方。只有真正走上了国际化道路,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科人才;同样只有达到了国际先进教育标准,才有可能在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冒”出一些杰出人才。本文将就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必然性、方式、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探讨。指出我国目前应该从模仿发达国家教学模式、实施全英语教学以及努力加入华盛顿协议做起,一步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国际化道路。为此,政府和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应该尽到责任,大力推进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从工程教育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师的跨国交流越来越多,跨国工程项目乃至多国合作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出现,“科学无国界,工程有国界”的说法现已受到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更显短缺,应付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
  而从全球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现状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着工程教育的改革和挑战。为了利用全球优秀的工科生源和优秀的工程教育资源,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国际化才能满足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和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又将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次发达国家。将研究机构放在海外,就可以利用更优的条件发展自己,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市场控制权。但同时发达国家也失去了巨量的工作机会,只能走向产业链的更高端。因此,对于发达国家,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是工程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绝大多数从事制造的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是靠引进生产线从事产品的加工,处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大量的加工型企业正从我国向东南亚及更不发达的非洲等地区转移。这就对我国以培养工艺型和技能型为主的工程教育构成了巨大挑战。中国的工程教育应紧跟世界潮流,向创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
  除此之外,以可汗学院为标志的网络课程也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走向。网络普及化后在线课程的不断丰富,使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收看到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教学视频。有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使用者中,42%是在校注册学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外的资源使用者占到了69%。在做网络课程推广时,前任北大校长曾经着急地说:不能让北大的学生在未名湖畔看哈佛的课程。综上所述,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教育国际化都会很快到来。而我们的对此所抱持的态度——主动去适应还是被动去接受——将对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造成极大影响。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将世界上成熟的、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归纳为四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色,但其共有特征是: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教师权力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我国也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工程教育国际化,来逐步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共有特征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
  国际化的工程教育是什么样子
  教育国际化一般有三条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指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其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肯定,这也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技能和制度在国际上是普遍适用的,能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交流性就是确立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留学生间的交流交换章程、规则和制度,使之适合不同国家研究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作用。开放性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个人和组织,对外籍教师和外籍学生不分国籍与出身,一视同仁。
  工程教育国际化,就是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大量工程技术人才,进而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并赢得优势。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就是按照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制订的,其合格培养标准即为拥有符合跨国公司需求的工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如“华盛顿协议”、发达国家的工程认证机构如美国ABET所制订的工程师人才标准,无不与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很多人认为,大量的学生出国念书、攻读工程学位;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办各种形式的对外汉语学校;在工程学科开设尽量多的双语教学课程,这样似乎就国际化了。这些行为确实与教育国际化相关,但并未触及国际化的本质内容和主要表现。
  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师生来源的国际化。只有师生来源的国际化,才能真正说明我们的工程教育达到了国际标准,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能够吸引他国人才就读,同时也能向外大量输送人才。为此,我们的工程教育应该做到:境外学生到中国来念工程,拿到中国的工程学位后,可以在他本国或者就在中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港、台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表现优异。表1是台湾几所高校今年来的外籍学生及教师情况,其中台湾师范大学外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25%,2010-2011学年该比例达到31%。
  表1 台湾4所高校2006-2011外籍学生及教师、本地学生人数统计(人)   学校 2006-2007学年 2007-2008学年 2008-2009学年 2009-2010学年 2010-2011学年
  留学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
  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留学
  生 本地生 外教
  台湾政
  治大学 1276 13210 36 1391 13376 35 1356 15589 37 1646 13932 37 1647 14168 36
  台湾清
  华大学 329 10780 23 389 11079 21 412 11545 23 448 11893 22 471 11994 24
  台湾
  大学 2150 30062 43 2365 30859 41 2586 31700 42 2841 32066 54 3023 32338 52
  台湾师
  范大学 3232 11560 7 3497 12341 11 3791 12621 18 4111 12547 19 4072 12905 22
  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学校有足够多的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就是教授活动的国际化。在美国有人将教授分为三类:世界型教授坐飞机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地区型教授开汽车出席地区性学术会议、参加地区性学术活动;学校型教授仅参加校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如加州大学这三类教授的比例是60∶30∶10。
  第三个标志是教学内容与工程教育的培养结果符合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最具代表性的是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
