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被“遮蔽”的教育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长期躬耕于教育史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把教育活动史并列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的最早提出者,在周洪宇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活动史不断向外、向内、向中深化和完善,向外深化为教育旅行史,向内深化为教育身体史、教育情感史,向中深化为教育生活史、教育交往史。
  《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一书是他在教育活动史研究领域的阶段性集成之作,作为“中国教育活动史专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理论性著作,2011年11月由华中科技出版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凝集了著者以往有关教育活动史的研究成果,而且把这些成果进行重新整理使之成为具有完整逻辑体系和严密研究框架的独立著作,在高品质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著作亟需涌现的今日,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该书重新建构了教育史学的理论体系,寻回被“遮蔽”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领域。对教育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是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史学科自身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以往各种教育史学论著大都认为教育史学是研究教育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对历史上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動的研究并未明确纳入到教育史学研究的对象之中,不可说不失为一大缺憾。
  周洪宇教授在该书中富有洞见地认为,教育活动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另外一个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对象,开创性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突破以往“见人不见行”、“见物不见事”的教育史学,研究教育史必须要研究教育活动史,这样就把曾被“遮蔽”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重新拉至学界的视野。周教授从教育活动史的性质、研究宗旨、研究重点、研究取向、史料观、方法论、叙事形式等最为基本的要素谈起,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科学、合理、严密、全面地论证了教育活动史作为教育史学科另一研究对象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合法性,构筑起教育活动史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部教育史学术著作,该书跳脱出传统教育史学的话语方式和叙事方式,以新颖的视角研究了历史上的教育活动。例如,在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时,作者从生活史的视角开创性地详细研究了陶行知师友交往活动,把陶行知与江浙教育前辈群体的交往、与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的交往以及与共产党人学生群体的交往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究,向我们展示了更为真实、更为具体的陶行知的日常交往活动,可以说从新的角度,研究了陶行知的交往群体在其人生定位、价值取向、理论创新与实践追求等方面产生的关键性影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不但把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把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活动列为研究内容,考察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华传播的过程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出美国教育家孟禄10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详细年表,以及深入研究了日本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坎坷人生和其创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动因。周教授从中外两个方面展示出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具体案例,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树立了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典范。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教育活动史作为教育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彰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勢必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周小益)
其他文献
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中国保监会湖北监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校方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校方责任险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解决好在武汉市校方责任保险推行工作中出现的现行赔偿限额无法满足教育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需求的实际问题,全面保障学校学生合法权益,武汉市教育局决定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对校方责任保险和附加校方无过
期刊
“语言是存在的家”。照本宣科事实上是一种语言的变相消失,也是一种教师自我存在的消失。它在教育中的含义,是用来形容我们讲课或发言时死板地按照课文及讲稿来,没有发挥,不
期刊
目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都表明西方膳食模式促进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而限食或植物多酚类例如绿茶多酚可以缓解这一进程。因此本研究观察绿茶多酚对三种膳食模式下大鼠肾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并探讨绿茶多酚缓解高脂状态下肾功能损伤及其可能相关机制。方法:体内动物实验,60只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6组:(1)标准饲料自由摄食组(STD);(2)限食组(DR,给予标准饲料组进食量的70%)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教育变革。目前,“我们”工作室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协同化治理、实践性研究、生长型课程、分享式学习、多元化发展等五大核心系统。  未来,美好的教育将不受限制在任何一个合适的时机都能生根发芽。未来学校,硬件条件的
期刊
一次,我在一所小学观摩一项学生活动.学校为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邀请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区内一些单位负责人和家长代表来校观摩.
期刊
从教师感兴趣的地方入手rn人与人的兴趣爱好各异.教师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也不尽相同.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发现和关注教师感兴趣的地方,以此入手找到他们的兴趣
期刊
当下,教育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学校管理与办学实践带来哪些启发和思考?又将给学校工作带来哪些改变和革新?将怎样助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一系列问题已然摆在了各中小学校管理者的面前,不容回避,也无可回避。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发展观,它要求教育者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待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  站在
期刊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时常在思考:作为一名非语文教师,跳出语文看教学,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教学?2010年2月5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署名咏梅的作者
期刊
兴趣、欲望和自信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基础。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它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展示着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体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主要是在户外活动,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主,它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更能充分表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课作为以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愉快的活动,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
期刊
作为一位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学者,周国平在他的新书中是怎样理解教育的呢?书名给出了答案:让教育真正回归“人性”,做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当代教育,更从一个父亲和被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现今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周国平在以哲学视角审视当前教育现象的同时,又以身份代入方式,从被教育者视角去体悟当前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教育从来都不是高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