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慢一点,等心跟上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第一个十年已经结束。若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算起,第二个十年又将过半。看着在路上浩浩荡荡行走着的课改大军,我在思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在走,心,跟上来了吗?
  这不是杞人之忧。同想一下,第一轮课改起步时,国家搞了实验区,地方也搞了实验区,组织了分层培训,然后才全面推开。国家与地方的课改态度是严肃的,过程也是审慎的,但为什么课改十年“举步维艰”?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得到初步的转变”?为什么在很多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同时,又出现了诸如“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综合性学习日标难以落实”等新的问题?除去诸多客观因素,我认为很多课改实践者仓促上阵,盲目前行,人在随着潮流走,心却没有跟上来,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将“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作为应对策略的首条提了出来。
  何以见得“心没有跟上来”呢?
  走进课堂,我们曾随处可见在“自主、合作、探究”旗帜下出现的跑偏的教学行为:
  整篇课文还没有读熟,就急着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甚至句子,而且总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见地,就一声令下,全体转身聚首合作交流,匆忙交流之后又是遵令迅速归位,汇报合作成果。汇报者几乎都是以个人的成果代替大家的成果,合作交流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上并没有多大增益。
  老师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学生同答,不管学生说的合不合情理,评价上一律都是“很棒”,因为这是“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结果常有众说纷纭、是非难辨的尴尬。一事当前,怎样思维才合乎情理?学生一头雾水。
  以上现象,不仅在日常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在各级公开课观摩课上也屡见不鲜。如果大家在虚心学习的过程中多用心做一些独立的冷静的思考,课改的效果恐怕会比现在好得多。
  我们就来审视一下前边提到的跑偏行为。
  一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使用是否精彩,应该放到全文背景中评价,应该是那些在表现人、事、物、理、情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从全文的理解出发,根据文章主旨发现并欣赏局部表达的精彩,再由局部之间的彼此观照看文章整体的和谐。这里有一个以教材为凭借,教会学生“喜欢”的问题,而我们看到的恰恰缺失了这个“教”的过程,“喜欢”真的成了学生各取所好,似乎没有了基本的原则。
  再说合作学习。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首先是个性化的行为,最重要的过程在于独立学习,在于自读自悟。读书,思考,鉴赏,都应是个体独立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去理解、品析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阅读和思考。就每个学生来说,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完成起来肯定对难易的感觉有区别,在完成的速度上有差距,因此,对于合作需要的先后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一接触问题就没有思路,内心没有支撑解决问题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有的虽感觉到一线希望的曙光,但经历了百思之后仍不得其解;有的则经过一番独立思考臻于理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甚至有的举重若轻,迅速破解,心存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处于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针对这个实际,有价值的合作应当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宜,让合作学习的对象、任务、时间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合作学习怎么可以成为军事化的行为呢?
  至于评价中的溢美之词,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什么是“尊熏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我以为,“尊重”首先要实事求是。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更不能对学生的意见置若罔闻。对确实有分量的意见要引导学生体会其分量所在,对尚有不足的意见要引导学生审视其不足所在,对明显偏颇或不得要领的意见,也要帮助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是理性的尊重,是负责的尊重。学生在受到尊熏的过程中,扬长补短,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知识有增加,能力得发展,习惯有养成。这样的课堂才踏实,才厚重。那种你“棒”他“棒”大家都“棒”的评价,对小学生也许有些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恐怕只会助长浮躁的风气。
  同首前路,我们走的时间不能说不长,沿途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多,但不乏徘徊的或迷茫的里程,有很多人发出了“不会上课”的感慨。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大家不敬业,而是大家在做的过程中缺乏对课程标准的理性思考,没有对专家报告做冷静的分析,没有对名师的课例形成独立的见解。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个判断,就源于一事当前的用心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已经进人了第五个年头。我们的课改实践是否在深度反思之后有了质的提升?第二个十年总结课改时,从国家到地方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持续的理性思考,不盲从,不偏信,让成熟的思想引领教学行为。
其他文献
《时评语文读本》是一本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好书。它内容详尽、风格多样,全书分为时政篇、社会篇、公民篇、生命篇、人物篇、文化篇、教育篇,有时政的担忧,有对生命的反思,有对文化的叩问,有为教育的鼓与呼,充分展现了当下批有良知、胸怀广阔、傲骨凛然的文化人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关注人的存在,语文教学要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特级教师韩军说:语文教育
编者按: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注重指导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成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具体实践中,以心理教师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如何进行体系搭建、课程设计、队
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在评价《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说:“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见容与堂刻本《忠义水浒传》)所谓“《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即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对共性与个性、类型与典型的把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故能描绘出像鲁智深这样“千古若活”的形象。  一  叶昼所指《水浒传》中的“同”就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读过不少古典诗词,接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许多诗篇,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基础。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比较系统的鉴赏层面,还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高中生知识面较宽,基础较好,
审题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错误的“高发地带”,也是教师讲评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发现学生存在审题问题,教师总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急于传递正确的立意,于是,往往会在审题方法上下很多功夫,反复推敲材料内涵,反复强调正确立意。学生听罢神清气爽,过后换个材料,又陷于浑浑噩噩之中。  这不禁让我思考,从材料到观点,学生到底走了多少歧路?如果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错误思路,采取“釜底抽薪”的方
编者按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引发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到2019年,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都将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好统编本教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较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变化,比如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先识字再学拼音以及更加强调课型的区分等。如何理解这些变
儿歌《小小的船》因其内容浅显而又富有想象力,常被选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关于此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很少对其中的内容及艺术手法存有疑问。当然,如果单从识字本身人手,把这首儿歌仅视为识字的材料,也许可以不管儿歌本身的内容,教学设计的深浅问题也就没必要提出来。只是近年来教育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随文识字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词的词典义,而且还要理解其文本中的语境义,乃至
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盎然生机和勃勃活力,—直在寻找一个语文人的思想眷注和内在安排。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思想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它,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它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时下,语文教育赖以生存的东西有三样:一是权威,二是记忆,三是应考。语文教育沦落为一种技术、一种伎俩,麻木不仁,浑浑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语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
《我的人生我做主中职学生人格素养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中职学校的普遍欢迎,并由此引发一定范围内关于学校教育的热烈讨论。本文拟就《读本》的特点作简要分析,并就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阅读启悟学生语境  1.《读本》能够把握学生特点,真诚助力学生发展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