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对俄国国情的再认识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前 ,列宁着重强调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 ,并义无反顾地领导了俄国人民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十月革命后特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 ,列宁则更多地认识到了俄国的“半亚细亚国家”的国情 ,认为正是这一国情制约了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更进一步指出 ,俄国正处于相当长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作为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其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高度的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对俄国国情的新认识 ,是列宁晚年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依据。 Prior to the October Revolution, Leni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mperialist”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 and led without hesitation the Russian people’s struggl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m.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failure of “wartime communism” policy, Lenin realized more and mor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Asian countries of Russia” and believed that it was precisely this national condition that has restricted Russia’s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Lenin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Russia is in a historical period of considerabl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As a spe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its basic task is to solve the highly industrialized and modern tasks that other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under capitalism.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n Russia is the basic basis for Lenin’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Russia in his later years.
其他文献
简略回顾了我国著名电子技术及管理专家——陈克恭先生的业绩。陈克恭先生一贯勤奋好学、勇于实践、潜心钻研、敢于攀登。他倾注全力、一丝不苟、努力工作 ,为我国电子元件工
辩证法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逻辑普遍性的规范(颠倒)功能和对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功能的不断凸现、膨胀以及对此两者的对立统一之和解,从而导致以普遍共相吞食特殊性个体的恶果
本文主要出自于对哈耶克著作的理解,从哈耶克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人手,在超脱出纯伦理学视域,明辨自由概念的基础上,诠释了哈耶克对自由与责任之应有关联的把握,及其论点和探讨的视角
哲学思考从物理学的“场”和“场论”得到如下提示;将“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的观点引入哲学领域,并进行全面的拓展与全面的深化;以“非实体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参照系,为众多的哲
分析了海森伯矩阵力学和测不准关系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基础,并对其在"物理客体"和"物理实在"的哲学关系上所起的作用作了较为深入的挖掘.
本文对加工分离程序应用于高级内隐认知加工的可能性作了论证 ,并以内隐学习研究为例 ,进行了实验检验 ,证明其切实可行。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ac
一个人之所以无私利他 ,是因为他有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他爱人而生同情心和报恩心 ;他所以会目的害人 ,是因为他恨人而有嫉妒心和复仇心 ;他所以会有利己目的 ,是因为他爱自己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并对现代中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在肯定、利用儒家文化积极效用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它与现代社会制度及价值观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帕金森病 (PD)、帕金森病痴呆 (PDD)的发病机制及与载脂蛋白E (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对AD组 (48例 )、PD组 (5 4例 )、PDD组 (43例 )
本文概述了日本《朝日新闻》组织的一次关于“产前诊断—选择性人工流产”问题的讨论中读者们的不同观点 ,并表明这些不同观点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