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处级干部为何成为“落马”重灾区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两会前夕,一家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0%网民认为县处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去年共立案4351件4624人,其中厅级干部26件26A、县(处)级干部194件198人;今年前2个月,全省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共查办贪污贿赂大案243件267人,其中查办县处级以上要案28人。
  首先,决策权、执行权相对集中,为县处级干部违纪违法创造条件。当前,从数量上说,居于县处级这个层面的领导干部所占比例较大。以省级机关为例,处级干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最后决策拍板的是厅局级领导干部,但处长这一级在政策制定、决策权的发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省级机关,“处长政治”之说由此而来。
  而到了县(区)这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处在“一把手”位置上。“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地位和“一把手”负总责的问责体制,促使权力向“一把手”集中。“办事一张条,用人一句话”,就是对县处级领导干部权力体现的最好注脚。手中握有决策权、执行权,自身不能很好地自律,就必然会走上腐败犯罪道路。
  其次,行政审批权、执法权过于集中且透明度不高,给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提供温床。从县处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最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是权力集中的环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利用权力搞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当前,虽然行政审批项目逐步减少,但审批权力却越来越集中。在领导班子的具体分工中,握有干部任用、人事调整、财务审批、物资配置等重要事项调控权的主要领导,一旦插手干预,必然直接影响着竞争的公平性。一旦进行权钱交易,就陷入违法违纪的泥潭。
  在县处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也有不少发生在国有企业。国企腐败案件又大多发生在垄断行业。如这几年我省查处的石化、盐业、钢铁等系统的窝串案。一方面,这些企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层权力高度集中。企业的领导人在资金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审批、物资采购选择、资金使用划拨、个人业绩考核等方面享有决定性权力。大权独揽,极易在投资决策上搞“一言堂”、财务管理上贪污挪用、用人上任人唯亲,甚至滥用职权,恣意妄为,一旦把手中的权力当作“资本”,不择手段挪用资金、索贿受贿、私分围有资产,便自然地走上违纪违法道路。
  再者,存在制度无效和失效的问题,缺乏制度的执行力。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据统计,某市制订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制度规定达28项。但是,问题依然发生了。关键在于并没有真正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规定,有些制度订立后收进小册子,鎖在了抽屉里,有的制度挂在墙上,只为装点门面。日常权力运行中依然我行我素。无视制度、蔑视规则,导致公众或者下属对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失去信心。外部监督不力,内部监督失效,当事者游离于规章制度之外,走向腐败是迟早的事。
  另外,在现实运作中,众多县处级干部向上升迁的通道相对狭窄、竞争更显激烈,导致大批县处级干部在升迁无望之后,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则是需要从制度层面深思的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
<正>中国的壁挂炉采暖市场正在趋于成熟,参与的品牌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消费也越来越趋于细分化。比如,在北京这样的集中供暖区域,为使供暖期前后可以更舒适,消费者也会安装燃
在收益共享契约模型中加入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分为制造商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和制造商不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行为两种情形,分别研究了不同情
<正>由于处于东西冷战的最前沿,柏林在东西德统一之前一直与"边缘"、"另类"等词相挂钩。但恰恰是这种"边缘"与"另类",使得柏林极少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开放以及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