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一个事关国家大局的战略问题”,这是社会的共识。
按理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与之相对称的农村也要建设成为繁荣的社区,造就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职业农民。但现实是,时下农村出现了凋敝景象: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发展支撑几乎都是老人、小孩、懒汉、单身汉;撂荒现象严重,大片耕地荒芜;农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粮食安全堪忧……面对此情此景,如何破解“谁来种地”的困惑?
一是实现规模化经营。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农民开始日益富裕的原因,在于实行土地的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方面的改革,焕发出农民的极大生产热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时至今日,包产到户这种生产模式的潜力几乎挖掘殆尽,并且出现了时代局限性,即一户一小块责任田的农村生产方式,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家致富。“长远来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转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不这么走,种粮的比较效益很难上来。”全国政协委员黄鸿翔指出,种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有了规模化,才能达到农业标准化,科技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
二是培养职业农民。据统计,到2011年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洼地”与“短板”,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按理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与之相对称的农村也要建设成为繁荣的社区,造就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职业农民。但现实是,时下农村出现了凋敝景象: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发展支撑几乎都是老人、小孩、懒汉、单身汉;撂荒现象严重,大片耕地荒芜;农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粮食安全堪忧……面对此情此景,如何破解“谁来种地”的困惑?
一是实现规模化经营。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出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农民开始日益富裕的原因,在于实行土地的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方面的改革,焕发出农民的极大生产热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时至今日,包产到户这种生产模式的潜力几乎挖掘殆尽,并且出现了时代局限性,即一户一小块责任田的农村生产方式,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家致富。“长远来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转集中到少数大户手中,不这么走,种粮的比较效益很难上来。”全国政协委员黄鸿翔指出,种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规模化上下功夫。有了规模化,才能达到农业标准化,科技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
二是培养职业农民。据统计,到2011年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洼地”与“短板”,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