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到乙肝病毒感染“帮凶”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
  虽然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HBV),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很难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因为,在乙肝病毒入侵宿主、实现感染的过程中,它必须首先与相关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定蛋白质结合,这一特定的蛋白质被称为“受体”。然而,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什么,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终于发现了它。
  一个令人困扰谜团
  李文辉等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学术期刊《eLife》上。
  《eLife》是由3个全球顶级的科研资助机构——英国的威康信托基金会、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德国的马普学会于2011年6月宣布共同创办的。它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
  国际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它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篇发表在《eLife》上的论文介绍说,与人类乙肝病毒(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每年会杀死大约100万人。在全世界,有超过3.5亿的人被这一病毒感染。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D型肝炎病毒(HDV)。
  HDV即丁型肝炎病毒,它是乙肝病毒的卫星病毒。也就是说,丁肝病毒不能单独感染人体,要伴随着乙肝病毒,它才会出现。它们将被感染的人群置于了一个更高风险患上肝病的境地,包括癌症。
  据2010年12月,中华医学会的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一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显示,在中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大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这一数据是由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得出的。
  目前,人类已经知道,这两种病毒会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之后通过被“吞噬”从而进入肝脏细胞的内部。
  找到了“受体”,就可能找到出预防和治疗乙肝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过种种猜测、试图找到答案。但迄今,“受体”的身份仍旧是一个谜。
  这也难怪,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能感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实在太少了,这被认为是乙肝研究中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
  谁在协助乙肝病毒入侵
  在世界上,迄今人们已知的、容易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仅有3种——除了人类与黑猩猩,另一种叫“树鼩”。
  “树鼩”长着尖尖的嘴,身体只有10多厘米长,看上去有些像老鼠;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灌丛中,或是村寨附近。曾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树鼩是狐猴的“亲戚”而把它列入了灵长目;不过,另一些学者还是主张另立新目,将它归在了“树鼩目”下。
  由于可被用于实验的黑猩猩很少,人体的感染又很难追踪,李文辉的团队选定了树鼩,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这个区域名叫“关键受体结合区”,它已经被证实在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的感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这一蛋白叫做“肝脏胆酸转运蛋白”,简称“NTCP”,它通常参与胆酸在体内的循环。
  这个被发现的蛋白质,是不是乙肝病毒唯一的“受体”呢?李文辉博士介绍,在其他的可能性没有穷尽之前,并不能说它是唯一的,但它已经被证实在乙肝的感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寻找新药“开路”
  一旦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受体”,很多的谜团也将可能被破解。
  众所周知,由于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接触一般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它主要经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目前,对乙肝的预防,主要就是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
  得益于乙肝疫苗的使用,中国的乙肝趋势正在好转。一位从事乙肝临床医疗和研究的主任医师说,新发的乙肝病例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小年龄组的患者。
  比如,母婴传播多在分娩时,婴儿接触了携有乙肝病毒的母亲血液和体液。如今,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而在过去,由于乙肝疫苗的缺乏,1~2岁的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之后很多成了终身携带者,并最终发展成了慢性乙肝患者。
  目前,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多种手段,其中,最关键是抗病毒。不过,现有的治疗手段只限于控制病情,很难根除疾病。要最大限度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坚持服药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患者没有规范服药,有的私自停药、有的纠结于费用。这导致了一些乙肝的复发以及耐药出现,让后续的治疗更加复杂、困难。
  在同行专家看来,这一受体的发现,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也让乙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变得更有针对性了。