  如何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
  在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照搬欧美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但也不要拒绝模仿,即所谓“拿来主义”,适合国情的为我所用,不适合的改为适合的或者直接抛弃。中国文化中历来都有模仿的内容。学习中国书法,首先是模仿,就是描红和临帖,然后不断练习,最后自成一体。要是拒绝模仿,拿起毛笔就随心所欲地写,这样写出来的字,被书法界称之为“官体”。模仿是借鉴的开始,模仿是绕不过去的一段学习路程。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走过了照搬照抄日本模式、全面模仿美国模式、有选择地模仿美国模式,然后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熟期。香港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国际接轨,除了许多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整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客观地说,我国工程教育起初就是“舶来品”。19世纪末以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工学等为起点的近代工程教育,完全是模仿西方工程教育的结果,如交通大学成立之初,校内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就是直接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移植而来。钱学森院士曾感叹:“交通大学是把MIT搬到中国来了!”其实模仿的过程就是寻求高等工程教育共有特征的过程,一味地拒绝模仿,只能走向更加封闭更加被边缘化的境地。
  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将全英语专业教学作为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起点是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来说,可以跟踪北美工程教育top10甚至top5的学校,直接使用这些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借鉴这些学校的公开课视频,备课时准备大量符合国情的实例以及互动环节。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教师,应通过试点培养和出国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我国高校教师博士化大致开始于2007年,这些教师在读博期间都接受过国际交流的训练,是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希望。同时,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求的教师专业标准也亟需通过科学规范的研发流程来完成。
  近年来我国接受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比2011年增加了35,719人,增长比例为12.21%。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真正到中国来学习工程的工科学生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工程教育未真正与国际接轨,其教育成果并未在国际上被广泛承认。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工程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内容。
  尽快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标准《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性成果。大陆目前承担认证组织工作的是成立于2007年6月的隶属于教育部评估机构的高等工程教育委员会,这与国外多数依赖权威独立或自治的评估机构开展的社会评估有一定区别,例如美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ABET。因此,应积极组建中介性质的专业评估认证机构,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组织认证工作的职能,同时建立一支由高校、工程界、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
  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方案
  工程教育国际化达成共识以后,政府将承担起制定相关政策的责任。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同样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要促进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
  一是在电气工程专业认证上做好指导工作。目前我国的认证标准是由一个适用于所有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一个针对具体专业实用的补充标准组成,这个标准在实践中得到了专家和高校的基本认可。但在认证过程中发现部分指标在设计上操作性不强,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一段差距,没有达到与国际认证的互通和同步发展。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这种认证就很难作为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基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可以在认证标准上做好防止差异性的工作,使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差异减小,使认证的结果支持国际电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真正达到国际认证标准做好培育工作。
  二是启动从模仿到创新的全程电气工程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推荐选用电气工程专业国际排名靠前的欧美高校使用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开展教材的研究和交流;指导培训全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甚至组织出国交流学习;采取按地区多学校协作的方式设立全英语教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和博士专业。依靠以上措施,不断提高电气工程领域留学生的比例。
  三是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CDIO高等工科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具体来说,就是为工程教育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较完整地、通用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与工程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教育的所有领域,其大纲应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和广泛的适应性。(作者廖力、廖家平供职于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周雪芹供职于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融洽的合作更能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随
本文简要介绍了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曾勇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的事迹.
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可以表达“自发、被动、可能、尊敬”四种不同的含义.这不仅在日语当中是特殊现象,在其它国家的语言当中也是一种特殊现象.“自发、被动、可能、尊敬”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广播操是中小学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都要在学校进行广播操练习,广播操反应了学校学生的精气神,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
期刊
当下习作教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笔者试图还原习作教学的本源,从保护童心、顺应天性、发展思维、读写结合等方面解析小学习作教学的自然之道,在真实生活中成全学生习作大舞台
“可持续发展”战略风靡全球,在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付诸实施。周口店地区是良好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的课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
编者按: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高等學校教學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以来,已有数百名教师获此殊荣。他们是高等學校优秀教师群体的代表,是高等學校的宝贵财富。为彰显教學名师的教學示范、科研模范和學风典范作用,本刊从本期起辑录部分教學名师投身教學、教书育人的心得分期刊发。这些心得,发自肺腑,朴实无华,展示了教學名师的高尚师德、人格魅
本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对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教学计划执行、学生专业思想、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质量等各环节的宏观监控内容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