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栽培在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东北作为水稻主产地之一,其生产的优质水稻,为我国粮食产业做出重要贡献。水稻的栽培技术也倍受种植者们关注,研究与探析水稻的优质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106
1 栽培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灌溉设施有待更新
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会直接受到生长期水分的影响,由于灌溉设施落后,无法及时排出过多的雨水,遇干旱时又不能及时进行补水,那么水稻产量及品质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1.2 农业机械发展滞后
基于机械化整体结构配套不够合理;插秧机性能不够完好,而且价格较高,加之大部分稻农对规格化软盘或硬盘育秧技术不够了解,难以掌握先进规范的育秧技术,这些均对机械插秧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
1.3 预测与防治病虫害能力不高
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与进步,对天气的预测尽管也越来越趋于精准,但减轻由于不良天气对水稻生长的危害,还是缺乏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民对病虫害不够了解,做到提前预防很难,基于此,势必会影响到水稻的品质与产量。
2 解决与发展措施
2.1 选择合理种植地、水稻种子,确定最佳栽培方式
机插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将是最佳栽培方式。符合现代的农业需求,以及其发展方向;合理优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是与机械化操作有直接关系。
2.2 改进育秧及插秧的方式
育秧与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是否达到优质、高产及高效的关键环节。传统育秧与插秧,耗时费力,极易伤害到秧苗根。用双膜规格化软盘或硬盘育秧技术等,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单产,该技术秧苗成活率较高,对苗根没有伤害,同时生长迅速,并适宜运输,对农业的机械化操作非常有利。
3 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环节
3.1 选种、选地
水稻在选择品种上,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中早熟品种种植为主,原则上以优质、高产及抗逆性强、耐冷性强的品种。在合法经营单位进行购种,要购买质量合格的种子。
晾晒种子可使种子的活性与种子的发芽率得到提高,在配制好的盐水里进行浸泡种子,浸种是种子处理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浸种时放入恶枯灵,可较好的保护种子,还可防水稻的恶苗病、立枯病的发生。在秧苗移栽前7d,进行喷施“艾铜”,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纹枯病与稻瘟病等,如加入杀虫剂,可对水稻潜叶蝇起到防治作用。
在秧地的选择上,要选在地势较高、不积水,以及离水源较近和肥沃的稻田,并按常规育秧的做法,耙烂、耙平,以增施秧田基肥,早施腐熟、有机质肥料,进行培肥秧田。同时,稻田还应选择背朝风区、向着太阳的走势,以选择这样土地作为稻苗的栽培田较为适宜。
3.2 培育多蘖壮秧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可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或者旱育秧中苗移栽较为适宜,既有利于调节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还可减少病害的发生。壮秧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因壮秧可节省大田用肥、扩行稀植,以及降低群体起点、减少病虫为害,还可增强抗倒伏能力。通常壮秧有以下4种形态特征:秧苗矮壮,茎基扁蒲,叶身挺立不弯,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健壮;根多发白,发根力强,白根较多,没有黑根和腐根;叶色青绿,浓淡适宜,没有虫伤和病斑;生长整齐一致,清秀健壮。
3.3 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的防治
完善的田间管理工作,会对水稻的生长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只有田间管理的正确进行,才会保证水稻的高品质,以及高产率。如做好整地、施肥,以及提早插秧与合理密植、实行节水灌溉、晒田等相关技术环节,均会保证与促进水稻的品质和产率的提高。
在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上,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并提倡综合防治措施,如利用耕作、栽培、化学、生防等。水稻的病害很多,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还有白叶祜病及胡麻斑病等,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适当控制施氮量,调整株距及插秧规格等农艺措施进行培健壮的水稻群休,同时清除菌源与杂草,发病期间可选用叶青霜或艾铜等予以喷雾进行防治。还可按田间每隔4m左右的距离,放一盏振动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在栽培后15~20d后在每公顷的水田里,均可放置100只左右的水鸭,来防除杂草,以及抑制病虫的危害。秧田期与大田期分别要对稻蓟马以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进行及时有效防治。以上述相关措施,防治效果明显。另外,在苗期除草时,可用秧苗灵拌细沙,均匀地撒在床面上,进行封闭除草,该方法,除草效果较好。
总之,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要量较大的主粮。因此掌握与加强水稻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在改进与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水稻的优产、高产,不断完善栽培技术中的不足,共同努力把我国水稻种植技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106