  其实,这一“受体”的发现还带来了另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处——那就是,它可能让更多的动物为乙肝的研究服务了。
  比如,猴子并不容易感染上乙肝病毒。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替换它们NTCP中的5个氨基酸,用人类的相应物取而代之,就可以让猴子很容易染上乙肝病毒,从而成为很好的动物实验模型。
  当然,这样借助NTCP感染乙肝病毒、丁肝病毒,可能会干扰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这一新成果也将引起一些医学科学家的兴趣。
其他文献
政务微博必须要保证转载信息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要竭力做到不造谣、不传谣。由于政务微博的权威性,如果其传递了不实的信息或者进行了传谣造谣,其恶劣影响将会比其他微博大得多。  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政务微博开始走进老百姓的视野,这些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网民沟通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与普通微博不同的是,由于政务微博背后一直有着政府职能部门的影子,它传递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目的:
  斑马鱼模型因其简单经济、与人类基因组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高度同源等优势,近年来在人类疾病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肺损伤(ALI)能够诱发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利用斑马鱼炎症模型评价了大黄素和3-脱水穿心莲内酯(3-DA)的抗炎活性,并探索了这两个化合物的抗ALI机制。
  方法与结果:
  1.大黄素和3-DA可提高炎症斑马鱼的生存能力,并抑制硫酸铜、尾部横切或卵黄囊注射LPS导致的炎症斑马鱼中性粒细胞的迁移。
  2.MTT法
对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的利用,恰恰给它的野生种群带来了威胁。  在“美丽中国”的感召下,央视一连串的曝光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正在全国铺开。在中国,从国家到地方,从执法者、盗猎者到售卖者、消费者……“如何切实让野生动物得到保护”这一个被有识之士呼吁了若干年的话题,终于让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在一起了。  触目惊心的杀戮  近期被曝光的、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发生在天津、江西等地
期刊
有人把它比作当代珍妮纺纱机,有人认为它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生活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互联网。它打印出了房屋、模型,未来也许是器官、食品……但目前看,它或许只是工业设计的利器和个人用户的玩物。  “3D打印”这一词语在今年刚出现的时候,它只被很多人当做奇闻异事而已。但随着打印楼房、汽车甚至肾脏的新闻出现,它开始被各路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有关它的各路消息也越来越多,不知是3D打印在这一年确实发展神速,
期刊
这是一幅如假包换的视错觉图像。排水槽的图像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人的眼睛。洗碗水和泡沫交织的厨房水槽中竟然形成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正是水槽排水时形成了这张视错觉图像。水在水槽中产生漩涡,从而创造了虹膜,而黑色的排水孔形成了眼球,泡沫则构成了眼睑  四足机器人探测核泄漏  在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东芝公司研发出新型的四足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将用于探测诸如核泄漏等危险地带  幽灵列车  如果你有一列这
期刊
肝细胞性肝癌(HCC)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中排名第三。到目前为止,HCC的治疗药物有限。中药是寻找和设计高效低毒的HCC治疗药物的重要来源。苦豆碱(ALO)是提取自中药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喹诺里西丁类生物碱,以往研究表明,ALO在多种肿瘤细胞上表现出抗肿瘤作用。然而,ALO对HCC的作用很少被研究,其潜在的机制仍然未知。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ALO的抗HCC活性并探索其潜在机制,为ALO进一步开发成为HCC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这辆以都市上班族为消费对象的电动代步车使用后悬摇臂双轮代替了电子平衡系统,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机械传动要比电子系统可靠很多,适合那些平衡感稍差的人群使用。此外,它的外观设计也与众不同,巨大的前轮同小后轮形成鲜明对比,尾灯造型也十分有趣,看上去略带宠物狗的感觉。  C字夹口鼠标  (意大利)  鼠标的小型化、无线化让其非常容易携带,但这仅限于我们有包包来专门放电脑的情况。实际上,短距离的移动人们还是会
期刊
11月22日-25日,2012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农业展览馆开展,其中被誉为“展中展”的台湾精品馆无疑是最大亮点。该馆内展出的132件精品是从1400多件台湾高端制造业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在开放首日,记者来到现场,亲自体验这些精品的科技魅力。  野外手机充电靠“自己”  产品名称:自行车绿能发电机  技能:野外给手机充电,或者提供照明  科技原理:这款绿能发电机能在人们运动跑步的时候把动能转化为电能
期刊
近日,网上出现一则这样的新闻:武汉38岁的赵小军爱吃柿子,到医院查出约3厘米×5厘米的胃结石。不愿做手术的他连续两个月每天大量喝可口可乐,胃石竟然消失了。联系到前段时间可乐能去除卫生间污垢、清理瓶胆等传闻,不少网友惊呼:可乐难道是万能的?也有人担心,可乐连结石都能溶解,对身体得有多大伤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袁捷告诉记者,在临床上用可乐融化胃结石已有一定的应用,他所在
期刊
成年人体内摄入的塑化剂可以在12至24小时内有一半及其代谢物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而大部分的塑化剂及其代谢物在24至48小时内由尿液或粪便排出。  塑化剂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去年上半年的台湾“塑化剂风波”曾轰动全球,当时受牵连的问题企业有几百家,影响到的产品有近千种。那么,这次白酒当中被检测出塑化剂,问题源头在哪?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11月18日,某财经网站以《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