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歌声会让冰冷消融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蒙古国导演宾巴苏伦·达瓦与路易吉·法洛尔尼拍摄的纪录片《哭泣的骆驼》,让我实实在在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蒙古南部的沙漠深处,漫漫黄沙,阵阵驼铃,满目是一片苍凉的昏黄色。在一户牧民家中,一峰母骆驼正在生产。因为难产,母骆驼十分痛苦,但是它很坚强,没有流一滴眼泪。经过牧人的帮助,母骆驼产下一峰罕见的白骆驼。对于这个“不速之客”,世代黄种的母骆驼拒绝接纳,不给它一滴奶水和一点母爱。
  為了拯救婴驼,牧人派自己的两个儿子穿越危险的沙漠腹地,到城里请乐师。乐师坐在母骆驼旁边,演奏马头琴。牧人的妻子在充满爱意的琴声中,一边帮母骆驼梳理驼毛,一边深情地歌唱。于是,蒙古古老的救赎仪式开始了,歌声里飘逸出劝慰、说服、感恩和幽怨,声声如泣,感天动地。
  母骆驼终于被感动了,流下热泪,滴滴泪珠打湿一片驼毛。牧人把小白骆驼再次带到母骆驼身边,这一次,母骆驼没有拒绝它,神圣的哺乳开始了。歌声再次在蒙古包响起,那是牧人和乐师在用歌声庆祝成功的救赎,欢庆古老的歌声将冷漠消融。
  (作者陈志红,选自《润·文摘》2016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天刚微亮,一轮红日从远山中冉冉升起。宿舍楼下的花圃里花儿开了,散发出若有若无的香气。  来这所中学已有半年多了,每天清晨,我习惯推窗远眺,山的后面是我思念的家。虽然一个月能回家一趟,但对第一次离家的我来说,想家的滋味实在难受。  很庆幸,我认识了蓝冰。她坐在我的前排,皮肤细白如瓷,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显得水灵,俏皮。她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空闲时常跟我聊天,冲淡了我对家的思念。  蓝冰的家离学校不远,一
期刊
天阴了好些日子,下了好几场雨,甚至还罕见地飘了一点雪。春天,姗姗来迟。楼旁的花坛边,几棵野生的婆婆纳,却顺着雨势,率先开了花。粉蓝粉蓝的,泛出隐隐的白,像彩笔轻点的一小朵。谁会留意它呢?少有人的。况且,婆婆纳算花么?十有八九的人,都要愣一愣。婆婆纳可不管这些,兀自开得欢天喜地。生命是它的,它做主。  雨止。阳光哗啦啦来了。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阳光,浑身像装上了铃铛,一路走,一路摇着,活泼的,又是俏
期刊
【文题呈现】  (2016年山东青岛中考作文题)题目:你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写作提示: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你”,一个是“光芒”。“光芒”原意是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强烈光线,这里显然是比喻义,即人身上的亮点。“你”是第二人称代词,这里指代自己也
期刊
3岁时,我被送到乡下奶奶家。  那时,小小的我总爱仰起头,看着奶奶。奶奶会意一笑,变魔术般,一颗我最爱的大白兔奶糖便跳进她的手里,又跳进我的嘴里。  奶糖的香甜,腻了我整个童年。  那时候,我是一棵柔嫩的向日葵,奶奶就是那抹阳光,给我温暖,指引我成长的方向。  奶奶可厉害了。她会在我的布鞋上绣一只虎头虎脑的小老虎,让我的小脚一穿上就虎虎生威;她能将并不细滑的手指穿梭在杂乱的丝线中,然后我的手腕上就
期刊
山西省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山西大学文学院知名教授,马作楫先生于2017年1月7日在太原逝世,享年95岁。  马作楫,笔名黎野、野苓。生于1923年1月,山西省忻州市人。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学时代曾与诗人牛汉结下了深厚的诗歌情缘,读大学期间就诗名远扬。早在1948年他就参与主编了民盟地下刊物《北风》诗刊。解放后,有“校园诗人”之美誉。197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忧郁》《汾河春光》《
期刊
鱼和鸟为什么不会争呢?因为它们隔着水面;星星和星星为什么不会争呢?因为它们隔着遥远的距离;人和人为什么会争呢?因为他们隔着薄薄的纱。  一  “我先看到的!”他皱着眉,看着面前这个女孩。  “我还先拿到的呢!”女孩一点也没有要退让的意思。  两人便争了起来,那是他与女孩的初次见面。  他们之间的争从未停止,像时间,一旦开始了,什么也阻挡不住。  二  那年开学,天气微涼,那聚拢又散开的乌云令人心惊
期刊
争?不争?依旧有人为此伤脑筋。  争。你或许会如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抑或像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不争。你或许像陶渊明一样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抑或像李白挥毫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争”与“不争”不是相同的结局吗?  一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最近读了几本历史书,又常常想着书里的那些人物,只要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那位浑身散发着沉稳
期刊
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期刊
晨起便闻到一股清香漫在窗前,经久不散,带了几分霜雪的冷硬气息,想来是院里的梅花醒了罢。推开窗户,北风卷地,飘了几片枯叶进来。虽说今日天气尚温,又是近午时分,可那冬日暖阳是怎么也敌不过刺骨寒风的。风如刀子一般刮得人脸上生疼,我却不在乎,只顾凝神去看——啊!只见那枝头上染上几点朱砂颜色,娇嫩的花瓣如豆蒄少女的脸颊,鲜活的颜色从肌骨中层层透了出来,香气便混杂着雪水气味沉淀在空气里,似是柔荑轻抚而过,撩拨
期刊
我要坦白,捷克对我最大的吸引不是卡夫卡,而是德沃夏克。  上世纪80年代,卡夫卡的作品被大量译介到中国的同时,德沃夏克也进入我们到处淘带的名单。用双卡机在深夜滴滴答答的雨声中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比之后任何一次听到的旋律都要清晰。音乐记忆和食物一样,起初覆盖的信息最顽固。德沃夏克之于我,甚至超过了贝多芬和巴赫。能与德沃夏克媲美的大概就是肖邦了,肖邦也是那个丰富时代的音乐记忆。  所以,刚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