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近百年内飞速发展,在方方面面改变这人们的生活。大到航天航空,小到居家生活,你都可以看得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身影,它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但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遇到诸如智能化不足、性能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与其他的产业没有很好融合等诸多困境。本文将详细论述这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近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面对着越来越波涛汹涌的互联网时代浪潮。技术创新迫在眉睫,产业完善也必须加快脚步,还应该吸收来自于互联网时代的力量,进行产品性能的优化,满足用户的“智能个性化”要求,让整个产业焕发生机。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困境与原因简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近几年已经逐渐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百姓生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第一小节便是将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困境并且简析其原因。
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现有发展问题
1.11来自“个性化”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尊重每位使用者的“个性化”以及“智能化”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并不能顾及用户的所有“个性化”要求。这也就是说在“智能化”的发展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在大多数的产品实际上来看看并不“尊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满意度越来越差。如何做到产品“智能化”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大发展问题。但是同样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大进步方向,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
1.12产品性能尚需优化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数据的急剧增加无疑给创新带来很有利的条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电子信息产品日趋智能化。产品的稳定性却有待加强,唯有这样才可以取信于用户,产品的所有设置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兼容。这是因为每一个设置都会切实地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但是现在的许多“智能化”产品仍然换汤不换药,仅仅只是打着互联网创新的旗号,并没有将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
1.13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尚不完善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校园、智慧公交以及智慧城市等名词都被相继提出,这些都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大力融合,前景固然是光明的,但是现在融合并不尽如人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该将创新点放在如何与传统行业融合的更能发挥双方的优势。最终达到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的目的。同时,要把握融合的程度,注意实现融合的成本,不能只注意蓝图,不注意可行性。
1.2原因的简要分析
1.21陈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教授学生几十年前的“基础知识”上。固然基础是重要的地基,但是学生学习的东西有很大部分其实已经并不在当下用到了。虽然现在创新创业的比赛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比赛投入的成本与回报其实不成正比。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还是有待提升。
1.22技术资源尚有缺陷
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财力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上,但是较晚的起步时间。我国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核心技术上的资源短缺,导致没有创新动力,大多数的产品还是一味使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热情越来越低,也同样使得我国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差,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方向
2.1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升
虽然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核心技术仍然密不示人。我国必须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上提升研发能力。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加校企之间的大力交流,众人抬柴火焰高,提升我国的研发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能力。
2.2更加明确的分工
电子科学与技术虽然被定义成为一门科学技术,但是其实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必须要将这门技术精细化,这样才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创新出一个方向的技术,各种小方向的创新汇聚,带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整体创新。
2.3产品“个性智能化”
产品性能应该针對用户不同而侧重不同。换言之,产品应该做到“个性智能化”。互联网时代已经提供了海量的数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将在产品智能化上下功夫,使得产品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人体验。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途径
3.1培养人才利在千秋
只有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专精型人才,才可以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行业重焕生机。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更加精准的把握前沿技术。并且可以在企业中更加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3.2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已经无法进行阻隔,人们可以共享海量资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完全可以化用网络的力量,从企业到家庭的海量需求可以在资源共享平台中搜索。有志之士可以尽其所能解决问题。这样做,既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可以解决创新问题。
3.3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
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底蕴还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4突出行业优势
电子信息技术拥有极为高效的产能,节省大力人力物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必须和传统产业结合,用“新瓶装新酒”。这样的创新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且可以迅速的进行商业化,在市场环境中大展风采。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势不可挡,唯有大力创新,方能在时代中生存下来,并且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用户的个人体验,与此同时给广大人民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马腾野,信勇,王殿龙.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16,03
[2]高辉.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J].通讯世界,2017,12.
[3]杨刚.探析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创新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6.
作者简介:张昊天(1995-),男,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现就读于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近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面对着越来越波涛汹涌的互联网时代浪潮。技术创新迫在眉睫,产业完善也必须加快脚步,还应该吸收来自于互联网时代的力量,进行产品性能的优化,满足用户的“智能个性化”要求,让整个产业焕发生机。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困境与原因简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近几年已经逐渐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百姓生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第一小节便是将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困境并且简析其原因。
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现有发展问题
1.11来自“个性化”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尊重每位使用者的“个性化”以及“智能化”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并不能顾及用户的所有“个性化”要求。这也就是说在“智能化”的发展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在大多数的产品实际上来看看并不“尊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满意度越来越差。如何做到产品“智能化”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大发展问题。但是同样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一大进步方向,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
1.12产品性能尚需优化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数据的急剧增加无疑给创新带来很有利的条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电子信息产品日趋智能化。产品的稳定性却有待加强,唯有这样才可以取信于用户,产品的所有设置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兼容。这是因为每一个设置都会切实地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但是现在的许多“智能化”产品仍然换汤不换药,仅仅只是打着互联网创新的旗号,并没有将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
1.13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尚不完善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校园、智慧公交以及智慧城市等名词都被相继提出,这些都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大力融合,前景固然是光明的,但是现在融合并不尽如人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该将创新点放在如何与传统行业融合的更能发挥双方的优势。最终达到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的目的。同时,要把握融合的程度,注意实现融合的成本,不能只注意蓝图,不注意可行性。
1.2原因的简要分析
1.21陈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教授学生几十年前的“基础知识”上。固然基础是重要的地基,但是学生学习的东西有很大部分其实已经并不在当下用到了。虽然现在创新创业的比赛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比赛投入的成本与回报其实不成正比。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还是有待提升。
1.22技术资源尚有缺陷
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财力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上,但是较晚的起步时间。我国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核心技术上的资源短缺,导致没有创新动力,大多数的产品还是一味使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热情越来越低,也同样使得我国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差,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方向
2.1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升
虽然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核心技术仍然密不示人。我国必须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上提升研发能力。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增加校企之间的大力交流,众人抬柴火焰高,提升我国的研发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能力。
2.2更加明确的分工
电子科学与技术虽然被定义成为一门科学技术,但是其实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必须要将这门技术精细化,这样才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创新出一个方向的技术,各种小方向的创新汇聚,带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整体创新。
2.3产品“个性智能化”
产品性能应该针對用户不同而侧重不同。换言之,产品应该做到“个性智能化”。互联网时代已经提供了海量的数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将在产品智能化上下功夫,使得产品可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人体验。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途径
3.1培养人才利在千秋
只有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专精型人才,才可以让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行业重焕生机。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更加精准的把握前沿技术。并且可以在企业中更加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3.2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已经无法进行阻隔,人们可以共享海量资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完全可以化用网络的力量,从企业到家庭的海量需求可以在资源共享平台中搜索。有志之士可以尽其所能解决问题。这样做,既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可以解决创新问题。
3.3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
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底蕴还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4突出行业优势
电子信息技术拥有极为高效的产能,节省大力人力物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必须和传统产业结合,用“新瓶装新酒”。这样的创新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且可以迅速的进行商业化,在市场环境中大展风采。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势不可挡,唯有大力创新,方能在时代中生存下来,并且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用户的个人体验,与此同时给广大人民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马腾野,信勇,王殿龙.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16,03
[2]高辉.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J].通讯世界,2017,12.
[3]杨刚.探析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创新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6.
作者简介:张昊天(1995-),男,汉族,中共党员,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现就读于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