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善,意为“金黄色的马”,是“贺兰山”的蒙语音译,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其间,总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中国第二,大漠雄浑,戈壁坦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玛瑙、碧玉、沙漠漆等独具大漠风情的戈壁石,使这里成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奇石胜地。
(接上期)
第三章:注力时段(2005年-)
许静
据统计,阿拉善从事奇石相关行业的人数约为3万多,占当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奇石产业的年收益在3.5亿元左右
石头,几乎与这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左旗石市迎来了一个繁荣而又严峻的阶段。一方面,众多以石为生的当地人发家致富,市场也进入了“卖价不卖量”的时期;另一方面,资源见底的局面无法继续让数量庞大的奇石从业大军继续过安稳的日子,市场必然迎来选择、淘汰和重新洗牌
资源篇:从卖出到买进
“以前是一个人看着一堆石头选,现在是一堆人围着一块石头抢。”有人这样形容目前阿拉善资源的紧张状况。多年经营葡萄玛瑙的金先生介绍,目前玛瑙山采挖的垂直深度已达八十米,产量明显减少,刚出矿的葡萄玛瑙卖价已达几十万元,随着深度的增加,采挖的投入更大,一旦深入到百米以下,炸药、照明、排烟、通风等设施造价将更高。过去采挖、进货两方议价的交易形式已被采挖、进货、管理处三方制约定价的方式取代。想在产地低价进石已完全没有可能,价钱出不到,石头很快会被别人抢走,有时玛瑙矿的价格比石店内同等品质石头的价钱还高面对着封山前金先生30万买进的石头,他一个劲儿地念叨着:“不会卖石头了……”
石商普遍反应,现在去牧区收不上石头,以前一年下牧区十几次,几乎每次都能进到十块八块好的,现在却一年也等不到一块像样的,竞争从进货就已经开始,以往人们诟病的喷砂、水洗等现象,现在已成为石头美容的行业潜规则,而被美容过的石头针对以“礼品”为购买目的的买家来说很有市场,数量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让左旗石商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找寻资源。
作为左旗市场中坚力量的二级石商,尤其是入市早、有经济实力的一批人,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他们在长时间的经营中完成了不仅是资金还有市场经验的积累,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生活已不成问题,手头上的好东西不会轻易出手”他们现在在市场上的身份,更多的时候是买家,除了本地其他石友手里的好石头,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全国市场,盯上了早期从左旗流出的精品。
左旗石友周先生今年去新疆旅游,在当地石友家看到一方像白菜的戈壁石,是此石友2003年花3000元从左旗买走的,周当即用高出原价十倍的价钱将石头买下,而这颗“白菜”七年后回到家乡,据说身价已过百万,奇石街上某石商2000年从玛瑙山上以32000元的价钱收回一块石头,不久以18万元价格卖出,2008年,他又以32万元的价格从外地将经过几次转手的石头购回,并称绝不会再轻易出手。
目前在奇石街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精品石都是近两年从外地高价购回的,以前建立的外地人脉,是为了找大买家卖石头,现在左旗人却找外地的朋友,寻觅散落的石头并千方百计往自己手里收,就像玛瑙山与石店现在常常会出现价格倒挂一样,左旗当地的石价与外地,包括当年出高价买石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往往有了差价不小的倒挂现象,这使左旗石商的回购行动成为可能。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处产地的左旗石商无疑对市场走向的变化更加敏锐,行动也更迅速。
市场篇:从资源地到集散地
据左旗观赏石协会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戈壁石真正进入卖价而不是卖量的阶段。往年开价几万元的石头,目前市场价都在十五六万。销售可观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尾声。能否正确应对当前的局面,决定了今后整个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影响每一个石商的命运。左旗石界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打破旧的市场格局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把握机会,抓住资源,有效利用,良性循环。问及今后的发展策略,他们认识到仅仅依托资源生存是没有前景的。从单一的产地市场向奇石集散地市场发展,成为当地石友的共识。
这一时期,左旗市场对于外来资源采取了敞开胸怀,多多益善的态度。石友的产地意识渐渐淡化,只要符合赏玩要求、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不断涌现的新石种都会被当地市场接受。先是产地相邻、资源特点近似的石种,由于引进便利,赏玩方式相似,收藏和经营起来没有障碍,如外蒙、新疆等地的戈壁石、硅化木,碧玉等,以及近来市场大热的管状玛瑙,都属此列。外蒙的牧民借路途之便,在左旗西边额济纳旗和北边乌拉特中旗口岸定期开放时拉货过来,已成为重要的资源提供者。
