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创设情景,诱发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于观察;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四个方面论述教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
[关键词]诱发思维 展开想象 善于观察 逆向思维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承认思维决定于物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物质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物质的认识的深化和延拓,一个伟大的发现或发明往往源于一个思维的火花。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的生成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如何适时适度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真正的进入角色,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教师本身应首先加强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创造性素质在头脑中,时时刻刻利用课堂教学和其他一切条件,随时随地启发灌输创新思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诱发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疑问,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思维。
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布迷局:“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估计学生会回答:“因为铁比木头重”。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巨型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呢?”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却口欲言而不能,感到迷惑不解,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形成认之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从而诱发其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的投入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因此,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大大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
在这一实践中,鼓励学生想象要大胆,哪怕是荒谬的,只有大的想象才会有大胆的突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插上翅膀飞上天,这一想象在历史上认为是荒谬的,且有浪漫色彩的,正是出于此种大胆的想象,一百年前,美国人莱特乘坐自制的滑翔机,实现人类第一次飞跃,使这一“荒诞不经”的想法成为现实。
敢于善于想象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没有想象的思维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摄影,只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的必要前提。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事物,进而洞悉事物,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破除事物的表面,才能抽象出实质。牛顿在苹果树下发呆,观察苹果落地,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灯下祈祷,顶着来回摆动的吊灯出神,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不论摆幅大小,吊灯一次晃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最终推导了单摆周期公式。
观察应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要着重观察的准确性,中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快,反应灵敏。也正如此,在观察事物时,不免有肤浅,或不够准确的缺憾。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个故事,谈到一位化学老师将手指进入苦味溶液中,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品偿滋味,随后,老师要求学生效仿这种做法,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偿到了苦头,事后,大家才知道老师放入口中的手指根本就不是沾有溶液得手指,正式由于观察的不细致,才使同学们在仿照老师的做法时偿到了苦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否则就会产生与客观事物的偏离,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就不能正确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更不能正确地发挥创造性去抽象完善观察对象。
四、鼓励学生善于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改变一般的思维程序,遇到事物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考,分析问题,得出新观点。科学上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不乏其例。例如,发明家爱迪生,他在试验电话时,发现传话器的薄膜会随着说话的声音起伏而振动于是他想,如果把这种振动“倒过来”,结果会怎样呢?由此他发明了留声机。又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创造性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通过进一步的思索和反覆的实验,终于肯定了这个崭新的认识,并于1831年以其出色的实验结果给出决定性的答案。可见,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激出新的思维火花。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战斗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奋进。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二十六中分校)
[关键词]诱发思维 展开想象 善于观察 逆向思维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承认思维决定于物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物质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物质的认识的深化和延拓,一个伟大的发现或发明往往源于一个思维的火花。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的生成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如何适时适度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真正的进入角色,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教师本身应首先加强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创造性素质在头脑中,时时刻刻利用课堂教学和其他一切条件,随时随地启发灌输创新思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诱发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疑问,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思维。
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先布迷局:“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估计学生会回答:“因为铁比木头重”。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巨型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呢?”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但却口欲言而不能,感到迷惑不解,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形成认之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从而诱发其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的投入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因此,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大大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
在这一实践中,鼓励学生想象要大胆,哪怕是荒谬的,只有大的想象才会有大胆的突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插上翅膀飞上天,这一想象在历史上认为是荒谬的,且有浪漫色彩的,正是出于此种大胆的想象,一百年前,美国人莱特乘坐自制的滑翔机,实现人类第一次飞跃,使这一“荒诞不经”的想法成为现实。
敢于善于想象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没有想象的思维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摄影,只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的必要前提。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事物,进而洞悉事物,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破除事物的表面,才能抽象出实质。牛顿在苹果树下发呆,观察苹果落地,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灯下祈祷,顶着来回摆动的吊灯出神,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不论摆幅大小,吊灯一次晃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最终推导了单摆周期公式。
观察应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要着重观察的准确性,中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起来快,反应灵敏。也正如此,在观察事物时,不免有肤浅,或不够准确的缺憾。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个故事,谈到一位化学老师将手指进入苦味溶液中,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品偿滋味,随后,老师要求学生效仿这种做法,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偿到了苦头,事后,大家才知道老师放入口中的手指根本就不是沾有溶液得手指,正式由于观察的不细致,才使同学们在仿照老师的做法时偿到了苦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否则就会产生与客观事物的偏离,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就不能正确的发现其中的规律,更不能正确地发挥创造性去抽象完善观察对象。
四、鼓励学生善于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改变一般的思维程序,遇到事物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考,分析问题,得出新观点。科学上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不乏其例。例如,发明家爱迪生,他在试验电话时,发现传话器的薄膜会随着说话的声音起伏而振动于是他想,如果把这种振动“倒过来”,结果会怎样呢?由此他发明了留声机。又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创造性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通过进一步的思索和反覆的实验,终于肯定了这个崭新的认识,并于1831年以其出色的实验结果给出决定性的答案。可见,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激出新的思维火花。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战斗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奋进。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二十六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