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和60例胃癌患者血清IL-6水平,并比较39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6水平。

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IL-6水平[(12.84±2.70) 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13±0.3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29,P=0.000);血清IL-6水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胃癌患者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明显相关;Ⅳ期[(16.49±0.97) μg/L]明显高于Ⅲ期[(14.08±0.73) μg/L]、Ⅲ期明显高于Ⅱ期[(11.55±0.94)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9.42±0.55)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10,P=0.000),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胃癌患者血清IL-6水平[(13.95±2.36) μg/L]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胃癌患者[(11.88±2.63) μg/L,t=3.182,P=0.002];胃癌患者手术后血清IL-6水平[(10.88±1.91) 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11.37±1.9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3,P=0.000)。

结论

IL-6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胃癌预后判断潜在肿瘤标志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兔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形成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手术组每组各10只(术后1、4、8周)。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造模,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所有动物行颅内多普勒(TCD)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作流体力学分析,处死行病理染色观察血管形态、血管内膜及中弹力层变化,免疫
目的探讨p16及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启动子在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中的甲基化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实验组,25例)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5例)的血清游离DNA中p16及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血清中的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52%(13/25),高于对照组的24%(6/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期刊
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关键基因的突变,也需要表观遗传修饰的共同作用。表观遗传修饰影响了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耐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行为。本文结合目前文献,拟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调控和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修饰在胰腺癌发生机制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中微小RNA(miRNA,miR)-105的表达,探讨其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病理级别的标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脑胶质瘤及癌旁组织中miR-105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miR-105在脑胶质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6.
目的探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蛋白的异常表达并构建其诊断模型。方法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联合弱阳离子磁珠技术对48例前列腺癌患者(含去势敏感组、去势抵抗组)及2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多肽组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共筛选出28个具有明显差异的多肽组份,以此构建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干预后的多肽指纹图谱,其中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报准确率最
目的探讨合适的兔VX2胰腺癌模型以及最佳的冷冻消融方法。方法采用VX2肿瘤组织接种兔胰腺建立VX2胰腺癌模型。实验兔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A:术中冷冻范围包括胰腺肿瘤和癌旁组织;治疗组B:术中冰球直径与肿瘤直径一致;治疗组C:术中冰球直径小于肿瘤直径;对照组:只行开腹手术。监测各组实验兔冷冻前后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和淀粉酶(AMY)水平变化以及记录生存期寻
目的观察Kai1基因在由结直肠息肉进展至结直肠癌,以及结肠癌侵袭转移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ai1在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80例结直肠腺瘤、40例结直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5例;不伴淋巴结转移者15例)中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探讨Kai1 mRNA的表达变化;并与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ai1在
目的探讨人破骨细胞中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1(PTPN11)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不同年龄组健康志愿者(青年组28例:20~45岁;中年组33例:46~60岁;老年组31例:61~80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破骨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空白组、Adv-PTPN11转染组。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TPN1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mRNA的表
目的探讨DOC2/DAB2结合蛋白(DAB2IP)基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2例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以及淋巴结组织中的DAB2I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AB2IP的表达在正常黏膜组织(高表达95例)中明显高于胃癌组织(高表达33例,P=0.000)和转移淋巴结组织(高表达20例,P=0.000),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肿瘤大小≥3 cm比<3 cm低表达: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