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院系改革建设论纲与案例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产业院系改革建设,围绕“三大建设”即产业导向性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全产业链对接建设展开。其中,产业导向性建设在于为“重要实施载体”的建设确立方略,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是要通过“重要牵引载体”的建设而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全产业链对接建设则是通过“重要平台载体”的建设而全面落实这一“方略”和“长效机制”。在产业发展和职教发展上均具有样本意义的宁波,可以以案例启示和政策建议的方式来“浓缩版”地回应和践行“三大建设”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业院系;产业导向;产教融合;全产业链;宁波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1-0053-05
  产业院系是指高职院校为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所建设的一级组织或二级组织,一级组织是指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建设为产业学院,二级组织是指高职院校的全部或部分二级教学组织改革建设为产业院系。目前基于政策规制考量等原因,产业院系改革建设“框定”在二级教学组织。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两个坚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指示,产业院系改革建设的“载体性”意义由此凸显: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重要牵引载体;是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全产业链对接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产业院系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
  (一)产业导向性建设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循着市场需求而“变”,跟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并从“动”、“变”和“走”中达到“引(领)”的境界。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模式转型要求,市场需求是资源配置要求,显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即产业发展要求,作为落实模式转型要求和资源配置要求的要求,具有明确指向性(指向产业)和较强落实性(落实于产业发展)的特征。这意味着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具有传导性、延展性的功效——高职院校通过与市场变化的动态调适,服务于(服从或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既内生于这些要求,又会助推和牵引这些要求化作区域产业发展以至经济发展的实践。“‘内生于’ ‘助推和牵引’”的蕴涵是:由于主客观因素使然,高职院校在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悟蕴涵并显化其意义是:跟踪、贴近和引领,这是高职院校发挥引领区域发展作用的三重境界。
  于是,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这一新思路、新导向被提了出来;而践行这一新思路、新导向所找寻到的有效实施载体就是产业院系。这里,“产业导向性建设”为综合性概念,意指高职院校基于产业导向的各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产业院系建设是基于三重境界的现实性和愿景性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为“市场决定性精神”的塑造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这种与市场和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学校,致力于“市场精神”的塑造指明了方向。“市场决定性精神”与“市场精神”表述不同背后的意蕴是:鉴于教育领域和高职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对于教育资源和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宜提“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宜提“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业院系建设在这种“市场精神”的塑造中具有“桥梁”、“载体”、“纽带”、“推进器”和“反映”的功效。处在“中层设计”位置的产业院系建设,既是连接“顶层设计”和“基础设计”的桥梁,又是将“顶层设计”问题转化为“基础设计”问题从而化作实施问题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产业院系建设是将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或区域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联接的重要纽带,因而也是“两个转型”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器”。当然,产业院系建设态势还是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动态反映。这种“动态”反映既现实又前瞻。
  四大功效呈现的图景是:跟踪、贴近、引领,这是高职院校通过产业院系建设与区域发展构建良性生态关系的三重境界。达到“跟踪”和“贴近”境界,对于产业院系建设提出了现实性的紧迫要求,其背后是高职院校对于区域发展诉求的积极回应,但这种“应诉”仍然在适应性层面;逐步达到“引领”境界,这对于产业院系建设提出了愿景性要求,其背后是高职院校对于区域发展主动引领的诉求,这种“应诉”要跃升到引领层面。高职院校要借力于产业院系建设而在目前的区域局部性引领基础上逐步拓展和提升其引领能力。
  二、产业院系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牵引载体
  产业院系建设是高职院校通过全面推进产业导向性继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藉以融入区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因而,推进彰显产业导向价值、蕴含“市场精神”的产业院系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职教强国发展战略的有效探索。
  (一)从“三对接”到“五对接”都不离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主旨
  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以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要求,从岗位瞄准、毕业资质的职业性认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职业教育作为等方面,对“三对接”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无论是“三对接”还是“五对接”,其实质是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发展要秉持产业导向原则,其主旨是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通过一定机制或作用融为一体。这里的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的全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1]。   (二)专业(群)建设现状集中体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短板和由此生发的转型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上,还存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上的障碍。专业(群)建设可窥见一斑。由于历史原因,起步和成长中的职业教育专业制度基本沿用了学科性的传统专业制度,因而也在适当改造中承袭了其弊端。其一,专业建设封闭(或相对封闭性)形成的专业壁垒,限制了专业的服务能力,从而难以得到产业界的有效支持和参与[2];其二,专业建设应对市场能力疲弱,使学校难以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主体;其三,专业建设的实体性—— 被看作是一个(相对)固定不变的单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割和低效配置,从而难以“动”、“变”、“走”,更谈不上对区域发展的引领。这使得专业文化被稀释甚至荡然无存。正是如此,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学科性建设色彩依然存在甚至浓厚。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与产业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实现共生互赢,这亟待专业教学组织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为此,在专业(群)建设和组织结构跟进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淡化和摆脱学科性影响而向职业性转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型,但这仍然是第一次转型,还要实现第二次转型,即从职业性向产业性转型,而实现这一次转型既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又有赖于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成效。当然,职业性与产业性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产业性的产教深度融合内涵更加丰富、指向更加明确。