1 栽培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灌溉设施有待更新
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会直接受到生长期水分的影响,由于灌溉设施落后,无法及时排出过多的雨水,遇干旱时又不能及时进行补水,那么水稻产量及品质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1.2 农业机械发展滞后
基于机械化整体结构配套不够合理;插秧机性能不够完好,而且价格较高,加之大部分稻农对规格化软盘或硬盘育秧技术不够了解,难以掌握先进规范的育秧技术,这些均对机械插秧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
1.3 预测与防治病虫害能力不高
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与进步,对天气的预测尽管也越来越趋于精准,但减轻由于不良天气对水稻生长的危害,还是缺乏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民对病虫害不够了解,做到提前预防很难,基于此,势必会影响到水稻的品质与产量。
2 解决与发展措施
2.1 选择合理种植地、水稻种子,确定最佳栽培方式
机插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将是最佳栽培方式。符合现代的农业需求,以及其发展方向;合理优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水稻栽培技术的提高,是与机械化操作有直接关系。
2.2 改进育秧及插秧的方式
育秧与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是否达到优质、高产及高效的关键环节。传统育秧与插秧,耗时费力,极易伤害到秧苗根。用双膜规格化软盘或硬盘育秧技术等,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单产,该技术秧苗成活率较高,对苗根没有伤害,同时生长迅速,并适宜运输,对农业的机械化操作非常有利。
3 水稻栽培的相关技术环节
3.1 选种、选地
水稻在选择品种上,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中早熟品种种植为主,原则上以优质、高产及抗逆性强、耐冷性强的品种。在合法经营单位进行购种,要购买质量合格的种子。
晾晒种子可使种子的活性与种子的发芽率得到提高,在配制好的盐水里进行浸泡种子,浸种是种子处理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浸种时放入恶枯灵,可较好的保护种子,还可防水稻的恶苗病、立枯病的发生。在秧苗移栽前7d,进行喷施“艾铜”,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纹枯病与稻瘟病等,如加入杀虫剂,可对水稻潜叶蝇起到防治作用。
在秧地的选择上,要选在地势较高、不积水,以及离水源较近和肥沃的稻田,并按常规育秧的做法,耙烂、耙平,以增施秧田基肥,早施腐熟、有机质肥料,进行培肥秧田。同时,稻田还应选择背朝风区、向着太阳的走势,以选择这样土地作为稻苗的栽培田较为适宜。
3.2 培育多蘖壮秧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可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或者旱育秧中苗移栽较为适宜,既有利于调节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还可减少病害的发生。壮秧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因壮秧可节省大田用肥、扩行稀植,以及降低群体起点、减少病虫为害,还可增强抗倒伏能力。通常壮秧有以下4种形态特征:秧苗矮壮,茎基扁蒲,叶身挺立不弯,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健壮;根多发白,发根力强,白根较多,没有黑根和腐根;叶色青绿,浓淡适宜,没有虫伤和病斑;生长整齐一致,清秀健壮。
3.3 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的防治
完善的田间管理工作,会对水稻的生长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只有田间管理的正确进行,才会保证水稻的高品质,以及高产率。如做好整地、施肥,以及提早插秧与合理密植、实行节水灌溉、晒田等相关技术环节,均会保证与促进水稻的品质和产率的提高。
在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上,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并提倡综合防治措施,如利用耕作、栽培、化学、生防等。水稻的病害很多,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还有白叶祜病及胡麻斑病等,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适当控制施氮量,调整株距及插秧规格等农艺措施进行培健壮的水稻群休,同时清除菌源与杂草,发病期间可选用叶青霜或艾铜等予以喷雾进行防治。还可按田间每隔4m左右的距离,放一盏振动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在栽培后15~20d后在每公顷的水田里,均可放置100只左右的水鸭,来防除杂草,以及抑制病虫的危害。秧田期与大田期分别要对稻蓟马以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进行及时有效防治。以上述相关措施,防治效果明显。另外,在苗期除草时,可用秧苗灵拌细沙,均匀地撒在床面上,进行封闭除草,该方法,除草效果较好。
总之,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要量较大的主粮。因此掌握与加强水稻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在改进与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水稻的优产、高产,不断完善栽培技术中的不足,共同努力把我国水稻种植技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