随着资源紧张的进一步加剧,左旗市场对不同石种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新疆彩玉、藏瓷在左旗升值的先例,吸引了外地石商不远万里将奇石运到左旗。本月初,一车红碧玉还未开箱就被抢购一空。记者在当地采访之际,又恰遇一货车藏瓷刚刚运到,这已是这个月的第二车了。货车刚停到奇石街路边,就有不少附近石商驻足挑货。货主听说藏瓷在这边畅销,赶了3000多公里的路程,拉来近三十吨货,除藏瓷外还有十几块藏翠,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车石头几天里销售一空,当地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已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市场决定一切。以前只看本地石头,甚至只经营单一石种的石商,也不得不开始多元化的尝试,而入市较晚的石商,则一开始就采用多种兼营的战略。在市场需求面前,左旗人迅速抛弃了产地石友容易出现的思维和赏玩局限,只要是被普遍接受和需要的石种,他们几乎都有涉猎,对像藏瓷、新疆彩玉、南非红碧玉、缅甸树化玉等相对新兴的石种,关注程度则更高。
本地强劲的购买力为外地石种提供了肥沃的市场土壤。引进石种品种多、范围广、风格多样;引进范围辐射到全国乃至国外。主动的出击也好,无奈的选择也罢,外来石种的引进客观上不仅丰富了市场,促进了市场升级的加速,也带来了赏玩理念的变化更新,让左旗石友的赏玩思路更加丰富和开阔。而经营外地石种也是保留本地精品、以商品养精品的战略选择。同时,石头深度开发、奇石、宝玉石、工艺品多种兼营等方式也在市场出现,至于今后走势如何,还需静待发展。
就在本文采写之际,左旗大型奇石城正在兴建,预计今年5月即可投入使用,目前商铺已销售一空。奇石城投资方、左旗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石多才说,筹建奇石城之初还为商铺是否会闲置担忧,但事实证明我们在发展思路和观念上仍有限制。奇石城商铺的热销也为石多才下一步筹建奇石广场提供了启示。计划中,奇石广场将是以奇石为主,集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占地300亩,预计投资10亿元,是左旗西片区改造的重点工 程。奇石广场将于今年春天动工,预计三年建成。这将为阿拉善向西北乃至全国奇石集散地发展提供有利的硬件基础,左旗人创建大型集散地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
人物篇:从远方到身旁
阿拉善奇石市场几经发展的同时,支撑市场的主要买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早期银川人助力,中期台湾、广州、柳州等地收藏群体介入,而目前阶段,能源富集地区的买家又接过了接力棒,成为进军左旗的主力。
据了解,近两年鄂尔多斯、乌海、包头、宁夏青铜峡等地的新兴买家层出不穷,为当地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买家实力强劲,出手果断。据有关人士估测,每年他们至少为左旗注入几千万元资金。这些买家的购买目的兼有礼品、装饰、收藏多种,少则一年来一两趟,多则一年来七八趟,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销售网络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市场,也为本地奇石实现“卖价而非卖量”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基础的稳固和对产地资源、市场行情的深入了解,本地石商的购买力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份额。本地石商间互相倒手频繁,增加了市场活跃度。以石商富义年为例,他的石头多是从身边石友、开店同行那里倒手过来的,手头的资金不等下到牧区已经变成石头了。左旗的李先生不是石商,也非藏家,在开店、搞石头的朋友们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奇石的日趋珍贵和留住资源的重要。2010年11月,他花了30万元购进62块石头,而卖家就是奇石街上开店的石友。李先生说,购买的这批石头目前还不打算卖出,而且碰到合适的还会继续买进。可以看出,本地石商凭借已有的市场经验在为下一步资源枯竭做准备了。
以前左旗人把目光投到外部,他们去上海、广东赶展,结交外地买家,希望自己手里的石头尽快脱手变现。现在许多本地石商也成了真正的大买家,往往在一二手进货时就能出到几十万、上百万的高价。本地良好的销售态势,使多数石商对参加石展不再热心,他们更愿守着石店坐等生意上门。因为戈壁石早已名扬海内外,左旗当地才是生意最好、利润最高的市场。同时,产地牧民逐渐形成赶展大军,在各地石展上以小精品、通货为主打,销售可观。有些赶展赶出了名,短短几天展会也可以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本地市场正在将牧民培育成成功石商,将石商转变为实力买家。曾经让左旗人翘首热盼的大家,如今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就是他们自己。
左旗石界正在改变中向前迈进。这是一个纷繁而复杂的阶段。当地石界主动应对的姿态令人欣喜,而市场在经历着乐观繁荣同时的纷纭芜杂,也期待着更多的战略规划和理性引导。
结语
