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學习需要熟读的原因探究


  笔者曾经就文言文朗读教学写过一篇《朗读是法宝,随文学习效果好?——〈治水必躬亲〉教学》的教学案例研究。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今日再探,以期让文言文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张中行先生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文言文需要熟读,这是由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张先生在《怎样学习文言文》中说到文言的特点,并将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织方面的,其中包括字(字形和字音)、词、句、篇;一类是表达方面,包括押韵、对偶和用典。
  1.繁杂生僻的字形辨认,需要熟读
  从文言文的字形的特点来看,教材中还存在繁体字多、通假字多、异体字多等现象。因此,辨认生僻字(词),需要反复朗读,读准确,读熟练。字音方面,单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就弄得人头晕。
  2.文言表达善押韵修辞,需要熟读
  最为重要的一点,押韵是文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言的声音美、节奏美和情境美。
  以前,我一直误认为诗歌是押韵的。因此,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我的教学策略都是要借助朗读来体会诗情和诗境的。但是,好的文言文一般也都是押韵的。而且,据张中行先生研究发现,文言中押韵的文体还比较多。押韵起初是伴随着歌唱来的,如早起的押韵作品《诗经》《楚辞》的大部分,汉乐府诗,都是可以歌唱的。后来常见的还有“赋”“铭”等。因此,文言文教学是需要朗读与熟读来体现它独有的音韵美感的。

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百回读”


  余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中,做的读背示范与品析指导,是遵循文言文特点的课堂,且语文味和文言韵味自然散发,令人久久回味。
  这节课中,余老师指导学生读背共二十八次。七次读全文,两次重点语句范读,另外还有读作者介绍、读创作背景、读苏轼成就、读注释、读译文、读重点句品析、读手法品析等。大多采用齐读的方式。余老师说过,能集体训练学生的,绝不单独训练。
  除了训练学生一起朗读,朗读内容丰富外,还注重指导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夜游的兴致,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愫,可谓有方法,有层次,有境界。
  其实,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缺少方法,更别谈层次和境界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余老师的指导朗读技巧。
  1.有选择地齐读助读资料,知人论世,营造课堂氛围
  余老师教学第一步有三读:一读作者,二读背景“乌台诗案”,三读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文学创作。三次精心助读,识作者、知背景、悟成就,成功蓄势。同样,在结课时,齐读林语堂评价苏东坡其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又余味无穷。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朗读永远是最省时最省力的方法。
  2.有层次地朗读与点拨,读出文本的意境和生命
  余光中先生认为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学生深情读背全文,通过调整语速,拖长语音,词语重读,酝酿情感等来训练朗读课文,直至读准确、读流畅、读出情感。此环节,余老师的朗读教学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在朗读中熟悉文本,并一步步走近东坡复杂的内心世界。
  训练朗读全文时,设计“一起朗读,读出一点儿文言文的味道”“一起朗读,读出夜游的兴致”“一起朗读,读出一点儿复杂的情愫”三个层次的朗读指导提示,共分七次完成。七次训练,每一次都有所侧重提升某一种朗读技能。
  (1)调整语速,可以读出文言文叙说的味道
  学生第一次齐读,语速稍快。一般情况下,我们部分老师针对语速稍快现象指导时,会建议语速慢一点。可是,到底是中速、慢速还是稍慢,说得不够清楚。而这样调整语速的原因是什么,也指导不到位。
  余老师这样引导:“我们首先要把语速调整好,题目中的‘记’字,就是叙说。朗读时要读出叙说的味道。第一句,要用中速朗读,而且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方法明确,原因清楚,朗读期待也提前呈现。
  可是,二读全文,语速虽然降下来,但文言的味道还没有表现出来。余老师继续耐心指导。
  (2)拖长语音,也可以读出文言的味道
  语速调整至中速,我们还要“美美地读”。余老师这样指导的“首先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我们先把这样几个字的读音拖长一点儿,味道就会出来,而且情感也会渗透进去。”接着他还具体指导将读音拖长的字分别是“念”“盖”“但”,要有点儿感叹的味道,有一点儿遗憾的味道,这样我们朗读才会进入情境——苏轼考虑此地没有和我志同道合之人,才去找好友张怀民,然后陶醉在庭下清丽淡雅的月色中抒发心中一丁点儿遗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没有为被贬发愁,却为少有像他们这样的闲人而遗憾,实在是人生之境界。
  因此,语音的长短处理,也可以读出文言的味道,并逐步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可是,三读全文时,不足之处仍然是语速快。我们可能也就浮躁了,担心教学内容无法落实,目标无法当堂实现。于是,就匆匆处理,课后再去好好训练朗读。这样很不妥。
