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近几年推出了技术中心的课程新模式。2010年,学院批准27门核心技术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基于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探索工学结合教学的新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笔者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力求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院批准的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以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实践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装配、焊接、调试和质量控制,使学生掌握表面贴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Technology,SMT)中的印刷、贴片、焊接、检测技术及相关工具设备的调试与使用,使学生熟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过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重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的课程内容时,笔者从电子行业需求出发,从项目教学入手,设计了以一体化课程开发为基本依据的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及研究领域,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这门课中,我们设计了两项学习任务,一是机器猫的制作,二是表面贴调频收音机的制作,要求学生在两个任务下共完成五个项目的学习,以这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两项学习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方法及焊接技巧;了解表面组装技术,熟悉三种SMT组装结构及装焊工艺流程,了解锡膏涂敷工艺并能够操作锡膏印刷机;熟悉SMT元器件贴片工艺,并能够使用贴片机等。
二、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
2011年暑假,笔者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了解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多数学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专业主要培养SMT工程师,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表面贴装工艺编程、表面贴装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
目前几乎有90%的电子产品采用SMT工艺,为适应市场需求,在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表面贴组装技术实践内容的课时,使学生了解锡膏涂敷工艺并能够操作锡膏印刷机;熟悉SMT元器件贴片工艺并能够使用与维护贴片机。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具有SMT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以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学院在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上要不断创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定位为服务于本区域的电子企业,直接为现代电子制造业培养人才。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成为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具有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比重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院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项目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学院的一体化课程实行小班教学,所有的课程均在实训室进行,20人为一个小班。笔者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4个人一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一个项目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考核成绩,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工作都直接影响其他组员。因此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主动性,在共同的努力工作中,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学生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能力。
学院在骨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聘请了企业的专家进行课程建设指导。同样,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请企业的专家对学生的工艺技术进行指导,并且介绍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构建适宜的评价考核机制
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在这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不在于传统课程考试,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成果。在这门课中,我们主要通过五个项目来分别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照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我们对学生完成的各个项目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对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否明确;二是考核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撰写的项目报告的质量;三是考核学生是否能发现项目成品的质量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四是考察小组成员对于项目过程的记录情况;五是安排每一个小组进行项目答辩,项目组长作总体陈述,小组其他成员说明自己完成项目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通过这个过程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力求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做到过程与结果、能力与知识并重。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方式上,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作为考核标准,用上岗标准测试和完成规定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强化过程考核。
五、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工作过程更加严谨,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通过“教学做”的—体化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
[2]蒋桂梅.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覃云云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院批准的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课程之一。作为一门以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实践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装配、焊接、调试和质量控制,使学生掌握表面贴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edTechnology,SMT)中的印刷、贴片、焊接、检测技术及相关工具设备的调试与使用,使学生熟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过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重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的课程内容时,笔者从电子行业需求出发,从项目教学入手,设计了以一体化课程开发为基本依据的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及研究领域,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这门课中,我们设计了两项学习任务,一是机器猫的制作,二是表面贴调频收音机的制作,要求学生在两个任务下共完成五个项目的学习,以这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两项学习任务,使学生熟练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方法及焊接技巧;了解表面组装技术,熟悉三种SMT组装结构及装焊工艺流程,了解锡膏涂敷工艺并能够操作锡膏印刷机;熟悉SMT元器件贴片工艺,并能够使用贴片机等。
二、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
2011年暑假,笔者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了解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多数学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专业主要培养SMT工程师,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表面贴装工艺编程、表面贴装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
目前几乎有90%的电子产品采用SMT工艺,为适应市场需求,在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表面贴组装技术实践内容的课时,使学生了解锡膏涂敷工艺并能够操作锡膏印刷机;熟悉SMT元器件贴片工艺并能够使用与维护贴片机。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具有SMT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以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学院在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上要不断创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定位为服务于本区域的电子企业,直接为现代电子制造业培养人才。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成为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具有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综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比重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院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项目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学院的一体化课程实行小班教学,所有的课程均在实训室进行,20人为一个小班。笔者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4个人一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一个项目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考核成绩,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工作都直接影响其他组员。因此在项目任务的完成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主动性,在共同的努力工作中,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学生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能力。
学院在骨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聘请了企业的专家进行课程建设指导。同样,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请企业的专家对学生的工艺技术进行指导,并且介绍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构建适宜的评价考核机制
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在这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不在于传统课程考试,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成果。在这门课中,我们主要通过五个项目来分别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照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我们对学生完成的各个项目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考核。一是考核学生对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否明确;二是考核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撰写的项目报告的质量;三是考核学生是否能发现项目成品的质量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四是考察小组成员对于项目过程的记录情况;五是安排每一个小组进行项目答辩,项目组长作总体陈述,小组其他成员说明自己完成项目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通过这个过程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力求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做到过程与结果、能力与知识并重。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方式上,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作为考核标准,用上岗标准测试和完成规定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强化过程考核。
五、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工作过程更加严谨,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通过“教学做”的—体化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
[2]蒋桂梅.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