2008年,阿拉善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了“观赏石之城”的美誉,奠定了资源市场的优势地位。阿拉善奇石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辉煌与考验,阿拉善奇石曾经的光荣照耀着所有热爱自然、热爱奇石的人们,而在繁荣的道路上寻求新的方向,则是阿拉善人抵达下一个辉煌梦想的起点。
(接上期)
第三章:注力时段(2005年-)
许静
据统计,阿拉善从事奇石相关行业的人数约为3万多,占当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奇石产业的年收益在3.5亿元左右
石头,几乎与这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左旗石市迎来了一个繁荣而又严峻的阶段。一方面,众多以石为生的当地人发家致富,市场也进入了“卖价不卖量”的时期;另一方面,资源见底的局面无法继续让数量庞大的奇石从业大军继续过安稳的日子,市场必然迎来选择、淘汰和重新洗牌
资源篇:从卖出到买进
“以前是一个人看着一堆石头选,现在是一堆人围着一块石头抢。”有人这样形容目前阿拉善资源的紧张状况。多年经营葡萄玛瑙的金先生介绍,目前玛瑙山采挖的垂直深度已达八十米,产量明显减少,刚出矿的葡萄玛瑙卖价已达几十万元,随着深度的增加,采挖的投入更大,一旦深入到百米以下,炸药、照明、排烟、通风等设施造价将更高。过去采挖、进货两方议价的交易形式已被采挖、进货、管理处三方制约定价的方式取代。想在产地低价进石已完全没有可能,价钱出不到,石头很快会被别人抢走,有时玛瑙矿的价格比石店内同等品质石头的价钱还高面对着封山前金先生30万买进的石头,他一个劲儿地念叨着:“不会卖石头了……”
石商普遍反应,现在去牧区收不上石头,以前一年下牧区十几次,几乎每次都能进到十块八块好的,现在却一年也等不到一块像样的,竞争从进货就已经开始,以往人们诟病的喷砂、水洗等现象,现在已成为石头美容的行业潜规则,而被美容过的石头针对以“礼品”为购买目的的买家来说很有市场,数量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让左旗石商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找寻资源。
作为左旗市场中坚力量的二级石商,尤其是入市早、有经济实力的一批人,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他们在长时间的经营中完成了不仅是资金还有市场经验的积累,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生活已不成问题,手头上的好东西不会轻易出手”他们现在在市场上的身份,更多的时候是买家,除了本地其他石友手里的好石头,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了全国市场,盯上了早期从左旗流出的精品。
左旗石友周先生今年去新疆旅游,在当地石友家看到一方像白菜的戈壁石,是此石友2003年花3000元从左旗买走的,周当即用高出原价十倍的价钱将石头买下,而这颗“白菜”七年后回到家乡,据说身价已过百万,奇石街上某石商2000年从玛瑙山上以32000元的价钱收回一块石头,不久以18万元价格卖出,2008年,他又以32万元的价格从外地将经过几次转手的石头购回,并称绝不会再轻易出手。
目前在奇石街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精品石都是近两年从外地高价购回的,以前建立的外地人脉,是为了找大买家卖石头,现在左旗人却找外地的朋友,寻觅散落的石头并千方百计往自己手里收,就像玛瑙山与石店现在常常会出现价格倒挂一样,左旗当地的石价与外地,包括当年出高价买石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往往有了差价不小的倒挂现象,这使左旗石商的回购行动成为可能。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处产地的左旗石商无疑对市场走向的变化更加敏锐,行动也更迅速。
市场篇:从资源地到集散地
据左旗观赏石协会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开始,戈壁石真正进入卖价而不是卖量的阶段。往年开价几万元的石头,目前市场价都在十五六万。销售可观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尾声。能否正确应对当前的局面,决定了今后整个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影响每一个石商的命运。左旗石界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打破旧的市场格局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把握机会,抓住资源,有效利用,良性循环。问及今后的发展策略,他们认识到仅仅依托资源生存是没有前景的。从单一的产地市场向奇石集散地市场发展,成为当地石友的共识。
这一时期,左旗市场对于外来资源采取了敞开胸怀,多多益善的态度。石友的产地意识渐渐淡化,只要符合赏玩要求、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不断涌现的新石种都会被当地市场接受。先是产地相邻、资源特点近似的石种,由于引进便利,赏玩方式相似,收藏和经营起来没有障碍,如外蒙、新疆等地的戈壁石、硅化木,碧玉等,以及近来市场大热的管状玛瑙,都属此列。外蒙的牧民借路途之便,在左旗西边额济纳旗和北边乌拉特中旗口岸定期开放时拉货过来,已成为重要的资源提供者。