  那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文章题目《记承天寺夜游》中“夜游”就交代了主要事件,并交代了夜游地点以及写作的文体。那么,如何“读出一点儿夜游的兴致”呢?借助朗读来理解文言内容,依然是经济节省的最好做法。
  (3)词语重读,可以读出夜游的兴致
  我们看余老师的做法:“这个习惯不好,我们朗读时要进入情境,不是读所有的文章都像跑马一样地往前赶。”这是一次诚恳到位的否定,并以形象贴切的“跑马”为喻,让学生会心理解并快速接受。
  接下来是具体的点拨: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应该读重音,接着范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欣然”重读。学生朗读变得深情,语速也慢下来。余老师接着指导,“欣然”读得“还要夸张一点儿”。后来又一次找出“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要读出欣喜的味道,并通过语气的变化与控制来体会苏轼见到张怀民的欣喜和两人一起夜游的高兴,这就是夜游的兴致:一个孤寂的人,一个被贬谪的官,在寂寞时去找朋友玩一玩,他见到了张怀民,于是两人就一起在月色中散步。   (4)情感点拨,可以读出一点儿复杂的情愫
  可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人,一个热爱朝廷的人,一个想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的人,居然被贬到一个荒凉的地方,虽然月色明朗,但是他可能会感到寂寞或失意,于是又感慨地问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原有的抱负与现实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寂寞”“失意”“感慨”是不是该读得深沉一点儿呢?
  学生是有悟性的。四读全文,教师明确到位的情感点拨,让朗读指导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这对教者的文本解读和朗读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当然,在读背环节也很有意思,且很省力。
  3.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与讲析相结合,达到以“熟”求会
  张中行先生提出在如何学习文言的方法问题上,多年来一直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意见偏重多读,以“熟”为基础求会。另一种意见是偏重摸清规律,以“知”为基础求会。余老师偏重在前者,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与讲析相结合,达到以“熟”求会。那么,在“手法讲析”部分,余老师是如何将多种形式的读背与讲析结合的呢?
  (1)用交换知识来背诵,巧妙巩固诵读
  余老师很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吊胃口的方式进行:“下面,你们背一遍,我就告诉你们一点儿知识。开始背,依然用朗诵的语气、语调。”这一招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非常管用。这种相当于用“交换礼物”的方式比教者直接讲“我来给你们讲讲文章的手法之美”要有效得多。这是充分抓住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而设计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朗读教学策略好处就是通过“你们背我来讲”,巧妙地把变形的课文让学生又背誦了三次。
  (2)将段落变形读,读出结构之神奇灵动
  在练习背诵变形段落时,又让学生在读背中了解了该小品文的结构美:变形两段,这是“叙事和抒情结合”;变形三段,这是“记叙、描写、抒情综合用”。同样从表达上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是如此灵动而又缜密”。变形四段,采用观察法和分部分朗读,了解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起、承、转、合”之美。
  文章结构的神奇在余老师指导的课文变形背读和细致讲析中,体会深刻,且震撼人心。
  余老师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效地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这齐读、熟读、交换知识背读、变形读的背后是余老师广博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语文学养,是独具慧心的教学智慧结晶。文言文课堂的涵泳,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文言的气质、文学的色彩和文化的味道。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初级中学;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西欧冷看东欧新势力崛起    贵刊上期文章指出了波兰在美国支持下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尤其能源管线问题上发生冲突,却没有把这一矛盾放到大欧洲层面来看。  事实上,波兰政府已在3月初向欧盟递交了其起草的欧洲能源安全条约草案。根据该条约,所有北约和欧盟成员国将在未来相互承担能源安全义务,“某个或某几个成员国在遭到能源安全的威胁时,其他所有成员国将给予除了武力以外的全面援助”。此外,华沙还建议,从商业目的出
