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周恩来夫妇几经辗转来到重庆后,周恩来将父亲周贻能和岳母杨振德一同接到重庆化龙桥红岩村的八路军办事处居住。周恩来夫妇非常孝顺老人,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总要抽出时间看望他们。嘘寒问暖,以尽孝道。
1942年夏天,67岁的周贻能因病去世。1942年7月14日上午,周恩来夫妇在红岩村举行了100多人规模的简朴的悼念仪式,在董必武和当地党政负责同志的坚持下,将老人灵柩葬于小龙坎复元寺“八办”公墓(现沙坪公园后侧)。后来杨振德亦葬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由于公务缠身,祭扫两位老人墓地的事一直压在心头,未能成行。
1957年2月,周恩来率团出访亚非11国,回国途经重庆作短暂停留。在听取重庆市主要领导工作汇报时,周恩来听说两位老人墓地被作为革命公墓,当即严肃地指出:“二位老人于抗战时期在红岩村去世,葬于小龙坎墓地。他们的坟应从墓地移出,择地深埋……现在暂不动,等我与颖超同志商妥后再来处理。”
1958年11月中旬,周恩来派国务院副秘书长童小鹏处理此事。童小鹏赶赴重庆,并带了周恩来给重庆市委、市政府的亲笔信。信的内容如下:“家父和岳母的坟已没有保存的必要,应平坟还耕,将所占的田地交还农村生产队,请采用深葬法,应选好深葬的地点,不应占用熟田土,所动用的费用和人员工资由我个人支付……此事不要张扬,不要兴师动众,注意影响。”市委领导遵从周恩来指示,将任务转交给沙坪坝区委办理。
11月28日,在童小鹏的监督下,由12人组成的移葬队将两位老人的遗骨从墓穴中起出,火化后装入骨灰盒。移葬队随后选择离墓地30多米远的水田,排干水后挖出5米深的墓穴放入骨灰盒,最后封土放水,恢复成水田原貌。童小鹏对移葬全程拍照,连同移葬队工资造册表一并带回北京请周恩来夫妇审阅,这才了了周恩来的一桩心愿。
1965年,周恩来给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的侄子周尔萃写信并给生产队长汇款70元,在附言一栏写着:“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为稳妥起见,周恩来还给淮安县委和闸口大队发了专信:“国家耕地太少,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土方,不但扩大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我要带个头,将我周家祖坟全平掉,挖开深埋一米,寄70元钱作平坟的工资和赔偿青苗费用。”于是,周尔萃带领周氏家族青壮年花了几天工夫,将祖坟平整为一块粮田。
在周恩来的表率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1942年夏天,67岁的周贻能因病去世。1942年7月14日上午,周恩来夫妇在红岩村举行了100多人规模的简朴的悼念仪式,在董必武和当地党政负责同志的坚持下,将老人灵柩葬于小龙坎复元寺“八办”公墓(现沙坪公园后侧)。后来杨振德亦葬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由于公务缠身,祭扫两位老人墓地的事一直压在心头,未能成行。
1957年2月,周恩来率团出访亚非11国,回国途经重庆作短暂停留。在听取重庆市主要领导工作汇报时,周恩来听说两位老人墓地被作为革命公墓,当即严肃地指出:“二位老人于抗战时期在红岩村去世,葬于小龙坎墓地。他们的坟应从墓地移出,择地深埋……现在暂不动,等我与颖超同志商妥后再来处理。”
1958年11月中旬,周恩来派国务院副秘书长童小鹏处理此事。童小鹏赶赴重庆,并带了周恩来给重庆市委、市政府的亲笔信。信的内容如下:“家父和岳母的坟已没有保存的必要,应平坟还耕,将所占的田地交还农村生产队,请采用深葬法,应选好深葬的地点,不应占用熟田土,所动用的费用和人员工资由我个人支付……此事不要张扬,不要兴师动众,注意影响。”市委领导遵从周恩来指示,将任务转交给沙坪坝区委办理。
11月28日,在童小鹏的监督下,由12人组成的移葬队将两位老人的遗骨从墓穴中起出,火化后装入骨灰盒。移葬队随后选择离墓地30多米远的水田,排干水后挖出5米深的墓穴放入骨灰盒,最后封土放水,恢复成水田原貌。童小鹏对移葬全程拍照,连同移葬队工资造册表一并带回北京请周恩来夫妇审阅,这才了了周恩来的一桩心愿。
1965年,周恩来给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的侄子周尔萃写信并给生产队长汇款70元,在附言一栏写着:“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为稳妥起见,周恩来还给淮安县委和闸口大队发了专信:“国家耕地太少,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土方,不但扩大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我要带个头,将我周家祖坟全平掉,挖开深埋一米,寄70元钱作平坟的工资和赔偿青苗费用。”于是,周尔萃带领周氏家族青壮年花了几天工夫,将祖坟平整为一块粮田。
在周恩来的表率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