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那么如何把心理教育与初中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把教材及教学目标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
比如,比如在教9上Unit3 Teenage problems这一单元时,除了明确认知、能力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方式, 同学们经过参与体验共同找出减压方式及应对的办法,培养了学生们在成长中必须具有的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备,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为“心理教育与英语课堂的整合”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首先,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会在兴奋的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尽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用具体的生活例子与学生进行对话交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激活兴奋点。为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备课,一些上课需要的教具,可发动学生从家里带回来,或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帮助画一些教学图片。这些教具出自学生之手,训练时他们就会倍感亲切,既增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其次,及时做出反馈,激励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通过反馈、纠正,从而认清自己知识缺陷,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一开始应难度适当,不能太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甚至逃避现实,以造成心灵危害。在学生对知识充分认识并反复操练之后,教师要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并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唤起他们继续拼搏的决心,从而实现让学生每堂课都保持兴趣,确保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三、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空间,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心理氛围,在学校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创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交流谈心,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改善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良好健康的心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授9A Unit2 Colour and moods这一课时。文章通过图片展示给我们颜色的种类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应用。在设计任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一间客厅、餐厅、卧室、及厨房。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从不同侧面表达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巧设活动,利用各种载体活化语言丰富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英语学科的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能使青少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
1.扮演角色,自编自演。全班学生按座位自然划分,可分为若干组。每组学生自由发挥,将课文内容通过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如在上7B Unit3 A Lucky Escape 这篇文章时,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自己自封为总导演,分设6个副导演,由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选定角色,课前由副导演组织排练,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一组一组学生的表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文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也减缓课文满堂灌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在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唱一唱。在教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我让学生一边唱那熟悉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一边想像此时的心情。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当一回记者。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比如在8A Unit4 Reading The Story of Xiwang 这一课学习完后,把学生分为3组:Hunters组、Farmers组、People组。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分别向Hunters组、Farmers组、People组同学问一些问题。学生在准备时,会充分地自主复习所教内容,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与滥杀动物的危害,感受到保护自然与动物的重要性。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总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的人才。
一、把教材及教学目标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
比如,比如在教9上Unit3 Teenage problems这一单元时,除了明确认知、能力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方式, 同学们经过参与体验共同找出减压方式及应对的办法,培养了学生们在成长中必须具有的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备,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为“心理教育与英语课堂的整合”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首先,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会在兴奋的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反之,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尽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气氛,用具体的生活例子与学生进行对话交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激活兴奋点。为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备课,一些上课需要的教具,可发动学生从家里带回来,或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帮助画一些教学图片。这些教具出自学生之手,训练时他们就会倍感亲切,既增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其次,及时做出反馈,激励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通过反馈、纠正,从而认清自己知识缺陷,并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一开始应难度适当,不能太频繁,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甚至逃避现实,以造成心灵危害。在学生对知识充分认识并反复操练之后,教师要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并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唤起他们继续拼搏的决心,从而实现让学生每堂课都保持兴趣,确保获得最佳心理效应。
三、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空间,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心理氛围,在学校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创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交流谈心,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改善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良好健康的心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授9A Unit2 Colour and moods这一课时。文章通过图片展示给我们颜色的种类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应用。在设计任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一间客厅、餐厅、卧室、及厨房。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从不同侧面表达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巧设活动,利用各种载体活化语言丰富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英语学科的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能使青少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
1.扮演角色,自编自演。全班学生按座位自然划分,可分为若干组。每组学生自由发挥,将课文内容通过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如在上7B Unit3 A Lucky Escape 这篇文章时,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自己自封为总导演,分设6个副导演,由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选定角色,课前由副导演组织排练,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一组一组学生的表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文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也减缓课文满堂灌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在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唱一唱。在教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我让学生一边唱那熟悉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一边想像此时的心情。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当一回记者。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比如在8A Unit4 Reading The Story of Xiwang 这一课学习完后,把学生分为3组:Hunters组、Farmers组、People组。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分别向Hunters组、Farmers组、People组同学问一些问题。学生在准备时,会充分地自主复习所教内容,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与滥杀动物的危害,感受到保护自然与动物的重要性。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总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