巴勒斯坦战火又起!这一次的图景不再是以色列的坦克、投掷石头的巴勒斯坦青年、中弹仆地的殉难者与抬着尸体抗议的巴愤怒民众,而是发生在巴勒斯坦内部的两大派系——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近乎“内战”式的血腥枪战。受害者多是参战双方的武装人员,伤者达几百人,死者到目前也已经超过100人。其杀人手法甚是残忍,有的被射穿膝盖骨,有的被缚住双手从高楼推下,有的被拖到路中央,“砰”的一声就地处决。于旁观者看来,这就是兄弟
匆匆地赶到台北,连续参加两场与“香港10年”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当与接机的朋友谈起与“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朋友笑着回答:台湾人不使用“回归”这两个字,除了部分关心台港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学者之外,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回归10周年”或者“一国两制”这些事情。  目前台湾最注意香港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扩大开放大陆观光客后对香港本身达成的效益与影响,二是至少有60家台湾本地企业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近日撰文称,鉴于近几年国家调控房价效果不彰,可能需要从宏观制度层面来解读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从房屋供给角度看,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术来13年中,将有近4亿人进城,这些人需要买房和租房住。这种划于住房的强劲需求,必然会转化为对于耕地的超限量占用,从而使粮食安全和房价稳定成为两难选择。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有必要在宏观经济上舍弃一个调控目标,保证达到另
强者更强,弱者更加边缘化,这仿佛变成了法国政治的逻辑。看来,未来的法国国民议会里注定是要少些颜色。  2007年注定是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页。紧接着5月6日总统决选之后的国民议会选举将在6月10日开锣。这是法国7年前修宪将总统任期缩短为5年以来,法国第二次举行的总统和议会“同步选举”。由于选民的意向短期内不会遽变,在总统大选中失利的党要在议会选举中扳回一城,可谓难上加难。  1946~19
通胀压力让谁跌眼镜?    尽管翻看上期杂志时,商务部发布的监测信息显示农产品总体价格已开始回落,但通胀并未远去。 此轮通胀。最早源自2006年11月份.当时,中国各地的米、面、油价格纷纷上涨。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81.1%的网民明显感觉最近一个月来粮油价格正在上涨。就连洋快餐巨头肯德基,不久也开始酝酿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价格。随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验证了人们的感觉。尽管当时有粮食问题资深专家
吟诵名家、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曾经说过,吟诵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特殊的手段,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怪象:学生以做各种习题来代替本该朗读的晨读时光,而诵读则成为古诗文学习中最微不足道的环节……面对如此困境,笔者专门做了《高中生早晚读情况问卷调查》,特别针对古诗文诵读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问题,希望通过切实的调查研究,能找到学生学古诗文不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大陆企业年金的发展?笔者以为,强积金没受到大多抵制就能迅速发展起来,这与香港实行的“税收优惠”有关,而大陆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尚未到位。尽管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后已有法可依,但这只是一个法律框架。管理、投资方面的不规范,市场运行规则的不成型,以及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和管理人员,都成为企业年金发展的绊脚石。  从香港的经验来看,强积金的架构,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一
2006年6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出一篇发自台北的报道,标题是Taiwan’s President Is on Shaky Ground,《华盛顿邮报》使用“岌岌可危”来形容陈水扁当前的政治困境。报道认为,至目前为止一连串涉及陈水扁、吴淑珍、赵建铭及身边亲信的各种贪腐丑闻,已经使陈水扁成为政治上的跛鸭。来自民间的种种质疑不但已经重创其领导威信,甚至于连陈水扁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剩余不到两年的任期
香港回归之前,笔者还在布鲁塞尔担任常驻记者。有一次在北约总部采访时,英国驻北约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和我聊起香港的前途,包括香港回归之后与中国内地的关系。  这位官员向我提出了两个十分悲观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普遍,那就是,英国撤离香港之日,便是香港的自由走向终结之时,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容忍任何政治异己”;第二个观点是,即便中国政府有诚意维持香港的既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也会受到中国