  产业院系建设被提上重要议程的原因在于其对于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具有牵引性功效,产业院系也由此担当了“牵引载体”的角色。产业院系出任这一重要角色,其实质是要补足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和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三个明显短板:一是实践技能训练等办学条件总体落后;二是办学资源分散且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三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健全。因而产业院系建设更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三、产业院系是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全产业链对接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产业院系建设能够打造“院系-市场”对接平台,将校企合作资源充分整合
  1.面对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院系
  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包括中游(中间市场)的加工制造环节,又包括上游(前市场)的研发设计环节、下游(后市场)的营销环节,以及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物流服务等服务环节、管理环节等。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价值链分析模型中指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竞争优势来自于整个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广告、品牌、包装、促销、分销以及售后保证等诸多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企业的相对成本,为造就企业独特的形象奠定基础[3]。因而,面对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院系,就将整个链上的企业以及链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涵盖进去了。从专业(群)建设来讲,既然产业是一个纵深概念,那么跟踪、贴近或引领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应是一个纵深概念。通过与产业链建立紧密联系,专业群也与产业链背后的产业群建立了紧密联系。这使得奠基于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院系建设既有更宽的人才培养视野,又更贴近区域产业升级动态和市场需求,从而更专注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因而,产业院系建设能够通过借力于产业链而充分整合链上资源,从而集成基于这个产业链的各种办学资源。这就能够使原来校企间“点对点”或校行(业)间“点对面”或校板块(块状经济)间“点对区块”的合作模式,扩充为一个市场导向的立体平台,从而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产业导向性以至产教深度融合的空间。当然,建设空间的扩大本身就是要求的提高。产业院系改革要求学校引导和指导教师从全产业链来学习、掌握并传授全系列的知识和技能。
  2.遵循推进时序建设产业院系
  基于全产业链的产业院系建设理念和实践,要求高职院校要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分析和动态把握产业链的人才结构,以此作为建设这种链式产业院系的前提和基础。
  鉴于此,产业院系建设的推进时序是:从产业链中间市场出发,以此为基础,深化后市场,努力拓宽前市场。确立这种推进时序是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产业链市场的表现:他们在产业链的中间市场领域最活跃,在产业链的后市场领域活跃于相对低端的部分,而在产业链的前市场领域则活力明显不足。因而高职院校建设产业院系,可从学校(学生)最活跃或者说最擅长的中间市场入手,以此向后市场深化、向前市场延伸,向整个产业链渗透。
  (二)产业院系建设能够以“产业院系—专业群—专业体系”优化“系(院)—专业(群)体系”
  高职院校推进产业院系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进行专业建制、如何构建动态适应或引领市场变化的专业(群)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先期的专业系,是基于学科体系即根据学科知识系统化设置的,与岗位对接度不高,进而对产业的反应度、配合度降低;而部分高职院校改学院—系—专业(群)体系为学院— 二级学院—专业(群)体系,其结果却是弱化了二级组织的专业建设功能而强化了其行政性功能。从专业建制角度看,这是从专业建设学科系(为主)建制向(二级)学院建制的改变。实践证明,(二级)学院建制即学院— 二级学院—专业(群)体制对专业建设的弊端仍然明显。第一,二级学院俨然是学校“事务性全权代表”和“派出机构”,无实质性专业建设自主权,因而无力、无心从事专业—产业整合工作。第二,强化了二级组织的学科性或“本科性”功能。二级学院一定意义上是本科学校学科性建设的“翻版”,这与职业教育及其专业的产业性建设本质相悖。第三,削弱了二级组织的专业建设能力。二级学院之下并无系——直接面对专业或专业群,这固然减少了层级组织,然而承担了更多非专业性功能或职能的二级学院,其行政性和综合性功能的强化,无意有意中屏蔽、淡化或弱化了其专业建设功能。正因如此,一级组织即学院使二级组织即二级学院“做实”而更具“产业性”的要求就无法实现。   变革这种建制不能回到学科系(为主)建制的老路,要走产业院系改革的新路。在产业院系—专业群—专业体系下,产业院系建设遵循的是产业链及其岗位的体系,因而决定了其下的专业群建设直接面对的就是整个产业链(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并涵盖链上企业所属的行业)及其岗位体系。产业院系建设通过建立这种群群链式组合关系,集成了专业链与产业链、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三对接”,更符合国务院提出的“三对接”的政策导向。
  
  四、宁波是产业院系改革和“三大建设”的浓缩样本
  由此可见,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院系改革理论研究,要在“产业”语境下和“三大建设”内容框架下,研究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产业院系集成优势和效应、专业群—产业群链式组合关系以及专业建制及其改革趋向等,为产业院系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还要研究产业院系建设样本城市、样本院校及其样本产业院系的选择等,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一)职业教育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正在构建一种新型生态关系
  宁波的经济成就特别是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民营经济、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成就,在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成就得益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与其职业(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形成的相得益彰关系。宁波通过在全国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成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会、建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举措,初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与产业发展基本衔接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4],已形成政府推进、学校主动、企业积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学制度—— 这种“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宁波模式”。2013年被批复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
  宁波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5],并在其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载体。由此,职业教育与宁波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正在构建一种新型生态关系,而兼具“高等性”的高职教育发展更能从层次和质量上代表宁波职业教育跟踪、贴近或引领产业发展的态势,产业院系则以其地位、功能和作用而成为这种新型生态关系构建的重要一环。
  (二)产业院系建设的产业甄选和实施学校的产业院系甄选
  关于产业甄选和与此相对应的院系甄选工作,原则上遵循推进时序,由粗到细设立,同时鉴于宁波双轮驱动、“双引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产业发展导向,先期试点的高职院校可先行设立先进制造业学院或系(以下以学院为例)、现代服务业学院,或根据自身优势、宁波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向将其细化。细化路径一为将“粗”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本身细化:一是将其细化为与宁波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学院,如设立互联网金融学院,但结合宁波“港通天下”的特点,其设立可更有特色一些,如设立航运金融学院或海洋金融学院;二是将其细化为与宁波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相适应的学院,如设立汽车学院、模具学院或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细化路径二是将“粗”产业按照产业链的环节进行细化,如设立工业设计学院等,然后在这些学院之下划分若干专业群及其专业,以此形成与宁波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建设新格局。
