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纺织系2003—2009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系统调研了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状况,为我系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发展 工作对策
  
  为更好地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状况及适应情况,掌握他们在各类用人单位评价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更清晰地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我系于2010年3月—6月期间,对分布在广东省内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了佛山、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区域的二十余家企业,调研对象为我系2003届以来的高职毕业生,调研形式以企业相关人员、毕业生座谈交流会和发放问卷调查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电话交谈,共对227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男生占35.2%,女生占64.8%。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系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人数达1400余人,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82%,总体就业率达99.65%,毕业生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经调查数据统计,我系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有92%以上属于纺织类企业及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企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有很大专业关联性的就业岗位,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与我系培养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是相适应的。在就业结构和就业区域方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和深圳占35%,其它珠三角地区占56%,珠三角以外地方毕业生人数较少,这说明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青睐。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
  此次调研共设置了6大模块,包括专业对口率、就业区域、就业跳槽情况、薪酬情况、就业满意度等,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对口率:
  
  ◆跳槽次数:
  
  ◆目前的月平均收入:
  
  1.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薪酬待遇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我系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虽然就业初期的起薪比较低,大多数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但是经过3~5年的工作锻炼和发展后,73%的毕业生能够拿到2500元以上的月薪,在相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大约有52%的毕业生就业后有过跳槽的经历,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还是比较高。
  这些数据分析表明,毕业生在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对纺织行业有较深的了解,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我们走访的20余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意度都比较高,尤其体现在几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素质、责任感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过硬,工作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经过几年的培养一般都能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
  不过,在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企业不仅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这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等,这也为我系今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指明了一个方向。
  3.毕业生对我系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对某些课程设置、人文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使其更加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接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2)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2009年开始试行的“2 0.5 0.5”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程序的指导,尽可能早些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在校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
  三、工作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系将结合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近些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把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立足于把毕业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企业留得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工学结合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的激烈、人才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越来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历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进一步开拓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殊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试点实施的“2 0.5 0.5”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缩短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适应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精心组织各类学生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心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进校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报告会,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相应的财务知识和运营知识,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引导学生在成功就业、优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创业,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树立全心全意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将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服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模式,强调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高效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招聘信息的更新频率,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及时、详细的招聘信息;定期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勇治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其他文献
今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世纪可染”为主题的李可染先生书画作品展。笔者在一个下午有幸认真欣赏了展出的每一件作品。现在想来,那个下午是一个令人振奋、激动的下午,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下午。笔者关注可染先生的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已经很多年了。以前的时候曾读到过李可染先生的很多书画作品,但原作看的很有限,这次与基本涵盖李可染先生所有风格作品的原作近距离
吴作人先生的作品,古今中外,绝无雷同。是先生的独特创造,融入了画家的性灵与品格,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作人先生是全方位的艺术家,文学、诗词、音乐、油画、国画、书法,无一不精。  ——沈左尧《大漠情——吴作人》  欣赏吴先生的素描,速写,水彩,再对照他有关美术基本有的论述文章,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加深对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获得如何正确地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启示。他在《基本功于艺术表现》一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的必然要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等的有机结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继承与发扬,需要中国室内设计师们不断提高自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再把这经验的总结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传统文化艺术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大放异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性电影节自1932年由意大利创办以来,威尼斯电影节不仅成为世界最具历史感的电影节,而且亦是世界享有盛名的偏重人文、创新与艺术的电影节。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更是俨然成为奥斯卡的前奏乐章。2017年8月30日,在威尼斯利多岛举办的世界电影节特别在上海亚太单元组织了“聚焦中国”展映活动,这一活动充分反映了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  中国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
日本动画题材丰富,受众广泛,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不失良好的创新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动画在日本开始风靡,并伴随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风格,被世人称为机甲动画。“机甲”一词来源于日文“メカ”(Mecha),是英文“机械”(Mechanism)与“机械的”(Mechanical)的缩写形式,它不仅分类丰富,同时还预示着未来社会的种种可能,是高科技与机械文化的代表,大众往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作为“日趋主流的商业平台”,抖音不仅是中国年轻人进行日常生活记录和视觉表达的重要平台,也引领着中国媒体的视觉化传播趋势。[1]在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借助商业平台的优势,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样态。商业平台也需要不断嵌入主流媒体生态中,以商业平台的自主性为依托,以传统主流媒体内容为资源,以主流化发展
“无焰殊灯照楚骚,暗惊心迹上秋毫,行文涩似填驴卷,求纸珍逾拾凤毛,难得故人逢念我,不知退笔不辞劳,客来倘问临池兴。唯望诗家噪一高。”  “异同刘柳不须刚,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知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  这是章士钊先生赠高二适先生的两首律诗。对高先生的人品,学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高先生的书法,尊之为“天下一高”,天下一高者,本代书
摘 要: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关键词: 习作教学 “个性”生命力 “花样”习作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是
日本电影《猫与爷爷》(ねことじいちゃん),根据猫莳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作品改编,由号称“全世界最会拍猫”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岩合光昭首次担任导演,于2019年2月22日在日本上映,并在2019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展映影片与中国观众见面。《猫与爷爷》并非单纯的“猫粉电影”,虽然猫的各种动态和静态画面足以撑起本部电影的半边天,但导演只是把猫作为烘托氛围、串联情节的作用,他将更多的镜头聚焦在老年群体身
边缘群体,“常常是文化冲突的产物,其特点是缺乏群体认同感,不认为自己真正归属于哪个文化群体,……面对不同群体的角色规范,边缘人往往无所适从,从而引发内心矛盾,导致身份的不确定,并形成独特的人格类型。”[1]“边缘”意味着与“中心”相对,边缘群体常常有着被“中心”或者“主流”边缘化的外在经历或者内在心理,处于一种在于而不属于的境地。  这种境地正暗暗契合了由于地理、政治、历史等因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