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级跳远第二跳的作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级跳远是由助跑、起跳、上板、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组成的,三级跳远的第二跳为跨步跳,在完整技术结构中它是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次跳跃。在其完成自身任务的过程中,既要顺利实现与第一跳的有机衔接,又要保证后继第三跳的起跳效果,从而形成合理的三跳结构比例,以利总成绩的提高。
  一、三级跳远完整技术动作分析
  在助跑阶段,运动员加速到最大可控速度,在助跑中,速度和步频应持续增加。单腿跳,应快而平,约占总成绩的35%,起跳方向应该向前,而不是向上;起跳腿向前上方提起,然后前伸准备着地,躯干保持正直;跨步跳阶段,约占总成绩的30%,持续时间应该与单腿跳相同,前腿几乎完全伸直,在空中摆动腿的大腿应高于水平姿势,躯干保持正直,摆动腿在着地前向前下方伸展;跳跃阶段运动员用另一条腿起跳,约占总成绩的35%,在起跳中支撑腿几乎伸直,身体姿势正直,在空中使用挺身式或蹲踞式技术,双腿应充分伸展。
  (1)第一、二跳动作分析。人体腾空后是按既定的抛物线轨迹运行的,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其运动路线和运行速度是不能改变的,身体各肢体间的相向运动只能起到维持运行轨迹平衡稳定作用。因此,任何企图以加快落地来增加起跳速度的想法都是徒劳的。但为了形成合理积极着地动作姿势,我们可利用秋千的荡摆原理。这便是我们所要提出的以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第二跳的技术特点要害所在。人体在荡秋千时,要想使自己荡得越来越高,两腿用力蹬伸的时机很重要。在人体随着秋千下落过程中,两腿应于接近支点投影点附近时发力,借助重力加速度的惯性把人体推出去再荡回来。同样,在三级跳远技术中,承担起跳任务的起跳腿在腾空下落过程中,重心(髋部)作为支点,两腿在交换合拢中应利用荡摆作用(原理)自然下落,逐渐合拢,在着地刹那,利用重力加速度惯性,主动积极地使起跳腿放髋驱使大腿带动小腿向后蹬划出,而摆动腿则以髋带动大腿向前摆出,利用蹬摆协调配合的“绞剪”动作做出第二跳的起跳动作,这便是实现第一跳与第二跳有机衔接的关键技术环节。
  (2)第二、三跳动作分析。第二跳(跨步跳)起跳蹬离地面后,人体进入第二个腾空阶段。当前,跨跳技术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英国三级跳远老将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起跳腿屈膝收小腿动作,一种是以俄罗斯三级跳远选手烈杰娃为代表的起跳腿直膝蹬直动作。第一种多见于男子运动员,第二种多见于女子运动员,目前女子也有向男子化靠拢的趋势,这说明第一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为屈膝收小腿技术能使身体局部重心向总重心靠拢,这将为下一跳的准备创造良好的前提,只有靠得紧,放得开,起跳时蹬摆速度越快,起跳效果才越好。而起跳腿直膝蹬直动作在对应的摆动腿转为起跳腿着地时,髋关节较为紧张,容易被顶死;同时,因为摆动腿转为起跳腿着地时,处于直膝的起跳腿相应变成摆动腿时,其局部重心距总重心较远,必将增加摆动半径和摆动距离,从而会使第三跳的起跳时间延长而影响起跳速度。
  在完成第二跳的起跳动作后,如何进一步取得跨步跳的效果呢?如果仅采用分解技术中的跨步跳动作,必然带来技术衔接上的困难。这是因为分解练习中的跨步跳与三级跳远完整技术中的跨步跳是有区别的,若不认识这种区别,运动员往往会用改变第一跳的技术特点与要求来勉强适应第二跳的技术结构,这是以牺牲第一跳为代价的顾此失彼,是得不偿失的。为此,仍旧要以新的思维观念来形成三跳动作技术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要求在矛盾普遍性中体现矛盾的特殊性,而矛盾的特殊性要统一到矛盾普遍性的整体中。仔细分析三级跳远的各跳起跳技术,第一和第二跳是同一条起跳腿来完成的,而第三跳则是由摆动腿来完成的。因此,在第二跳中仍然要强调第二跳是第一跳的延续,是同一起跳腿继第一次起跳腾空后的再起跳,第一跳和第二跳只是在腾空过程中动作结构不同而已。即第一跳腿上有交换,第二跳腿上无交换。第一跳时的起跳腿空中交换后进入第二跳仍要保持第一跳的起跳方式来完成起跳动作,此起跳腿仍要以髋带动大腿,大小腿折叠向臀部靠拢,迫使上体前移并略有前旋,從而驱使摆放腿充分向前顶以保持身体平衡。在做这一协调配合动作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整个人体在腾空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胸部在前方引领,膝在胸下方前顶的姿势。也就是说腾空时,身体的各局部肢体向总重心靠拢,保证身体重心按抛物线轨迹运行。
  二、影响三级跳第二跳效果的因素