随着资源紧张的进一步加剧,左旗市场对不同石种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新疆彩玉、藏瓷在左旗升值的先例,吸引了外地石商不远万里将奇石运到左旗。本月初,一车红碧玉还未开箱就被抢购一空。记者在当地采访之际,又恰遇一货车藏瓷刚刚运到,这已是这个月的第二车了。货车刚停到奇石街路边,就有不少附近石商驻足挑货。货主听说藏瓷在这边畅销,赶了3000多公里的路程,拉来近三十吨货,除藏瓷外还有十几块藏翠,价格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车石头几天里销售一空,当地市场对资源的需求已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市场决定一切。以前只看本地石头,甚至只经营单一石种的石商,也不得不开始多元化的尝试,而入市较晚的石商,则一开始就采用多种兼营的战略。在市场需求面前,左旗人迅速抛弃了产地石友容易出现的思维和赏玩局限,只要是被普遍接受和需要的石种,他们几乎都有涉猎,对像藏瓷、新疆彩玉、南非红碧玉、缅甸树化玉等相对新兴的石种,关注程度则更高。
本地强劲的购买力为外地石种提供了肥沃的市场土壤。引进石种品种多、范围广、风格多样;引进范围辐射到全国乃至国外。主动的出击也好,无奈的选择也罢,外来石种的引进客观上不仅丰富了市场,促进了市场升级的加速,也带来了赏玩理念的变化更新,让左旗石友的赏玩思路更加丰富和开阔。而经营外地石种也是保留本地精品、以商品养精品的战略选择。同时,石头深度开发、奇石、宝玉石、工艺品多种兼营等方式也在市场出现,至于今后走势如何,还需静待发展。
就在本文采写之际,左旗大型奇石城正在兴建,预计今年5月即可投入使用,目前商铺已销售一空。奇石城投资方、左旗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石多才说,筹建奇石城之初还为商铺是否会闲置担忧,但事实证明我们在发展思路和观念上仍有限制。奇石城商铺的热销也为石多才下一步筹建奇石广场提供了启示。计划中,奇石广场将是以奇石为主,集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占地300亩,预计投资10亿元,是左旗西片区改造的重点工 程。奇石广场将于今年春天动工,预计三年建成。这将为阿拉善向西北乃至全国奇石集散地发展提供有利的硬件基础,左旗人创建大型集散地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
人物篇:从远方到身旁
阿拉善奇石市场几经发展的同时,支撑市场的主要买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早期银川人助力,中期台湾、广州、柳州等地收藏群体介入,而目前阶段,能源富集地区的买家又接过了接力棒,成为进军左旗的主力。
据了解,近两年鄂尔多斯、乌海、包头、宁夏青铜峡等地的新兴买家层出不穷,为当地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这些买家实力强劲,出手果断。据有关人士估测,每年他们至少为左旗注入几千万元资金。这些买家的购买目的兼有礼品、装饰、收藏多种,少则一年来一两趟,多则一年来七八趟,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销售网络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市场,也为本地奇石实现“卖价而非卖量”提供了条件。
随着经济基础的稳固和对产地资源、市场行情的深入了解,本地石商的购买力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份额。本地石商间互相倒手频繁,增加了市场活跃度。以石商富义年为例,他的石头多是从身边石友、开店同行那里倒手过来的,手头的资金不等下到牧区已经变成石头了。左旗的李先生不是石商,也非藏家,在开店、搞石头的朋友们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奇石的日趋珍贵和留住资源的重要。2010年11月,他花了30万元购进62块石头,而卖家就是奇石街上开店的石友。李先生说,购买的这批石头目前还不打算卖出,而且碰到合适的还会继续买进。可以看出,本地石商凭借已有的市场经验在为下一步资源枯竭做准备了。
以前左旗人把目光投到外部,他们去上海、广东赶展,结交外地买家,希望自己手里的石头尽快脱手变现。现在许多本地石商也成了真正的大买家,往往在一二手进货时就能出到几十万、上百万的高价。本地良好的销售态势,使多数石商对参加石展不再热心,他们更愿守着石店坐等生意上门。因为戈壁石早已名扬海内外,左旗当地才是生意最好、利润最高的市场。同时,产地牧民逐渐形成赶展大军,在各地石展上以小精品、通货为主打,销售可观。有些赶展赶出了名,短短几天展会也可以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本地市场正在将牧民培育成成功石商,将石商转变为实力买家。曾经让左旗人翘首热盼的大家,如今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就是他们自己。
左旗石界正在改变中向前迈进。这是一个纷繁而复杂的阶段。当地石界主动应对的姿态令人欣喜,而市场在经历着乐观繁荣同时的纷纭芜杂,也期待着更多的战略规划和理性引导。
结语
2008年,阿拉善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了“观赏石之城”的美誉,奠定了资源市场的优势地位。阿拉善奇石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辉煌与考验,阿拉善奇石曾经的光荣照耀着所有热爱自然、热爱奇石的人们,而在繁荣的道路上寻求新的方向,则是阿拉善人抵达下一个辉煌梦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