  表1是根据五所高职院校的专业依托和整合基础、根据宁波产业发展条件提出的优势或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建议。需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宁波传统产业占比仍然相当大,或者说,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仍显滞后,表1正是这一产业发展现状的反映。
  宁波案例对于高职院校产业院系建设的启示是:第一,产业院系建设,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跟进能力,做到“成熟一个、设置一个、建设一个、做好一个”,可选择产业相对成熟、示范和波及效应更明显的产业院系建设先行;二要动态跟进或引领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或成长性产业、趋势性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院系建设会引发治理建设学校治理建设,加快推进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并倒逼学校综合改革,或者说,产业院系建设会成为高职院校治理建设—组织结构变革—综合改革的新抓手。
  参 考 文 献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11-12.
  [2]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5-36.
  [3]姚奇富.制造业能级提升的金融服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2-113.
  [4]胡俊琴.“三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以宁波为例[J].职教通讯,2014(16):4-5.
  [5]史望颖.宁波职教改革力争“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个产业”[N].中国教育报,2014-06-28(2).
其他文献
1月16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英国科特布里奇学院在漯河举行合作办学课程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要是进一步讨论双方联合办学课程细节问题。双方就联合办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及教学督导进行了磋商。
2013年10月28~30日,由UNESCO-UNEVOC与俄罗斯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中心以及莫斯科教育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的UNESCO-UNEVOC欧洲和北美论坛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召开。会议主题是“推进TVET在青年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本次会议是“上海共识”发布后专门针对青年技能发展和绿色TVET召开的第四次地区会议。共107位来自欧洲、北美等地区22个国家的UNEVOC网络成员代表,
8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4—2016年)》。按照计划,每个县市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骨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县市政府重点举办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水平达到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标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县市政府举办的学校,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标准,部分学校进入国家一流中
入选理由 面对新环境与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坚持以提升员工专业知识与技能素养为中心,重新构建企业培训课程体系,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员工成长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步。  亮 点 宇通公司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针对新环境与新形势,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其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两个创新:一是将课程体系建设与任职资格项目结合起来,针对岗位任职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准确预估。基于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线性回归原理,构建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劳动力资源增量、口岸进出口总额为主要因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因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3~2017年天津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耦合性,但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
从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教育行动计划,到我国的委托管理模式,各国都很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提出,“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展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2014年2月26日,在新一届中央政府首次专题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一定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
作为黑龙江省北部的偏远小城,本着“把技术带给农业、把文明带给农村、把利益带给农民、把风险留在学校”的服务理念,引导职业学校带头创业,扶持典型创业,引领农民创业。该市把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相关专项资金都归口到市职教中心,并相继投入350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展开多形式、多渠道办学。为了给农民创业致富铺路架桥,该市依托市职教中心实施为农服务“一二三五”工程。市职教中心成立了创业服务部,
入选理由 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大力开展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体现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项具有基础性、开创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  事件回放 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历时两年研制完成的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共涉及18个大类410个专业。这项工作被称为“填补了中国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
入选理由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她的追求既简单而又很不简单。在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中,她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人物印象 在同事眼里,汪秀丽不仅是教学能手,更是一位“领军人物”。1997年,在全国职业教育面临滑坡的关键时刻,她接过了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的重担。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大中专学生不再包分配,高校扩招导致普高热升温,市场竞争激烈,许多职业学
入选理由 紧贴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办学,坚持产教融合、职教与成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山区发展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务尽心竭力,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亮 点 抚松县坐落在长白山脚下,有人口30万,属于典型的山区经济。为适应长白山旅游业大开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召开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要求把职业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抚松县职教中心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采取与当地初中联合、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