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鼓励说话
从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刚入学时,很喜欢说话,上课积极要求发言,随着年级的高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反而不高,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更小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说错了怕老师指责、同学嘲笑。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心态。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说、敢说,说错了或说不好也不要指责,应慢慢加以引导。当学生说话声音小了时,我们可以对他说些鼓励的话:“老师觉得你说得很对,如果你说话能响亮些,让同学们也听清楚,那多好哇。老师希望你下次说话声音大点,好吗?”低年级小学生很乐于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些小学生可能连想都没想好,小手就举起来了。当你叫他回答时,他又不知怎么说,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时,我说:“同学由于想快点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还没完全想好,希望你下次想好了再说,好吗?”通过以上的引导,既教育了学生以后说话要声音响亮,想好再说,又避免了同学的嘲讽、起哄现象。
二、立足课文,描述画面
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如学习《腰钱而溺》这则寓言,我让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掉到了河里?岸上站的几个人指着他说什么?这个人怎么会被水淹死了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述的,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凭借内容,复述课文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要在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把所读课文的内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复述的要求,可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等,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回忆内容,从而降低复速的难度,如《笋芽儿》一文,在学习了笋芽儿经过春雨姑姑的呼唤,想钻出地面;经过雷公公的呼唤,钻出’地面,在小草的鼓舞下,快快生长,最终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的生长过程。要求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概括地复述。我让学生利用画有笋芽儿生长过程图的直观板书来复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熟悉一般的语句结构,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充分想象,续编课文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了,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充分的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善良的孩子们可不想让小羊就这样让狼吃掉,对课文这样的结尾不满意。于是,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课文续编了种种结尾。有的说:“正在这危急的时刻,一头来喝水的大象看到了,伸出长长的有力的鼻子,一下子把狼卷到半空中摔死了。”有的说:“一位猎人看到了,举起猎枪,一枪就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刺猬滚成了个小刺球,使劲儿地扎狼的爪子,狼只好忍痛逃走了。”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乎情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好机会。
五、双向互动,一问一答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交往过程中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巧妙地加以引导和矫正,不但使交流得以继续,而且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一、营造氛围,鼓励说话
从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刚入学时,很喜欢说话,上课积极要求发言,随着年级的高升,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反而不高,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更小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说错了怕老师指责、同学嘲笑。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心态。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说、敢说,说错了或说不好也不要指责,应慢慢加以引导。当学生说话声音小了时,我们可以对他说些鼓励的话:“老师觉得你说得很对,如果你说话能响亮些,让同学们也听清楚,那多好哇。老师希望你下次说话声音大点,好吗?”低年级小学生很乐于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些小学生可能连想都没想好,小手就举起来了。当你叫他回答时,他又不知怎么说,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时,我说:“同学由于想快点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还没完全想好,希望你下次想好了再说,好吗?”通过以上的引导,既教育了学生以后说话要声音响亮,想好再说,又避免了同学的嘲讽、起哄现象。
二、立足课文,描述画面
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这些插图,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如学习《腰钱而溺》这则寓言,我让学生先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插图,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掉到了河里?岸上站的几个人指着他说什么?这个人怎么会被水淹死了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对照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描述的,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凭借内容,复述课文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要在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把所读课文的内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复述的要求,可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等,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回忆内容,从而降低复速的难度,如《笋芽儿》一文,在学习了笋芽儿经过春雨姑姑的呼唤,想钻出地面;经过雷公公的呼唤,钻出’地面,在小草的鼓舞下,快快生长,最终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的生长过程。要求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概括地复述。我让学生利用画有笋芽儿生长过程图的直观板书来复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熟悉一般的语句结构,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充分想象,续编课文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了,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充分的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善良的孩子们可不想让小羊就这样让狼吃掉,对课文这样的结尾不满意。于是,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课文续编了种种结尾。有的说:“正在这危急的时刻,一头来喝水的大象看到了,伸出长长的有力的鼻子,一下子把狼卷到半空中摔死了。”有的说:“一位猎人看到了,举起猎枪,一枪就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刺猬滚成了个小刺球,使劲儿地扎狼的爪子,狼只好忍痛逃走了。”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乎情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好机会。
五、双向互动,一问一答
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交往过程中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学生表达不足的地方,巧妙地加以引导和矫正,不但使交流得以继续,而且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