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纺织系2003—2009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系统调研了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状况,为我系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发展 工作对策
为更好地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状况及适应情况,掌握他们在各类用人单位评价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更清晰地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我系于2010年3月—6月期间,对分布在广东省内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了佛山、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区域的二十余家企业,调研对象为我系2003届以来的高职毕业生,调研形式以企业相关人员、毕业生座谈交流会和发放问卷调查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电话交谈,共对227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男生占35.2%,女生占64.8%。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系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人数达1400余人,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82%,总体就业率达99.65%,毕业生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经调查数据统计,我系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有92%以上属于纺织类企业及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企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有很大专业关联性的就业岗位,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与我系培养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是相适应的。在就业结构和就业区域方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和深圳占35%,其它珠三角地区占56%,珠三角以外地方毕业生人数较少,这说明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青睐。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
此次调研共设置了6大模块,包括专业对口率、就业区域、就业跳槽情况、薪酬情况、就业满意度等,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对口率:
◆跳槽次数:
◆目前的月平均收入:
1.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薪酬待遇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我系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虽然就业初期的起薪比较低,大多数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但是经过3~5年的工作锻炼和发展后,73%的毕业生能够拿到2500元以上的月薪,在相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大约有52%的毕业生就业后有过跳槽的经历,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还是比较高。
这些数据分析表明,毕业生在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对纺织行业有较深的了解,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我们走访的20余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意度都比较高,尤其体现在几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素质、责任感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过硬,工作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经过几年的培养一般都能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
不过,在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企业不仅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这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等,这也为我系今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指明了一个方向。
3.毕业生对我系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对某些课程设置、人文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使其更加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接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2)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2009年开始试行的“2 0.5 0.5”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程序的指导,尽可能早些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在校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
三、工作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系将结合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近些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把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立足于把毕业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企业留得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工学结合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的激烈、人才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越来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历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进一步开拓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殊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试点实施的“2 0.5 0.5”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缩短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适应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精心组织各类学生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心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进校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报告会,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相应的财务知识和运营知识,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引导学生在成功就业、优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创业,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树立全心全意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将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服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模式,强调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高效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招聘信息的更新频率,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及时、详细的招聘信息;定期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勇治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发展 工作对策
为更好地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状况及适应情况,掌握他们在各类用人单位评价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更清晰地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我系于2010年3月—6月期间,对分布在广东省内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了佛山、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区域的二十余家企业,调研对象为我系2003届以来的高职毕业生,调研形式以企业相关人员、毕业生座谈交流会和发放问卷调查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电话交谈,共对227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男生占35.2%,女生占64.8%。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系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人数达1400余人,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82%,总体就业率达99.65%,毕业生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经调查数据统计,我系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有92%以上属于纺织类企业及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企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有很大专业关联性的就业岗位,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与我系培养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是相适应的。在就业结构和就业区域方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和深圳占35%,其它珠三角地区占56%,珠三角以外地方毕业生人数较少,这说明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青睐。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
此次调研共设置了6大模块,包括专业对口率、就业区域、就业跳槽情况、薪酬情况、就业满意度等,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对口率:

◆跳槽次数:

◆目前的月平均收入:

1.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薪酬待遇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我系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虽然就业初期的起薪比较低,大多数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但是经过3~5年的工作锻炼和发展后,73%的毕业生能够拿到2500元以上的月薪,在相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大约有52%的毕业生就业后有过跳槽的经历,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还是比较高。
这些数据分析表明,毕业生在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对纺织行业有较深的了解,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我们走访的20余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意度都比较高,尤其体现在几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素质、责任感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过硬,工作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经过几年的培养一般都能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
不过,在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企业不仅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这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等,这也为我系今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指明了一个方向。
3.毕业生对我系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对某些课程设置、人文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使其更加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接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2)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2009年开始试行的“2 0.5 0.5”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程序的指导,尽可能早些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在校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
三、工作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系将结合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近些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把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立足于把毕业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企业留得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工学结合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的激烈、人才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越来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历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进一步开拓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殊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试点实施的“2 0.5 0.5”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缩短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适应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精心组织各类学生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心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进校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报告会,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相应的财务知识和运营知识,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引导学生在成功就业、优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创业,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树立全心全意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将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服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模式,强调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高效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招聘信息的更新频率,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及时、详细的招聘信息;定期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勇治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