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研究

来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战略地位突出.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保护基础良好,但与全省其他区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保护和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任务也更为艰巨.为加快促进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北部生态发展区应坚持全域高水平保护,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全力筑牢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生态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融湾先行地和生态制度供给区,为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广东经验.
其他文献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加快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迫切需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明显提速,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与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东道国和主席国,我们以COP15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生物多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两大全球性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基于协同治理视角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国际共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梳理我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如下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制定协同治理政策制度框架;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调互动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协同治理提供空间保障;推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贸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价值观念上,赋予传统朴素的自然观以时代内涵,丰富和拓展了对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等关系的认识;二是在方法实践上,吸收传统生态治理智慧中的有益成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在表达方式上,对传统的生态话语实现现代转换,推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20年5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2030生物多样性战略:自然回归生活》(简称《2030战略》),旨在到2030年实现欧盟生物多样性恢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野火、食品安全和疾病风险的韧性,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领导作用.该战略主要包括保护地连通、自然恢复计划、保障措施和行动计划四部分内容,特别是明确表达了欧盟对COP15关于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六大主张.本文系统梳理了《2030战略》发布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针对COP15的主张和立场,最后提出如下建议:高度关注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自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但至今仍缺乏一部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本文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门立法的现实背景、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困境,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门立法的进路,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建议.
《欧盟绿色新政》被视为欧盟绿色转型的总体政策框架,其中提出了多项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政策,既包括与贸易环节直接相关的进口标准、经济手段、信息手段,也包括将会对国际环境与贸易规则产生影响的政策.欧盟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政策具有管控环节多、涉及行业和产品广、不断加严及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特点,可为我国更好地推动绿色转型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条约的实施和遵守是多边国际环境公约普遍面临的现实性挑战.为了加强缔约方对公约规定义务的履行,不同公约演化出了各具特点的遵约机制,并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如何加强履行,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目标成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国际社会对这一目标成果寄予厚望,而目标设立越高,对执行的要求也就越高.本文在分析遵约机制一般法律概念、相关环境公约经验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行机制历史沿革基础上,研究提出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应重视强化国家战略与行动计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安全,也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监测和评价土壤污染状况,首要任务是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环境背景点并监测其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本文通过梳理并分析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点布设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基于3S(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技术的土壤环境背景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首先对土壤环境干扰源进行分类,
《绿色未来:英国改善环境25年规划》是英国计划脱欧后实施的系列环境政策之一,提出了涵盖空气、水、废物管理、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十大目标,并列举了将采取的行动措施.本文系统回顾英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以该规划的十大目标为索引,列举英国最新的环境保护规划战略与政策,突出分析了该规划中生态优先、灵活评价、简政放权、自然资本等特色亮点,以期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35年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对我国政策建议如下:一是制定长远规划服务于中长期发展目标;二是赋予规划法
本文总结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七次大规模全国尺度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情况,简要介绍了每次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及重大意义,归纳了我国不同行业关于土壤调查、监测的相关标准,并从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等方面分别对农业土壤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现状进行了阐述.生态环境部门主要侧重于对土壤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农业农村(含林业和草业)部门主要侧重于对土壤营养元素及其有效态和理化指标的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含地质矿产)部门则主要侧重于对土壤化学组成元素含量的调查监测.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