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知觉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点位知觉及厚度变化及两者间相互关系。并观察这些变化与轻、中度近视和不同设计镜片之间的关系。

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研究。对2015年1~4月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76例(142只眼)8~18 (11.96±2.68)岁,轻、中度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验配角膜塑形镜,随访观察并记录配戴角膜塑形镜1晚次日晨起摘镜后及摘镜后1 h和戴镜1周、3个月角膜5个点位(瞳孔中心、距离瞳孔中心3 mm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知觉值,以及戴镜1周、3个月相应点位角膜厚度值。

结果

(1)配戴角膜塑形镜1晚次日晨起摘镜后、摘镜1 h及戴镜1周、3个月角膜5个点位知觉与戴镜前(58.91±4.69、57.81±7.19、58.13±7.40、57.22±8.54、58.31±7.19)mm比较均降低,且戴镜1晚次日晨起摘镜后角膜5个点位知觉(49.98±12.63、48.07±14.85、47.40±14.32、47.89±13.92、47.19±14.42)mm最低,与摘镜1 h (51.46±12.48、49.03±14.60、49.94±13.35、49.91±13.25、49.76±13.3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瞳孔中心角膜厚度(分别为539.79±27.87、540.70±23.60)μm较戴镜前(546.52±31.88)μm降低,其余4点位角膜厚度(分别为670.36±37.53、627.67±35.19、652.41±32.34、620.10±33.28和678.29±32.98、636.30±24.03、648.92±25.57、623.03±26.93)μm较戴镜前(661.77±42.38、618.82±39.36、643.10±39.93、614.99±36.68)μm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配戴角膜塑形镜前、1周、3个月角膜(5个点位)知觉变化与相应时间相应点位厚度变化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032、 -0.044和-0.002,P值分别为0.39、0.25和0.9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角膜(5个点位)知觉及厚度变化在轻度和中度近视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角膜知觉及厚度变化在配戴不同设计镜片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6)随访期间,有2.1% (3只眼)发生角膜上皮少量点状荧光素染色,均发生在戴镜1周内,滴人工泪液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发现Ⅱ级及以上角膜着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1)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角膜知觉与戴镜前相比是降低的,而瞳孔中心角膜厚度较戴镜前降低,其余4点角膜厚度较戴镜前增厚。 (2)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角膜知觉变化与厚度变化无相关性。 (3)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角膜知觉及厚度变化与近视程度和镜片设计均无相关。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估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巩膜坏死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5年8月在莆田市第一医院眼科采用手术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巩膜坏死19例(19只眼)。术后随访6~24个月,疗效评估主要观察患者术后植片、巩膜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植片均成功贴附并巩膜生长良好,术后2~3周不适症状得到完全缓解。随访6~24个月,所有术眼无巩膜坏死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及眼前段结构变化。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奉贤区中医院眼科选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只眼为青光眼组,行超声乳化术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选取同期白内障患者86例86只眼为白内障组。应用Lenstar 900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比较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术
期刊
目的观察PTK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PTK手术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9例19只眼,所有病例均有反复发作的疼痛、畏光、流泪症状,经药物治疗效果差。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灰白水肿,上皮糜烂及大泡形成。术前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及角膜厚度测量。术中参数设定:能量密度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两种不同切口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非干眼患者146例(160只眼)。按随机表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72例(80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B组74例(80只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术前、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的干眼相关指标,包括主观症状问卷调查、泪膜破
目的观察在经典小梁切除术中运用可调节缝线联合抗瘢痕药物丝裂霉素C(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先后行双眼抗青光眼手术所有患者56例(112只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的右眼(共56只眼)纳入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的左眼(共56只眼)纳入对照组,仅行经典小梁切除术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系列研究。对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的CRVO-ME患者40例40只眼,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
目的探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复合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门诊就诊的9~14岁复合性近视散光(近视度-1.50~5.00 D,散光度-1.50~3.5 D)患者36例(68只眼)给予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分别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