  (1)第一跳过高过远。如果第一跳过高势必造成落地时支撑腿负担过重;如果第一跳过远会造成落地时支撑腿前迈,这些都会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影响第二跳的水平速度。破坏整个三级跳的节奏,从而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2)节奏感不强。立定三级跳远时无论是弹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三跳的节奏用音节表示为踏、踏、踏,这就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而较多的研究对象在训练时,却出现踏、踏、踏节奏的不平稳,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形成从高到低或高、低、中的曲线。这种错误的危害就在于不能建立正确的节奏感,不能把力量均匀地分配在三跳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较大。
  (3)上体姿势。起跳时上体保持直立或适度前倾,两腿做爆发式的蹬伸动作,其腾起角约为50°~60°,这与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有所区别,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
  (4)上下肢配合。身体的平衡主要是通过两臂的动作来控制,同时起到帮助身体更好地向前跃起的作用。在摆臂时注意向前摆动要用力,摆到与肩平齐时要突然停止,不能无限制地摆动,然后,双臂应自然地放至体后做好后一跳的准备动作。而摆动腿前摆要和起跳一致,摆动腿前摆与地面成平行并尽量停留一段时间,小腿则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起跳的效果,只有上下肢配合协调成为一体,才能使身体重心平稳,达到合理有效地起跳。
  (5)放脚不正确。立定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单足落地技术,一般讲求快速有力的积极扒地式落地动作,它的优点就在于:第一,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这样就加速了身体重心向支撑点前移的速度;第二,减少了起跳产生的制动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第三,有利于完成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在单足落地技术中常出现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前脚掌落地,它主要是由于摆动腿没有充分前摆至水平位置和脚尖没有勾起所造成,并且伴有上体前倾过大。这种错误在放脚时产生制动较大,对水平速度的损失有很大影响。二是脚后跟先落地,这种落地因为是滚动式放脚,所以加长了起跳腿落地时的缓冲阶段与蹬伸阶段的时间,同时起跳腿负担过重,出现第二次发力现象,对获得的水平速度破坏较大,影响了第二跳的效果。
  (6)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提高。由于立定三级跳远技术比较复杂,要想掌握它,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比如腿部力量,单脚跳落地后,支撑腿受到来自地面和身体的双向挤压,腿部力量小的考生往往出现腿打跪,第二跳根本不可能保持适宜的腾起角和必要的水平速度。对考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专项成绩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专项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
  总之,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第二跳效果的因素很多,只要在教学和训练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和改进,不断提高专项技术和专项素质,才能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成绩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朱凯,等.从雅典世锦赛看现代男女三级跳远技术[J].田径,
   1998(10).
  [2]李竹青.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三跳技术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
   1992(1).
  (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可以把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和管理文本、图形、声音及活动视频等的技术,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评优质课不能以是否用多媒体论断  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归类,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认为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