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是妇科的常见病,我院属社区医院,近几年剖宫产率上升也出现子宫内膜异位与手术切口的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了子宫内膜异位于切口共6例,其中异位于腹壁切囗4例(1例误诊为术后伤囗感染),异位于会阴伤口2例。患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3岁,患病时间3月-15年,平均52个月,直径約为2.0-3.5Cm,6例均有手术史,腹壁异位于切口患者1例为多發病灶,其余5例为单发病灶。其中3例剖宫产术,1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会阴側切术。
1.2临床症状6例患者中有5例伴有月经经期瘢痕处疼痛,瘢痕附近扪及包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其中被误诊1例为卵巢囊肿术后腹壁切口旁引流处形成窦道。
1.3手术切囗内膜异位的诊断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
1)有腹部手术史或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缝合史。2) 手术切口处或附近处包块。3) 与月经相伴周期性切口瘢痕处疼痛, 经期增大, 经后缩小。4) 扪及切口处或附近包块,不活动,B超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肿块。
一般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可诊断。
1.4治疗效果诊断明确后6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1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原手术切囗下方,累及腹膜;3例位于皮下脂肪与腹直肌之间;2例会阴切口处位于会阴切口周围,未累及直肠及肛门。术中用钝性分离切除病灶及周围组织1cm。1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扭转坏死合并感染囊肿切除术后2月,切口左侧引流口旁反复流液,形成约10*0.5cm窦道,误诊为术后伤囗感染,运用抗生素及换药无好转,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病灶,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切口I期愈合出院。6例患者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因为上述6位妇女均为生育期为预防复发,均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北京紫竹药业,2.5mg/片每周2次)治疗6月,随访2年未复发。
2讨论
2.1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关于异位内膜的来源有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诱导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其他因素。医源性内膜种植,如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或分娩后阴切口出现内膜异位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1】.剖宫产发生内膜异位国外报道发率为0.03%-1%,国内报道0.03%-0.47%,常见经血逆流,而盆腔内膜异位症并不高的机制相似内膜碎片遗传特征,生物学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切口是否被子宫内膜污染,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并不少见,但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的发生率很低,可能与妊娠晚期子宫内膜种植力较低,产后激素体内雌激素迅速下降,种植的内膜不易生长有关【2】。
2.2治疗切口内异症的治疗,郎景和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3】。首选手术切除病灶,因为长径大于1cm的异位病灶单靠药物治疗较为困难,病灶增大会增加手术难度,且腹直肌前鞘切除过多缝合困难,不易完全切除病灶【4】。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良性病质,但却有恶性生物性浸润形易播散,术后复发与手术中切除病灶范围不够有关,应同时切除异位病灶周围至少1-2cm正常组织,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月经期或月经刚过,此时结节较大,界限清楚,容易切净【5】,减少复发。
孕三烯酮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抗雄激素和抗性腺效应,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细胞失和、退化,导致异位病灶萎缩、吸收。对肝脏影响小副反应低,用药量少、方便。
3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术中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以防宫内容物进入腹腔或腹壁切口,尽量避免多次宫腔的手术操作,缝合腹壁前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腹腔,防止子宫内膜细胞种植。
参考文献
[1][6]乐杰主编妇产科第七版,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325-331。
[2]朱兰、郎景和、辛峰等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80-81
[3]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与处理[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1);5-8.
[4]李丹、韩娅田,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9)700
[5]王蕾,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道),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5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了子宫内膜异位于切口共6例,其中异位于腹壁切囗4例(1例误诊为术后伤囗感染),异位于会阴伤口2例。患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3岁,患病时间3月-15年,平均52个月,直径約为2.0-3.5Cm,6例均有手术史,腹壁异位于切口患者1例为多發病灶,其余5例为单发病灶。其中3例剖宫产术,1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会阴側切术。
1.2临床症状6例患者中有5例伴有月经经期瘢痕处疼痛,瘢痕附近扪及包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其中被误诊1例为卵巢囊肿术后腹壁切口旁引流处形成窦道。
1.3手术切囗内膜异位的诊断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
1)有腹部手术史或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缝合史。2) 手术切口处或附近处包块。3) 与月经相伴周期性切口瘢痕处疼痛, 经期增大, 经后缩小。4) 扪及切口处或附近包块,不活动,B超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肿块。
一般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可诊断。
1.4治疗效果诊断明确后6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1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原手术切囗下方,累及腹膜;3例位于皮下脂肪与腹直肌之间;2例会阴切口处位于会阴切口周围,未累及直肠及肛门。术中用钝性分离切除病灶及周围组织1cm。1例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扭转坏死合并感染囊肿切除术后2月,切口左侧引流口旁反复流液,形成约10*0.5cm窦道,误诊为术后伤囗感染,运用抗生素及换药无好转,在硬膜外麻醉下切除病灶,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切口I期愈合出院。6例患者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因为上述6位妇女均为生育期为预防复发,均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北京紫竹药业,2.5mg/片每周2次)治疗6月,随访2年未复发。
2讨论
2.1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关于异位内膜的来源有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诱导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其他因素。医源性内膜种植,如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或分娩后阴切口出现内膜异位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1】.剖宫产发生内膜异位国外报道发率为0.03%-1%,国内报道0.03%-0.47%,常见经血逆流,而盆腔内膜异位症并不高的机制相似内膜碎片遗传特征,生物学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切口是否被子宫内膜污染,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并不少见,但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的发生率很低,可能与妊娠晚期子宫内膜种植力较低,产后激素体内雌激素迅速下降,种植的内膜不易生长有关【2】。
2.2治疗切口内异症的治疗,郎景和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3】。首选手术切除病灶,因为长径大于1cm的异位病灶单靠药物治疗较为困难,病灶增大会增加手术难度,且腹直肌前鞘切除过多缝合困难,不易完全切除病灶【4】。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良性病质,但却有恶性生物性浸润形易播散,术后复发与手术中切除病灶范围不够有关,应同时切除异位病灶周围至少1-2cm正常组织,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月经期或月经刚过,此时结节较大,界限清楚,容易切净【5】,减少复发。
孕三烯酮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抗雄激素和抗性腺效应,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细胞失和、退化,导致异位病灶萎缩、吸收。对肝脏影响小副反应低,用药量少、方便。
3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术中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以防宫内容物进入腹腔或腹壁切口,尽量避免多次宫腔的手术操作,缝合腹壁前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腹腔,防止子宫内膜细胞种植。
参考文献
[1][6]乐杰主编妇产科第七版,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325-331。
[2]朱兰、郎景和、辛峰等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80-81
[3]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与处理[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1);5-8.
[4]李丹、韩娅田,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9)700
[5]王蕾,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道),中国医药指南,2009,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